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斯霆
(天津市出版研究室 《書報文摘》編輯部,天津 300020)
《品報》的創(chuàng)辦及對民國北派通俗文學研究之貢獻
倪斯霆
(天津市出版研究室 《書報文摘》編輯部,天津 300020)
鑒于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民國南派通俗文學史料挖掘與研究強于“北派”之現(xiàn)實,2010年,旨在積累北派通俗文學史料的民間電子刊物《品報》創(chuàng)辦。在其存在的七年間,無論對“北派”通俗文學作家生平史料的深挖細作,還是對“北派”通俗文學名家身世及作品的研究,均有突破之功。文章作者以“圈內(nèi)人”的身份和視角,在“爆料”《品報》創(chuàng)辦始末及對這些深挖細作和突破之功進行客觀評判的同時,也梳理出了“北派”通俗文學研究近年來的發(fā)展脈絡和成就。
《品報》;民國;通俗文學;史料;北派;南派
2010年元旦,在沒有任何出刊宣傳和造勢的情況下,一本形式奇特、旨在“于現(xiàn)代通俗小說之史料積累及其文獻學之養(yǎng)成能有微功”的電子刊物,被飄然送至海內(nèi)外民國通俗文學研究者的郵箱。輕捻鼠標,隨著《發(fā)刊詞》及“歡迎登錄并加入新浪網(wǎng)‘民國通俗小說研究館’博客圈,共同建設通俗小說研究者和愛好者的精神家園”之提示語映入眼簾,人們發(fā)現(xiàn),這本名為《品報》的電子刊,竟由一個非專業(yè)的民間學術團隊所打造①關于《品報》編輯團隊,筆者曾撰文《〈品報〉與它的編輯“四人幫”》予以介紹,文章載《品報》第29期,2015年1月1日出版,第9—12頁。。沒有紙版,無需訂閱,只有“歡迎師友惠賜大作和襄助約稿?;葙n大作者,我們將及時贈閱《品報》電子版;襄助約稿者,文章刊出時我們將把大名列入《品報》編輯者名單”②見《品報》創(chuàng)刊號,2010年1月1日出版,第2頁、第26頁。的新穎組稿、編輯、發(fā)行及閱覽方式,無不使習慣于閱讀傳統(tǒng)紙媒及熟諳傳統(tǒng)紙媒運作模式的業(yè)內(nèi)同仁感到驚奇;而主其事者既是作者,又是編者、發(fā)行者的多重身份及沒有酬勞全在工余的“勞動制度”,更是讓同好嘖嘖稱贊。七年前,是什么原因促使《品報》創(chuàng)辦?七年間,又是什么原因讓《品報》成為業(yè)內(nèi)品牌?雖然因《品報》隨著多媒體業(yè)態(tài)的日趨“繁盛”已于2016年10月“審時度勢”地宣告終刊,但其留下的上述謎團卻并非外界盡知。有感于此,作為該媒體的階段參與者和全程見證人,筆者愿借此文對《品報》略作“爆料”與“評判”。
按學界約定俗成的共識,以通俗小說為代表的現(xiàn)代通俗文學分為南北兩派?!澳吓伞逼鸩捷^早,以上海、蘇州為中心,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曾著實“輝煌”過;“北派”起步晚于“南派”,以天津、北京為重鎮(zhèn),直至20世紀30年代以后方才進入“鼎盛”。或許源于南北兩地的觀念與識見,與現(xiàn)代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浪潮“先南后北”不謀而合,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對現(xiàn)代通俗文學重審與研究的勃興也呈現(xiàn)出“南先北后”的局面。對此,有兩座城市不容忽視—蘇州與天津。
因為“南先”走過的歷程,便是以范伯群先生自20世紀70年代末于姑蘇城內(nèi)蘇州大學開始掘墾現(xiàn)代通俗文學處女地為起點,中間經(jīng)過有組織的批量科研成果的持續(xù)添柴續(xù)火,升溫到《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1]與《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2],至蘇州大學研究團隊及其派生團體于2008年召開“建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多元共生新體系學術研討會”達到沸點①三十余年來,范伯群先生在現(xiàn)代通俗文學研究領域不僅個人成果豐碩,而且還帶出了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當下大陸通俗文學研究團隊中的絕大多數(shù)學人出自其門下。多年來,這些弟子與再傳弟子們在范先生的指導和影響下,為通俗文學尤其是通俗小說進入“兩史”一直不懈努力。2008年6月22日,復旦大學中文系舉辦的“建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多元共生新體系暨《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學術研討會”,便是以通俗文學如何進入現(xiàn)有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為中心議題。