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翻譯過程視閾下翻譯能力的再研究

      2017-04-13 05:46:37
      宿州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雙語譯者原文

      唐 侃

      安徽工業(yè)大學工商學院,馬鞍山,243002

      ?

      翻譯過程視閾下翻譯能力的再研究

      唐 侃

      安徽工業(yè)大學工商學院,馬鞍山,243002

      基于前人對翻譯能力構成要素的深入研究,翻譯過程視閾下翻譯能力的再研究系統(tǒng)歸納了前人對翻譯能力構成要素的研究成果,并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了翻譯過程這一概念,并將翻譯過程細分為理解、表達與校對三個階段,并研究了三個階段與翻譯能力各構成要素的辯證關系。結明表明:翻譯能力不僅僅是一個靜態(tài)的多元定義,而應該是貫穿于整個翻譯過程的,與翻譯實踐相結合的動態(tài)化概念。

      翻譯能力;翻譯過程;動態(tài)化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翻譯能力研究就已成為翻譯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诓煌芯糠较蚺c理論架構,學界對翻譯能力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種認為翻譯能力是自然形成的雙語能力,第二種認為翻譯能力只是譯者根據(jù)讀者需要翻譯原文的能力,第三種認為翻譯能力是一種認知能力,最后一種觀點認為翻譯能力是一種復雜的多元能力[1]。本文則抓住翻譯過程這一要素,并綜合以上四種觀點,從翻譯過程中原文理解、譯文表達和譯文校對編輯三個步驟重新探討翻譯能力,以期給翻譯能力一個準確客觀全面的定義。

      1 學界對翻譯能力研究概況

      1.1 翻譯能力自然形成論

      一些學者認為翻譯能力是一種自然形成的雙語能力,如德國學者Wilss認為意識到兩種語言間的互補關系是譯者形成翻譯能力的基礎[2]。著名學者Harris也持此觀點,他認為所有的雙語者可以不經(jīng)過正規(guī)的訓練進行翻譯[3],這種自然形成的翻譯能力的發(fā)展僅僅取決于譯者對源語言與目標語言的掌握水平[4]。由此看出,Harris強調翻譯能力的先天性、自發(fā)性和階段性。值得注意的是,Harris在談到翻譯能力時,從來不用“能力”一詞,認為翻譯是一種雙語者所必備的“技巧”。然而,“技巧”一詞既不能揭示翻譯能力概念的深度,也不能全面地表達其內涵。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然形成論的主要問題在于狹隘性。事實上,翻譯的基本能力的確來源于譯者的雙語天賦,但是,翻譯并不是單純的語言轉換行為,而是一個包含文章體裁、翻譯目的、譯文讀者、翻譯目的和文化背景等多種要素的多元化行為。

      1.2 譯能力純粹論

      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Pym,他認為翻譯能力只包含兩個要素:一是對于一篇原文譯出不只一篇可行譯文的能力;二是根據(jù)特定的目的和讀者群體,快速果斷地從眾多譯文中選出一篇最佳譯文的能力[5]。Pym的觀點相較于其他觀點的優(yōu)勢在于翻譯能力的兩個構成要素只涉及翻譯方面。 Pym觀點的主要特征是簡約性,這樣,可以讓翻譯學習者更好地掌握翻譯能力的主旨[6]。該觀點緊扣翻譯本身,有著極強的專業(yè)性,然而,與自然形成理論一樣,Pym的觀點同樣十分狹隘,缺乏客觀性與全面性。

      1.3 翻譯能力認知論

      20世紀90年代,翻譯能力研究的重點轉移到了認知領域。翻譯能力越來越多地與認知心理學、心理語言學以及與語言加工心理學聯(lián)系到了一起。從認知的角度研究翻譯理論,有兩位代表學者:一位是Shreve,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翻譯能力,認為翻譯能力是一種交流能力,主要由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構成,所以翻譯的目的與功能在于交流,譯者的主要任務是譯出一篇能夠充分滿足交流需要的文章;他還將翻譯能力定義為“構思出一整套根據(jù)譯文功能與文化背景決定翻譯方法與譯文形式的能力”[7]。這一定義強調作者的選擇和決定能力而非語言能力,屬于認知能力的范疇。另一位是Risku,她對翻譯能力的研究主要基于認知科學和行動理論,形成的觀點與翻譯能力自然形成論相對立,因為利用行動理論研究翻譯能力,重點在于譯者翻譯時的語境以及譯者在相應的情境下決定翻譯的風格,而非翻譯所必需的語言能力。此外,她還從以下四個方面區(qū)分了新手與專業(yè)譯者,認為專業(yè)譯者有在特定情形下決定翻譯宏觀策略的能力,有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有計劃與決策力以及有自我管理能力[8]。

