曾向偉,呂輝生,高東升,張?zhí)鞈c
(海豐縣彭湃紀念醫(yī)院腫瘤科,廣東 海豐 516400)
脾多肽聯(lián)合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療效
曾向偉,呂輝生,高東升,張?zhí)鞈c
(海豐縣彭湃紀念醫(yī)院腫瘤科,廣東 海豐 516400)
目的 探討脾多肽聯(lián)合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80例食管癌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2組患者均采用放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脾多肽注射液治療。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7周后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的變化及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jié)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87.5%比65.0%,P<0.05)。與治療前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7周后CD3+、CD4+值及CD4+/CD8+比值均明顯升高,CD8+值明顯下降(均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7周后CD3+、CD4+值及CD4+/CD8+比值均明顯升高,CD8+值明顯下降(均P<0.05)。觀察組患者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肝腎功能損害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jié)論 脾多肽聯(lián)合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食管癌; 脾多肽; 放療; 療效
食管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食管癌發(fā)病隱匿,首次發(fā)現(xiàn)時約95%的患者已發(fā)展到中晚期,且采用單一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5年內(nèi)生存率不足10%[1]。手術(shù)是治療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但對于不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和不可耐受手術(shù)的患者多以放療和藥物的綜合治療方案為主。由于大多數(shù)食管癌都是鱗狀細胞癌,對放射線的敏感度較高,因此放療在食管癌的非手術(shù)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意義[2]。脾多肽是一種免疫調(diào)節(jié)藥物,抑制腫瘤生長的同時可提高機體免疫力。筆者對4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采用脾多肽聯(lián)合放療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海豐縣彭湃紀念醫(yī)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80例,均經(jīng)組織病理學確診。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其他原發(fā)性腫瘤,患有嚴重心、肝、腎、肺疾病和精神疾病、感染及對治療藥物過敏、放療禁忌證的患者。將80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41~71(52.2±2.8)歲,病程1~6(3.6±0.9)個月;癌變部位:食管上段9例,食管中段28例,食管下段3例;TNM分期:Ⅱ期31例,Ⅲ期9例;Kamofsky評分>70分。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44~73(53.9±3.3)歲,病程1~5(3.3±0.6)個月;癌變部位:食管上段7例,食管中段27例,食管下段6例;TNM分期:Ⅱ期29例,Ⅲ期11例;Kamofsky評分>70分。2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癌變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采用放療。在模擬定位機下依據(jù)食管鋇餐X線片和胸部CT檢查資料確定照射范圍,采用直線加速器用常規(guī)分割照射,射野采用垂直前野和后二斜野,照射5 次·周-1,2 Gy·次-1,共治療6~7周。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用脾多肽注射液(吉林豐生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22026499)1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1 次·d-1,連用1個月。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治療7周后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的變化及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療效評定標準:完全緩解(CR)為腫瘤完全消失,食管邊緣光滑,未見管腔狹窄,黏膜正常;部分緩解(PR)為腫瘤≥50%,食管邊緣稍欠光滑,管腔狹窄,可見小龕影或充盈缺損;穩(wěn)定(SD)為腫瘤≤25%~<50%,食管邊緣欠光滑,管腔狹窄,可見小龕影或充盈缺損,未見新病灶;進展(PD)為腫瘤>25%或出現(xiàn)新病灶??傆行?(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的比較 例
#P<0.05與對照組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7周后CD3+、CD4+、CD8+值及CD4+/CD8+比值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7周后CD3+、CD4+值及CD4+/CD8+比值均明顯升高,CD8+值明顯下降(均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7周后CD3+、CD4+值及CD4+/CD8+比值均明顯升高,CD8+值明顯下降(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各指標水平的比較 ±s,%
*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
2組消化道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肝腎功能損害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
#P<0.05與對照組比較。
食管癌患者放療前即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且隨著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免疫功能抑制越嚴重。放、化療是治療食管癌的重要手段,但患者多因不良反應嚴重而不得不終止治療[3]。因此,如何減輕食管癌放、化療患者的不良反應、改善患者的行為狀態(tài)、提高耐受力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
脾多肽是一種活性肽類,由健康小牛脾臟提取物制成,具有天然生物活性,屬于一種免疫調(diào)節(jié)藥,不僅能夠糾正免疫功能的紊亂,還具有激活和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4]。有研究[5]表明,脾多肽能夠直接擬制阻止病毒蛋白質(zhì)的合成與復制,增強細胞表面抗原表達,提高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及機體對感染的抵抗力。另外,脾多肽注射液可非毒性地對細胞糖酵解產(chǎn)生抑制作用,減少腫瘤細胞的能量來源,避免腫瘤的進一步惡化,從而達到抗癌作用[6]。
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是觀察細胞免疫水平的重要方法。其中CD4+能輔助其他細胞參與免疫應答,且對腫瘤細胞也有直接殺傷作用。CD3+與抗原受體Ti呈非共價相連,以復合體的形式存在,將T細胞受體信號傳遞到細胞內(nèi)部的效應分子,在CD4+、CD8+的協(xié)同作用下起到復合介導抗原反應的作用。CD8+能夠抑制細胞毒性T細胞亞群的殺傷力,對其他免疫細胞的功能具有抑制作用。CD4+/CD8+比值是預測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CD4+/CD8+比值顯著降低,提示預后不良[7]。有研究[8-9]表明,腫瘤形成與發(fā)展過程產(chǎn)生的分泌可溶性因子會降低CD3+、CD4+水平以及CD4+/CD8+比值,導致CD8+升高。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7周后CD3+、CD4+值及CD4+/CD8+比值均明顯升高,CD8+值明顯下降(均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7周后CD3+、CD4+值及CD4+/CD8+比值均明顯升高,CD8+值明顯下降(均P<0.05),提示脾多肽可改善食管癌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肝腎功能損害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脾多肽聯(lián)合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具有較好的療效,并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 宋偉安,查鵬,李學昌,等.脾多肽注射液在非小細胞肺癌術(shù)后輔助化療中的臨床應用觀察[J].北京醫(yī)學,2015,37(2):188-190.
[2] 謝小衛(wèi),李衛(wèi)玲,趙金,等.脾多肽聯(lián)合放療治療中晚期食管癌近期療效觀察及其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5,23(3):326-328.
[3] 章金強,劉季春.E-鈣黏附素基因甲基化及蛋白的表達在食管癌中的研究進展[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52(1):93-95,98.
[4] 王虹,趙德,李峰,等.脾多肽注射液治療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研究總結(jié)[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32):99.
[5] 謝猛,馬福,李洪淵.小劑量脾多肽對化療后血小板計數(shù)恢復過程的影響[J].安徽醫(yī)學,2013,34(6):761-763.
[6] 倪金星,王康.放療對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36(7):1037-1039.
[7] 張素珍,楊牡丹,劉俊.紫杉醇加奈達鉑方案聯(lián)合脾多肽注射液治療晚期食管癌臨床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5,15(5):700-702.
[8] 喬雪,朱雅群,田野.食管癌臨床分期與病理分期分布合理性和預后判斷價值比較[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4,23(4):307-311.
[9] 彭勝祖,張云魁,王彬,等.脾多肽在食管癌輔助治療的作用觀察[J].醫(yī)藥前沿,2015,5(4):44-45.
(責任編輯:胡煒華)
2016-06-14
R735.1; R815
A
1009-8194(2017)01-0019-02
10.13764/j.cnki.lcsy.2017.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