2009年8月8日,由范先生的歷屆博碩士研究生發(fā)起,在蘇州姑蘇飯店再次舉辦“多元共生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研討會暨歡慶范伯群教授80華誕”,繼續(xù)研討建構“多元共生文學史新體系”的有關問題,并期待借此契機再次推動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和“重寫文學史”的研究進程。兩次會議的成果結集為《建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多元共生體系的新思考》,由陳思和、王德威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而“北后”跟進的軌跡,則是以張贛生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于天津發(fā)掘民國北派通俗文學作家(下文簡稱“‘北派’作家”)為肇始,以其1991年推出的《民國通俗小說論稿》[3]為標志,由此帶動并影響了沽上一些同好先后試水,涓涓細流最終匯成2009年5月在津召開的聚合海內(nèi)外通俗文學研究中堅的“津門論劍—民國北派通俗文學學術研討會”②此次研討會交流文章被王振良、張元卿結集為《津門論劍—民國北派通俗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上海遠東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
南北兩地對現(xiàn)代通俗文學的先后發(fā)力固然可喜,但差距也明顯存在—與蘇州大學研究團隊第一步挖掘資料(以“南派”為主),第二步編作品選(以“南派”為主),第三步撰寫評傳(以“南派”為主),第四步出版類型史,第五步推出《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與《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并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③范伯群教授總結,括號內(nèi)為本文作者所加。詳見《品報學叢(第二輯)》,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第8—9頁。相比,北地天津表現(xiàn)出的卻是非常隨意的各自為戰(zhàn)。雖成果偶現(xiàn),但因不成系統(tǒng),難具規(guī)模。正是在此背景下,2009年“津門論劍”會后,沽上王振良、張元卿及京華顧臻等學人便有了聚合“北派”研究團隊,打造一份以重點挖掘“北派”作家生平史料為主旨的電子刊物的想法。他們“以為史料缺失乃當下現(xiàn)代通俗文學研究之瓶頸,復念及《通評》④按:即《通俗文學評論》,由湖北省新聞出版局報刊社主辦。??缶脽o替代之刊物,遂決定‘研究通訊’應以史料展示為主,兼顧短小之評論。議及刊物名稱,皆嫌‘通訊’不雅,討論再三,乃名之曰‘品報’”⑤張元卿:《發(fā)刊詞》,見《品報》創(chuàng)刊號,2010年1月1日出版,第1頁。。該媒介自2010年元旦日創(chuàng)刊,至2016年國慶日終刊,共出版36期,發(fā)文近600篇。在其存在的近七年時間內(nèi),經(jīng)海內(nèi)外同仁網(wǎng)上持續(xù)打磨與互動,《品報》不僅成了品牌,而且還由內(nèi)部閱讀旨在交流的電子刊衍生出了公開發(fā)行惠澤學界的紙媒—《品報學叢》⑥《品報學叢》目前已公開出版三輯,均由張元卿、顧臻編輯,分別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14年12月、2016年1月、2017年10月出版。,并承擔起了與南方研究團隊遙相呼吁現(xiàn)代通俗文學進入“官修正史”的重責。
筆者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張贛生先生的扶持引領下,開始涉足民國“北派”通俗文學的史料收集與“人事”探微。三十余年來,不但經(jīng)歷了民國“北派”通俗文學研究從拓荒到收獲的全過程,而且承蒙《品報》“掌門人”王振良先生繆獎,“有意無意之間助推了《品報》的創(chuàng)辦,進而使得天津的通俗文學研究隊伍齊整起來,成果也逐漸顯露”[4]。其實,“助推”是假,全程見證并部分參與了《品報》近七年間的出刊過程,則是真。也正因此,筆者由衷感到,《品報》的創(chuàng)辦,對民國“北派”通俗文學研究實乃“功德”之舉。具體言之,那便是既有對“北派”通俗文學作家生平史料的深挖細作之功,又有對“北派”通俗文學名家身世及作品研究的突破性成果。