      Risku以情境與體驗認知學為理論基礎,探討了譯者的翻譯表現(xiàn)、個人經(jīng)驗與翻譯情境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需要譯者的翻譯經(jīng)驗、自我管理能力和互動交流等要素,所以譯者的經(jīng)驗和社會交際能力也是翻譯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Risku將翻譯能力定義為譯者以一種新的、有意義的、并能夠結合翻譯情境,理解原文且產(chǎn)出譯文的能力[8]。

      1.4 翻譯能力多元素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翻譯能力的構成元素成為翻譯能力研究的主要課題。該觀點認為翻譯能力是由多種亞能力組成,這些亞能力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翻譯能力這一動態(tài)系統(tǒng)。

      在眾多解釋翻譯能力多元素論的闡述中,以下三個研究模型較為重要。

      第一個模型是Stolze的文本傾向能力研究模型。Stolze認為翻譯能力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譯者理解原文的能力,二是譯者用譯文表達原文意義的能力。此外,她還認為譯者的元認知能力和專業(yè)經(jīng)驗也會對翻譯能力產(chǎn)生影響,并將元認知能力、元語言能力和專業(yè)知識融入到翻譯能力研究中,這給了翻譯能力一個更加全面而具體的定義。

      第二個模型是Neubert的翻譯能力三重模型。Neubert認為,翻譯能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處理不同類型問題的能力[9]。翻譯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轉化的過程,根據(jù)翻譯能力三重模型,Neubert提出了翻譯能力的五個定性維度:語言能力、文本處理能力、把握主題能力、相關文化背景探究能力和轉換能力,并特別強調轉換能力臨界于其他四個維度之上,是最重要的維度[9]。相較于Stolze的模型,Neubert的翻譯能力模型更為詳盡直觀。

      第三個模型是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PACTE研究小組的翻譯能力多元素構成模型。該小組將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結合起來,著重研究翻譯能力的性質與結構和翻譯能力習得的過程[6],并認為翻譯能力是由雙語能力、非語言能力、翻譯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因素六種能力。他們將翻譯能力定義為譯者翻譯所需的內在的知識與技能體系并給出了翻譯能力的四個主要特征[10]:一是翻譯能力并不等同于雙語能力,二是翻譯能力與翻譯表現(xiàn)是兩個概念,三是翻譯能力由陳述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作基礎,四是翻譯能力是由不同的亞能力共同構成的[6]。相較于前兩種翻譯能力多元素模型,PACTE小組的模型對翻譯能力構成要素的闡述更為詳盡具體,而且解釋了翻譯能力構成要素之間動態(tài)的、辯證的相互關系,因此被學界認為是解釋翻譯能力的最佳模型。

      2 翻譯能力新定義

      翻譯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正如Neubert認為翻譯能力的定義應該包含對譯者認知能力和技巧的要求[8]。其中復雜性并不是將各構成要素進行簡單地相加,而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展現(xiàn)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得翻譯達到最佳效果。

      翻譯是一項過程性的活動,這里的翻譯過程并不是簡單地寫出或者說出譯文的產(chǎn)出過程,而是一個從理解原文到產(chǎn)出譯文,最后到校對翻譯的過程。本文重新定義翻譯能力,也是基于翻譯過程的三個階段,指出在翻譯過程的不同階段翻譯能力不同構成要素所起的作用。

      2.1 理解階段

      這里的“理解”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指對原文的理解,二是指對翻譯綱要的理解。理解原文需要以下幾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語言能力,Neubert提出的語言能力和PACTE研究小組提出的雙語能力都屬于此類范疇,譯者充足的日常詞匯儲備和熟練的源語言語法的運用是理解原文的基礎;第二是理解原文體裁的能力,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語言風格,這對譯者選擇翻譯方法十分重要,例如,廣告語的勸說性,政治家的演講鼓動性,合同文本的嚴謹性,詩歌語言的韻律性。因此,有些文本的翻譯強調忠實原文的準確性,而有些文本則需根據(jù)讀者閱讀的需要,發(fā)揮譯者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文章體裁也是研究翻譯能力的重要方面。第三是理解原文題材的能力,譯者需要盡可能地了解各種題材的文章,對某些題材的文章要深入了解,簡言之,譯者既要博學,又要精通。顯然,這樣的要求大多數(shù)譯者難以達到。于是,Neubert指出譯者不需要做到樣樣精通,而是在翻譯特定題材的文章時,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該文章題材和文化背景的能力。因此,在翻譯前充分研究文章題材和文化背景,有助于譯者更好地理解原文[8]。