1949年以降,三十余年中,對“北派”作家生平史料的挖掘、研究,除196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魏紹昌所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中少有涉及外,其余皆為空白。該項目再次啟動于20世紀80年代。1982年至1989年間,天津民國老報人吳云心先生以“過來人”身份,在內(nèi)部刊物《天津新聞史料》與《藝術研究》上,分別連載了一批回憶“北派”作家的文章①天津日報新聞研究室編:《天津報海鉤沉》,載《天津新聞史料》總第1—15輯,1982—1987年內(nèi)部刊行;《搖落集》,載《藝術研究》總第15—19期,天津市藝術研究所主辦,1988—1989年內(nèi)部刊行。,是為今日“北派”作家集體生平史料挖掘之濫觴。比吳云心先生稍晚,著名學者張贛生先生于1987年在《河北大學學報》發(fā)表了《中國武俠小說的形成與流變》一文[5],對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王度廬等民國“北派”武俠名家的生平及作品之軒輊均見地不凡,實乃當今方興未艾之“北派”作家與作品研究的奠基之作。在此基礎上,1991年張贛生先生又推出了學術專著《民國通俗小說論稿》,該書對“北派”作家生平與作品的評騭堪稱空谷足音,其權威性至今難以超越。此外,蘇州大學徐斯年教授對“北派”作家王度廬生平及其作品的挖掘與研究亦堪稱典范。徐斯年教授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關注王度廬,并在80年代末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發(fā)表專題論文《夢魂驅(qū)鐵騎 孤劍下昆侖—王度廬及其“鶴—鐵”系列俠情小說》[6]的基礎上,最終推出了《王度廬評傳》[7],立論公允,史料翔實,開啟了為“北派”作家寫 “評傳”之先河。20世紀80年代“北派”作家生平與創(chuàng)作研究有影響的壓卷之作,應是北京大學孔慶東教授的《超越雅俗—抗戰(zhàn)時期的通俗小說》[8],該書雖是對抗戰(zhàn)期間通俗小說的整體觀照,但其對“北派”作家與作品的關注、書寫比例極大,且觀點鮮明,不隨時俗。
進入20世紀90年代,對“北派”作家生平史料的挖掘、研究,踵事增華。先是筆者在吳云心先生的影響與張贛生先生的指導下,開始涉足此領域,于90年代初先后寫出了一批鉤沉“北派”作家生平與作品的文章,在報刊發(fā)表后引起同行及作家后人的關注②其中代表性文章為《趙煥亭一部未被著錄的小說》《宮白羽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也說天津劉云若》《王度廬和他的“俠情小說”》,前三篇發(fā)表于《今晚報》1990年12月27日、1991年4月9日、1992年11月30日;后一篇發(fā)表于《星》文化月刊1991年5—6期合刊。。此后,隨著張元卿、王振良、郭武群、侯福志、胡立生、顧臻等學者在90年代中后期的持續(xù)發(fā)力,“北派”作家生平史料的發(fā)掘與作品研究開始出現(xiàn)“盎然”格局,至21世紀前十年之末,已出現(xiàn)了多部成體系的著作③如郭武群:《天津現(xiàn)代文學史稿》,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張元卿:《民國北派通俗小說論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張元卿:《漫拂書塵》,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版;侯福志:《天津民國那些書報刊》,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版;倪斯霆:《舊人舊事舊小說》,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年版。。此種局面的出現(xiàn),一方面實證了“北派”作家與作品的挖掘、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預示了此前挖掘的史料已將殆盡,如無新“料”出現(xiàn),此領域的研究必將進入徘徊階段?!镀穲蟆返膭?chuàng)辦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有了《品報》這個平臺,不但“北派”作家生平史料可以進行持續(xù)的深挖細作,而且此前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結論得到了補充、修改,甚至被顛覆。
以劉云若為例。此前我們綜合已見史料,得知華北淪陷后,劉為了生存,曾在京津(甚至“滿洲國”)“粉飾太平”的報刊上“大展才華”,從而得出作為小說“天才”,他雖不寫“大東亞共榮”,但卻“氣節(jié)欠佳”的結論。真相如何呢?請看《品報》上的“最新披露”:“記得敵偽時代,滿洲有什么作家協(xié)會,打著‘訪華’親善的旗號,到天津來訪問他。那時他正住在舊英租界一個小二層樓上,他的屋門上邊有一個小洞,誰去見他,他總要開開小洞看看,當他從小洞中接到‘滿洲作家協(xié)會’的名帖時,他憤然的把名帖一扔,從洞門口說:什么叫作家我不懂得,對不起!說罷‘呯’的把門一關,拒絕入內(nèi),這些位‘興亞文學’的斗士敗興而返,到北平以后,在一個座談會中,大發(fā)牢騷說:我們這一些愛好文學的朋友,到天津去拜訪華北的小說家劉云若先生,卻遭享以閉門羹,不予延見,這在‘滿華文學交流’上,是不勝遺憾的!但是遺憾盡管遺憾,云若卻一泄積憤了?!敃r還有這么一個笑話,一個負有使命的日本人,跑到北平一個很有名氣的老牌小說家那里去買稿。這位老先生說:我的稿子可得要八塊錢一千字(當時稿費最高的不過五元錢),這個日本小鬼立刻答應,某小說家自以為很得意,但是事后這個日本人卻說,我們滿想出二十元錢,大大的干活,中國人才要了八塊錢,所以,八塊就八塊罷!可是當時日本人雖出偌許稿費,卻買不到劉云若的小說。”①馬克吐冷:《記劉云若》,《一四七畫報》第241、257、258、259號,1948年5—7月出版。轉引自《品報》第24期,2013年10月1日出版,第6—11頁。
又如,許多史料上講劉云若有“煙霞癖”,每每大煙抽足方才“文思泉涌”,而且此等嗜好伴隨終生,其英年早逝便與此有直接關系。但《品報》的“最新爆料”卻是這樣的:“云若以小說家而現(xiàn)身說法,那要以天津戒煙大會的那一幕最生動。天津的潘駿千醫(yī)學博士為了拯救黑籍同胞,自費創(chuàng)辦戒煙醫(yī)院,而在禁煙節(jié)那天,開了一個大會,這里邊安排了一個最精彩的節(jié)目,是‘現(xiàn)身說法話戒煙’,主講這個題目的就是劉云若!他以個人自身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把抽煙人的那點骨頭,形容得淋漓盡致,活脫小說家章法。后來,他在《一四七》上寫了一篇《現(xiàn)身說法記戒煙》,說:‘抽煙的人,當輾轉反側的時候,骨頭像一條蠕動的蟲,在一骨節(jié)一骨節(jié)的蠕動?!晃淮舐蓭熆戳诉@篇文字擊掌不止,而這時以后的劉云若,好像獲得了新生奮然而起。”②同①。
再如,此前我們從史料上認定,剛“出道”的劉云若因不滿《北洋畫報》老板馮武越的“盤剝”,曾“拂袖而去”轉投《商報》,并從此與馮心生芥蒂。對此說的顛覆也是來自《品報》所刊劉氏的“夫子自道”:“余與武越,交道至深。相處四年余,北畫雖頗得益于余,而余作事精神,立身矩度,以至關于美術之修養(yǎng),皆受教于武越。至盡負虛名,能自立,反本追源,不得謂非武越造就之功。然當時余方少年,荒蕩不循常軌。武越相愛甚厚,循循諄諄,且多曲諒。其后以小人媒孽其間,余乃辭出北畫。然武越猶屢馳函,謂暫離終聚,吾弟莫付北畫于度外也。民廿一,余在平與武越時見。武越挽復歸北畫,以圖中興。因余輯北畫時,期銷九千,自易人后,銷路減三分二矣。余以種種關系,仍辭不就。又翌年,武越訪余于家,謂北畫將出兌于人,余甚愕,以北畫為武越十年心血所毓,何忽棄之?武越咨嗟曰:‘今銷路不及二千,維持已難,而主之者戀棧不去,振作尤難。惟有出脫,以免虧累矣。倘吾弟在,何致于此!’余聞言甚愧,而無言以相慰也。今武越遽歸道山,余歉仄之懷,久欲得當補過以報知己者,茲已不可復得。嗚呼哀哉!今于武越開吊之日,謹發(fā)私臆為聯(lián),以抒悲懷,工拙良不計也。昔時久庇幈幪,座上三千,受恩推我最,春風夏雨,推食解衣,復道義相磋,愆尤相諒,燈火畫樓青,常聞溫語良箴,朋歡外別有情如家人骨肉,回首百年身,五夜追思,于公獨深知己感;茲生積□罪戾,心頭億萬,只悔負君多,一暴十寒,吐茵罵座,更艱屯不共,趨走不終,肺肝潑墨黑,而今立身處世,本源中翻得益于良友楷模,空懷沒齒慟,九原難起,哀我永作負恩人。”③劉云若:《拜挽馮武越先生》,《天風報》1936年5月3日,轉引自《品報》第7期,2010年11月1日出版,第67頁。
從以上諸例可以發(fā)現(xiàn),《品報》在史料上的深挖細作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與之前完全不同的劉云若。這里有新料,有新說,更有顛覆。2016年《品報》編輯人之一張元卿博士的劉云若研究新成果《劉云若評傳》[9]的殺青,就得益于這些深挖細作之功。
此外,在《品報》存在的七年間,其對劉云若生年的考證④侯福志:《劉云若生于辛丑年》,見《品報》第11期,2011年5月1日出版,第40—41頁。、對朱貞木序跋的評說⑤顧臻:《朱貞木序跋瑣談》,見《品報》第2期,2010年2月1日出版,第9—10頁。、對還珠樓主生平的補白⑥顧臻:《一個有抱負的青年》,見《品報》第7期,2010年11月1日出版,第60—62頁。、對姚靈犀作品的厘清⑦陳存仁等:“姚靈犀小輯”,見《品報》第12期,2011年7月1日出版,第5—31頁。、對陳慎言交游的考定⑧顧臻:《陳慎言著述交游略考》,見《品報》第15期,2012年1月1日出版,第50—54頁。、對月明樓主史料的發(fā)掘①張元卿:《月明樓主之謎》,見《品報》第13期,2011年9月1日出版,第48—49頁。、對徐劍膽作品的鉤沉②劉云、王金花:《徐劍膽生平及作品考述》,見《品報》第15期,2012年1月1日出版,第72—85頁。、對趙煥亭家世的探究③陳萬華:《趙煥亭的家世與創(chuàng)作》,見《品報》第21期,2013年1月1日出版,第46—49頁。,等等,無不拔新領異,脫俗超凡。
1991年張贛生先生曾在其著作中稱:“在民國武俠小說的鼎盛時期,可以與“北派四大家”一較短長者,除了朱貞木,就只有徐春羽。1942年,《立言》畫刊登過一則廣告,曰:‘三名武俠小說家近著三武俠小說’,列在第一位的就是徐春羽,以次是還珠樓主和白羽,并特別聲明:‘三君均為第一流武俠小說家’,可見徐春羽當年的名氣的確不小。”[3]311但就是這樣一位幾近與“北派四大家”齊名的作家,我們此前對其生平的了解,卻微乎其微。1987年冬末,筆者曾隨張贛生先生赴京拜訪同為民國“北派”通俗小說名家的耿小的。據(jù)耿老講,徐氏出身中醫(yī)世家,當年在京津小報界非?;钴S,然而1949年前后突然不知其終。1950年的某日,耿老偶然在北京西直門一家百貨店見其賣貨,但上前打招呼時,他卻突然跑了,此后便杳無音信。在綜合耿老回憶及其他史料的基礎上,資料積累“花費了約三十年的時間”[3]365的張贛生先生,最終也只能得出徐氏生平如下:“徐春羽(約1905—?),北京人。據(jù)說是旗人。他通醫(yī)術,曾開業(yè)以中醫(yī)應診;四十年代至天津,自辦《天津新小報》;五十年代初,曾在北京西直門一家百貨商店當售貨員。其余不詳。”[3]311此后,其他研究者在涉及徐氏生平時,基本未出其右。