      正確理解翻譯綱要同樣也是一個譯者翻譯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學者Fraser將翻譯綱要定義為“介紹翻譯讀者,目的以及地位的詳細信息”[11]。Fraser以有聲思維法(think aloud protocol)和調查問卷法,調查了譯者對翻譯綱要在譯者決策、語域、翻譯風格以及文化意象處理等問題上對譯者的影響,結果表明:翻譯綱要是譯者翻譯決策過程中最為依賴的要素之一,但是Fraser也發(fā)現(xiàn)許多譯者抱怨自己的客戶或者翻譯公司經(jīng)常不提供翻譯綱要。在沒有翻譯綱要指導的情況下,譯者的翻譯能力體現(xiàn)在其把握原文、客戶、目標讀者和翻譯目等要素上,自己構思出一套合適的翻譯綱要。

      2.2 表達階段

      翻譯的表達階段是指譯者翻譯產(chǎn)出階段,也是譯者在兩種語言與兩種文化間認知轉換階段。

      第一,雙語能力是實現(xiàn)認知轉換的基本能力,優(yōu)秀的譯者能熟練運用源語言與目標語言。根據(jù)PACTE小組對雙語能力的定義,譯者的雙語能力應該包括譯者對源語言與目標語言在語用學、社會語言學、文本處理以及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5]。

      第二,語言扎根于文化,因此,優(yōu)秀的譯者需要同時熟悉源語言文化與譯入語文化,知道如何從源語言文化和譯入語文化的角度思考問題。

      第三,翻譯是一個源語言與譯入語、源語言文化與譯入語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因此,轉換能力在翻譯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對一名譯者來說,語言和文化的轉換能力包括翻譯理論、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語境中正確選擇并使用翻譯理論、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第四,翻譯的表達階段同樣對譯者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定的要求,這也是PACTE小組翻譯能力構成模型中六個亞能力之一。對此,Lesznyák給出了三個評估維度[6]:第一是記憶力,一名優(yōu)秀的譯者不僅要做到“博聞”,更要做到“強記”,在此基礎上,要有適時喚醒相關記憶的能力。第二是注意廣度,也就是譯者注意力持續(xù)的時間里,優(yōu)秀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有抗拒外部干擾的能力,盡可能地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翻譯上。第三是持之以恒的精神,長時間的翻譯或許是一項枯燥無味的活動,譯者可能在身心上感到疲憊,在精神上有所懈怠,因此,適當?shù)男菹⑹潜匾?,但這并不代表放棄手頭的翻譯。優(yōu)秀的譯者知道如何平衡工作與休息,知道如何保持自己最佳的翻譯狀態(tài),高效地完成任務。

      第五,科技信息時代翻譯工具的使用也是翻譯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計算機輔助翻譯、翻譯語料庫的應用以及雙語詞典和單語詞典的搭配使用等,這都是譯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2.3 校對階段

      譯者結束了所有原文的翻譯,并不代表著翻譯過程的結束。譯者需要對譯文的樣稿進行檢查和修改。優(yōu)秀的譯者往往也是優(yōu)秀的校驗者,檢查時要對譯文字斟句酌,找出譯文的不足并作合理的修改;譯者要形成自己的譯文檢查修改標準,根據(jù)原文、譯文的題材和風格,靈活運用自己的校驗標準;要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譯文和整個翻譯過程;要通過翻譯與修改找出自己翻譯的不足之處,總結經(jīng)驗,不斷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

      3 結 論

      翻譯界不少學者對翻譯能力作過定義,也歸納了翻譯能力的各種構成要素,向讀者展現(xiàn)出一個全面、客觀且龐大的翻譯能力構成體系。但是,單純的要素論很難與翻譯實踐相結合,相反顯得過于抽象。本文從翻譯過程入手,將翻譯過程細分為三個階段,并根據(jù)翻譯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特點,分析了翻譯能力特定要素在翻譯過程各階段中的具體體現(xiàn)。將翻譯能力這一多元理論與翻譯過程這一動態(tài)理論相結合,給翻譯能力一個客觀全面,而又動態(tài)化的定義,對譯者提高自身翻譯能力有著極大的借鑒作用。