轉機出現(xiàn)在2010年夏天?!镀穲蟆贰罢崎T人”王振良④王振良現(xiàn)為天津《今晚報》副刊部主任,天津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天津“問津書院”理事長、“問津文庫”主編,同時兼任多家民間讀書刊物的執(zhí)行主編。先生于考索史料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徐氏的生平線索,于是他經(jīng)過近兩年輾轉的“田野調(diào)查”,走訪數(shù)位徐氏親友,歷經(jīng)數(shù)次“山重水復疑無路”,終于迎來了“柳暗花明”。其考證成果證實徐春羽的真實生平如下:“一是籍貫,應是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武進區(qū))”,“徐春羽生于北京的可能性,現(xiàn)在看來也幾乎沒有”,“更與旗人云云無涉”?!岸巧?,徐春羽誕于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十月二十一日(1905年11月17日)?!薄叭亲淠?,筆者采訪所獲線索無法得出準確結論。徐傳藻說,其大伯徐春羽1949年后在北京開診所,‘鎮(zhèn)反’時被逮捕入獄,后因病保外就醫(yī),然為其續(xù)弦吳氏(著名的北京‘燈籠吳’之女)所不容,走投無路之下重回監(jiān)獄,未久即病死獄中;又說徐春羽住大乘寺19號,吳氏住武定侯胡同。徐春羽五妹徐惠英則說,徐春羽解放后被捕,死在北京某模范監(jiān)獄。而據(jù)《許寶蘅日記》,解放后較長一段時間,許寶蘅與徐春羽交往頻繁,許家的人遇有頭疼腦熱等,多請徐春羽到家診治。然自1957年8月16日‘春羽來為宴兒復診’之后,許家雖然仍是病人不斷,但徐春羽在日記中卻突然失蹤,因推測其被捕在此后不久。至于徐傳藻所云‘鎮(zhèn)反’恐不確切,很可能是‘反右’。徐春羽之病逝,或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四是生平,……徐春羽抗戰(zhàn)前在天津市教育局工作,其間曾安排三妹淑英在天津的學校教書;徐春羽的住所在今天津市河北區(qū)的平安街上,緊鄰平安街與進步道交口的王占元舊宅(今已拆除);徐春羽興趣廣泛,多才多藝,通醫(yī)術,精書法,會評書,善烹飪,尤其喜歡票戲,常找藝人(包括翁偶虹)到家中交流。又徐春羽嗜麻雀戰(zhàn),每有報館催稿,輒囑牌局暫停,提筆疾書以應,然后又繼續(xù)打牌?!薄拔迨呛笕耍齑河鹩幸蛔佣?。長女徐小菊,1949年隨四野南下,現(xiàn)居贛州;次女徐小羽,退休前在北京市海甸小學(原八一小學)教書;長子徐××,已去世。又據(jù)《許寶蘅日記》,徐春羽之子女有名小齡、小迪者,徐小齡或即其子,徐小迪或即徐小菊?!雹荽斯?jié)引文均見王振良:《徐春羽家世生平初探》,載《品報》第32期,2015年10月1日出版,第2—9頁,引文中的注釋均被刪除。又見《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第24—27頁。
至此,徐春羽的生平我們得以獲知全貌。此文于2015年在內(nèi)部發(fā)行的電媒《品報》①王振良:《徐春羽家世生平初探》,見《品報》第32期,2015年10月1日出版,第2—9頁。及公開發(fā)行的紙媒《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0]刊出后,在業(yè)內(nèi)引發(fā)極大反響,認為是填補了目前所知史料之空白,且是“北派”重要作家生平研究的突破性成果。
說罷徐春羽,再來看還珠樓主。嗜武俠小說及戲曲者,皆知還珠是神怪武俠小說大宗師和著名戲曲作家,其所構建的卷帙浩繁的“蜀山系列”與推陳出新的“尚派名劇”,至今仍散發(fā)著熠熠光華,無法逾越。殊不知,他在隨筆、雜談、小品文(姑且總稱之為“散文”)等方面的造詣也是了得。除《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等武俠名篇及《漢明妃》《花蕊夫人》等戲曲佳構外,他的系列“散文”《還珠樓叢談》更是為世人展現(xiàn)出了“神怪”“氍毹”之外的另一番“世俗”新天地。其內(nèi)容涉及的“史事、技擊、書法、篆刻、詩詞、美食、茶道、命理、編輯等”,不但“可作為其武俠小說的篇外篇來讀”[11],而且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與“神人”還珠樓主迥異的“食人間煙火”的李壽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起碼在2012年以前我們還是很模糊的。此前研究者只知還珠在創(chuàng)作神怪武俠的同時,還寫有大量京劇劇本和“散文”,甚至對其劇本創(chuàng)作成果和成就的了解要遠遠超過這些“散文”。將還珠“散文”大量挖掘推出且讓眾人觀之一驚者,恰恰是《品報》的具體“操盤手”之一顧臻先生。
顧臻者,京華人氏,乃“學術研究”體制之外的通俗文學“非典型專家”、著名武俠小說收藏家。據(jù)其自述:2009年“津門論劍”會后,他受徐斯年教授之托,“詳敘《江湖奇?zhèn)b傳》民國版本源流”,于是“凡周末無公干,即埋首國家圖書館中,查閱原始連載文本信息。當其時也,忽于館中發(fā)現(xiàn)藏有一九三零年代《天風報》膠片。念及還珠樓主曾主編《天風報》副刊《黑旋風》,何妨一閱其編輯內(nèi)容,或可略解目枯之勞。遂于便中稍作瀏覽,豈知竟迭見署名還珠樓主之《還珠樓叢談》,文辭或古茂或清麗,內(nèi)容則奇譚怪事、稗史軼聞,讀來饒有趣味,內(nèi)容可與十幾年后之上?!恫柙挕冯s志所載者互補。后更發(fā)現(xiàn)其《征求青藏番族志》一文,述其孤身徒步考察甘肅、青海兩省山河形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由是繼續(xù)努力深入發(fā)掘。迨至二零一二年歲杪,累計收獲《還珠樓叢談》七十六篇、武俠小說佚作《紫電青霜》連載一百三十一期及還珠樓主所撰代郵、京劇劇本等佚文多篇,還珠樓主早年生平之空白終得以約略充實”②顧臻:《〈還珠樓主散文集〉序》,見《品報》第29期,2015年1月1日出版,第45—46頁。。2012年2月1日,顧臻將這些成果中的大部分內(nèi)容,以《琴雨簫風齋隨筆·讀〈天風報〉札記》之欄目名,于《品報》第2期開始連載,至2014年1月1日《品報》第25期載完,共得文字10萬有余。旋即他又與還珠研究專家周清霖先生聯(lián)手,補入還珠散佚的《微笑集》《文剪集》,以及散雜文、小品、書簡、代郵等文字,最終編成20余萬字的《還珠樓主散文集》,由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于2014年10月公開出版?!斑@些文白相間的生活人生之剪影速寫,不僅為讀者留下了可供欣賞的古樸清新、簡潔靈動之作,也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和研究還珠樓主及其武俠世界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材料。”[12]同時也為還原還珠一生真實完整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事實依據(jù)。而這些填補空白的史料的刊布,恰恰是因為有了《品報》這個平臺。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品報》連載的誘惑與推力,顧臻是否還能堅持歷經(jīng)三年的冷案枯坐、披沙瀝金,并最終取得如此突破性之成果。
如果說作為“體制外學者”的王振良與顧臻能夠取得上述成就,尚賴之于早年的“中文系”素養(yǎng)、歷年訓練有素的文史磨礪及二人均為《品報》編輯之優(yōu)勢,那么下文說到的“退休工人”胡立生先生對鄭證因研究的“里程碑”式貢獻,則完全是《品報》扶持和“倒逼”的結果。
民國武俠小說“北派四大家”中,還珠樓主、白羽、王度廬憑借后人與相關研究者之互動,近年不但分別推出了他們的武俠“全集”或“選集”,而且學界在此基礎上對這三大家的研究,目前亦呈方興未艾之勢,成果迭出。與之相較,無論是作品數(shù)量還是技擊“功夫”均尚高一籌的鄭證因,卻沒那么幸運。其原因一為鄭氏作品卷帙浩繁且散見南北書肆與報刊,歷經(jīng)滄桑難以搜羅;二為鄭氏身后無嗣,無人張羅奔走鉤稽編纂之苦差;三為作品再版不多,研究者難窺全貌而無以下筆?;蛟S應了“否極泰來”之說,也許冥冥之中有“貴人”相助,2017年鄭氏終于“走運”。其標志是,繼年初42卷近90部的《民國武俠小說典藏文庫·鄭證因卷》[13]公開出版后;4月,一部輯錄、考證鄭氏武俠的學術專著《鄭證因小說經(jīng)眼錄》[14]也已殺青。而這兩部成果的出現(xiàn)實乃端賴一人—此前身為退休工人而今已被稱為“民間學者”的胡立生先生。前者是他的多年收藏;后者是他的研究專著。
與胡立生先生相識,是在十余年前的一次賀歲書簽售會上。那天,他在幾位簽售者中找到筆者,自稱工廠老工人,喜歡鄭證因與白羽的作品,并將其藏書屋命名“因羽齋”。這本不為奇,中老年讀者中嗜讀此二人小說者,并非鮮見。但他后面的一句話卻讓筆者瞠目結舌—“我已將鄭證因的武俠小說基本搜集全了。”就在筆者將信將疑間,他有如“報菜名”般將鄭證因的90余部武俠書名說了一遍。1990年筆者參與編撰《中國武俠小說辭典》[15]時,曾負責鄭證因及其作品詞條的撰寫,當時跑了京津幾家圖書館,也才看到其20余部作品,不及全部的三分之一。但即使如此,筆者已深深嘆服于鄭氏小說中的幫派爭斗和技擊場面,并曾撰文《技擊小說首席代表鄭證因與〈鷹爪王〉》[16]予以評介。胡先生說他正是看到此文,方才“慕名”尋找“弟兄”一起切磋“鄭氏武學”的。從此,我們成了“武林同道”。