      [1]苗菊.翻譯能力研究: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47-51

      [2]Wilss W.Perspectives and Limitations of a Didactic Framework for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C]// Brislin R W.Translation,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New York:Gradner Press,1976:117-137

      [3]Harris B.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Translation[J].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77(12):96-114

      [4]Harris B,Sherwood B.Translation as an Innate Skill[C]// Gerver D,Sinaiko H W.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Communication.New York & London:Plenum Press,1978:155-170

      [5]Pym A.Translation Error Analysis and the Interface with Language Teaching[C]// Dollerup C,Loddegaard A.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Training Talent and Experience.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2:279-291

      [6]Lesznyák M. Conceptualiz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J].Across Language and Culture,2007,8(2):167-194

      [7]Shreve G M.Cogni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C]//Danks J H, Shreve G M,Fountain S B,et al. 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0:120-136

      [8]Risku H. A Cognitive Scientific View o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Do Embodiment and Situatedness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J].Target,2010,22(1):99-111[9]Neurbert A. Com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 and Translations[C]//Schaffner C,Adab.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3-18

      [10]PACTE.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C]//Beeby A,Ensinger D,Presas M, et al.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0:99-106

      [11]Fraser J. The Broader View: How Freelance Translators Define Translation Competence[C]//.Schaffner C,Adab.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51-62

      (責任編輯:劉小陽)

      《宿州學院學報》投稿須知

      《宿州學院學報》屬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月刊)。辟有農(nóng)村問題研究,城鄉(xiāng)一體化問題研究,孟二冬精神與大學文化建設研究,社會科學研究,語言、文學與翻譯研究,歷史、文化與藝術研究,自然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應用研究等欄目,旨在推廣優(yōu)秀的理論研究成果,促進學術交流,傳播科技信息,培養(yǎng)科研人才,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竭誠歡迎廣大專家、學者投稿。本刊錄用論文以質量為標準。優(yōu)先錄用教授、博士以及省部級以上基金資助的文章,并定期向學術造詣高深的人士約稿。

      本刊要求文稿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論證嚴密、文字精練、標點恰當。插圖要清晰、美觀;計量單位要標準化。論文格式參照本刊投稿規(guī)范和論文模板,論文題目、作者名和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及其英譯置于文稿封面,其下方寫清基金項目(含編號)和作者簡介(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籍貫、職務、職稱、學位、學術研究方向、通信地址、郵政編碼、電子郵箱、聯(lián)系電話等),正文中不要出現(xiàn)作者單位和姓名。

      《宿州學院學報》已開通網(wǎng)上采編系統(tǒng)(http://szxyxb.paperopen.com/),作者投稿時請進行注冊,進入后按要求上傳文章的各項內容。請勿一稿多投,否則造成的刊稿麻煩或不良效應及經(jīng)濟損失均由作者完全承擔。在不違背作者本意的情況下,本編輯部有權作內容層次、語言文字和編輯規(guī)范方面的刪改,凡不同意者,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已納入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維普數(shù)據(jù)、超星圖書等檢索系統(tǒng)。

      本刊編輯部自收到來稿之日起一個月內發(fā)出審稿意見或用稿通知,作者根據(jù)注冊的帳號進入系統(tǒng),可查用稿通知及其他信息。作者收到錄用通知后,請寄來版權轉讓協(xié)議書(從本刊網(wǎng)站下載打印、蓋章),并按通知郵來發(fā)表費。不論校內或校外稿件,請直接進入采編系統(tǒng)投稿。

      2017-01-10

      唐侃(1990-),安徽銅陵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譯學。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3.024

      H315.9

      A

      1673-2006(2017)03-0089-04

      猜你喜歡
      雙語譯者原文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讓句子動起來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
      快樂雙語
      新晨(2013年10期)2014-09-29 02:50:54
      嘗糞憂心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賣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永泰县| 滁州市| 禹州市| 雷州市| 涟源市| 九龙坡区| 襄城县| 本溪| 富宁县| 铜川市| 奉新县| 余江县| 扎赉特旗| 桦南县| 普安县| 洪洞县| 连城县| 精河县| 图木舒克市| 灵台县| 梓潼县| 广东省| 淮北市| 修武县| 芦溪县| 四川省| 冕宁县| 新郑市| 永嘉县| 离岛区| 丹东市| 卓资县| 密山市| 白朗县| 石林| 慈利县| 彰化县| 右玉县| 金门县| 方城县|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