之后,胡先生來到寒舍,以錄有百余種鄭氏武俠小說封面的U盤相送,并在交談中講到,他搜集鄭氏作品始于20世紀50年代,那時天津有幾家“鬼市”,每當天蒙蒙亮時,便有人偷著賣各類舊武俠作品,從此,他便與“鬼市”結緣,而且足跡從天津走向全國,將鄭氏作品幾近收羅齊全。當時筆者提出最好能將鄭氏書目列表并進行真?zhèn)渭俺霭婺甏目急?,他答應一試。不久,胡先生應邀出席“津門論劍”會議,其發(fā)言便是鄭氏武俠譜系。會后,《品報》編輯王振良等“希望胡先生能對所藏詳細提要,并附錄有關序跋和章節(jié)目錄,以便于研究者和愛好者參考,此亦《品報》所刊《因羽齋鄭證因作品過眼錄》誕生之緣起”[17]。再不久,在《品報》的直接“催生”下,他的這組鄭氏作品系列考證文章便在《品報》第3期上開始連載了,直至第8期方結束。不久,他送來一本自制的《鄭證因作品過眼錄》,筆者看后建議內(nèi)容的結構順序作一些調(diào)整。最終,一本27萬字的《鄭證因小說經(jīng)眼錄》在2017年4月公開出版。閱罷全書,筆者對其“突破性”感觸深者蓋有四端:一曰涵蓋性強,據(jù)相關史料統(tǒng)計,鄭氏一生共撰武俠小說90余部,而此書所收署名“鄭證因”作品竟高達110部,可謂目前鄭氏武俠之大全;二曰原創(chuàng)性強,書中所錄所考均以“因羽齋”所藏鄭氏作品為底本,獨家版本加上獨家所論,革除了目前此類文章中或多或少的人云亦云東拼西湊之弊;三曰辨?zhèn)涡詮?,鄭氏武俠當年廣受歡迎,因此坊間偽書雜陳,對此胡先生憑借獨特“眼功”加以考辨,言之有據(jù),辨析清晰;四曰資料性強,書中所錄鄭氏武俠名錄、簡介、序跋、弁言、前言、小啟、目錄、考辨、評論、書影、版權頁、書外話、修(校)一覽表、連載一覽表、出版社一覽表等,詳盡齊全,查考方便,實乃一部鄭氏武俠大辭典。
作為北派武俠小說重要作家之一,鄭證因是“幸運”的,在沉寂了一個多甲子后,在2017年終于重出“江湖”。從鄭證因的“幸運”也可看出,《鄭證因小說經(jīng)眼錄》的公開出版,雖端賴于胡立生先生的經(jīng)年努力,但若沒有《品報》這個平臺和其編輯的“催生”,胡立生先生恐怕只能成為民間收藏家,很難保證他會有鄭氏版本研究這一“突破性”成果,可以說,《品報》完成了胡先生從“民間的藏家”到“民間學者”的建構,見證了他的轉型。正是因為有了《品報》的“倒逼”,胡先生“幸運”了,鄭證因“幸運”了,民國“北派”武俠小說也“幸運”了。
除王振良、顧臻、胡立生三位先生外,近年來,借助《品報》這個平臺,“北派”研究團隊其他成員的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xiàn)。這其中有代表性并被付梓成書者,如張元卿的《望云談屑》[18]、《云云編:劉云若研究論叢》[19]、《劉云若評傳》[9];倪斯霆的《舊文舊史舊版本》[20]、《還珠樓主前傳》[21]、《舊報舊刊舊連載》[22];侯福志的《劉云若社會言情小說經(jīng)眼錄》[23]、《沽水舊聞錄》[24]等,均屬民國“北派”通俗小說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因限于篇幅,筆者于此不再贅言。
[1]范伯群.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范伯群.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張贛生.民國通俗小說論稿[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4]王振良. 序[M]//倪斯霆.舊報舊刊舊連載.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2.
[5]張贛生. 中國武俠小說的形成與流變[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2(4):38-45.
[6]徐斯年.夢魂驅(qū)鐵騎 孤劍下昆侖—王度廬及其“鶴—鐵”系列俠情小說[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2):95-111.
[7]徐斯年.王度廬評傳[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8]孔慶東.超越雅俗—抗戰(zhàn)時期的通俗小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9]張元卿.劉云若評傳[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10]王振良.徐春羽家世生平初探[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2(4):24-27.
[11]周清霖,顧臻.還珠樓主散文集[M].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4:封底.
[12]李觀鼎.序二[M]//還珠樓主散文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4:11.
[13]鄭證因.民國武俠小說典藏文庫·鄭證因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
[14]胡立生.鄭證因小說經(jīng)眼錄[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
[15]胡文彬.中國武俠小說辭典[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
[16]倪斯霆.民國時期天津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與出版史話(三)[J].通俗文學評論,1998(3):101-103.
[17]王振良. 序二[M]//胡立生.鄭證因小說經(jīng)眼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6.
[18]張元卿.望云談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19]張元卿.云云編:劉云若研究論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
[20]倪斯霆.舊文舊史舊版本[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
[21]倪斯霆.還珠樓主前傳[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22]倪斯霆.舊報舊刊舊連載[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
[23]侯福志.劉云若社會言情小說經(jīng)眼錄[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
[24]侯福志.沽水舊聞錄[M].北京:華齡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石 娟)
The Publication ofPin Bao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ies of North School Popular Literatur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NI Sit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Digest of Books and Magazines, Tianjin Institute of Publishing Research, Tianjin 300020, China)
In light of the fact that the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South School popular literature outweigh that of the “North School”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ear,Pin Bao, an independent electronic journal began its publication in 2010, and has been dedicated to collect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North School” popular literature. For seven years, the journal has made breakthroughs in the in-depth collection of lifetime records of the “North School” popular literature writers, and the studies of life experiences and works of the famous “North School” authors. Based on an in-group source and perspective, the author reveals the stories about the publication ofPin Bao, and makes an objective comment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journal, and the author also sorts ou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results of the “North School” popular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Pin Bao; Republic of China; popular literature; historical literature; North School; South School
I20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7931(2017)05-0013-08
10.16217/j.cnki.szxbsk.2017.05.002
2017-06-20
倪斯霆(1961—),男,天津人,編審,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
倪斯霆.《品報》的創(chuàng)辦及對民國北派通俗文學研究之貢獻[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4(5):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