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高標 盧鏡
(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羅定527200)
強化理論對大學生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啟示
林高標 盧鏡
(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羅定527200)
文章分析了大學生黨員在學校生活中的各種表現(xiàn),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以“三關”工程、院系的交流活動、情感和實踐體驗等途徑來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教育。
先進性教育;新路徑;大學生黨員
習近平同志去年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的講話提出對青年的五點希望,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最具代表的部分,大學生黨員更是大學生中的精英和骨干分子。他們的加入,激發(fā)了黨組織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相當部分大學生黨員中存在薄弱的黨的理論知識、淡薄的先進性意識、欠缺的社會實踐經(jīng)驗、表率作用不夠力度等。因此,如何運用強化理論來深化大學生黨員對于先進性教育的認識,在大學生群體中樹立較好的榜樣作用,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黨建課題。
強化理論主要研究人的行為發(fā)生變化后與行為后果之間將會產(chǎn)生怎樣的聯(lián)系,研究結果認為,當人認為行為后果對自身有利時,個體就會在日后重復出現(xiàn)該行為;反之,不利時,就會減少或取締該行為。所以,人的行為變化的實質(zhì)就是強化作用的結果,學習是否取得成效的關鍵也在于強化。根據(jù)強化理論的主要觀點,大學生黨員在進行先進性教育的理論學習時,如果能夠強化他們在關于先進性教育的內(nèi)容方面有更多的感性認識,并把這種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把理性認識升華內(nèi)化為個人的情感覺悟,那么,對大學生黨員進行黨的先進性教育將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學生黨員在學習活動中的先進性體現(xiàn)不足
大學生黨員首先是學生,其次是黨員,然后才是大學生中的黨員。因而,大學生黨員首先要踐行學生的本份,學生的本份是學習,大學生黨員要緊緊圍繞促進學習這個中心,牢牢抓住成才的主線,帶領同學,服務同學,作同學的學習表率。但現(xiàn)實中卻有部分大學生黨員在學習活動方面的先進性體現(xiàn)不足,如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興趣不濃厚、學習動機不強烈、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成績不理想等,無法在學習上給周圍的同學起到很好的榜樣效應,產(chǎn)生強大的輻射作用,甚至有些較為嚴重的還帶來了負面的效應和惡劣的影響。
(二)在思想政治中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較為薄弱
改革開放為我們帶來各種機遇的同時,也迎來了諸多的挑戰(zhàn),這種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格局使得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培養(yǎng)和塑造使得尤為重要。但現(xiàn)實中有些大學生黨員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先進性表現(xiàn)較為薄弱,一方面,他們在理論認知上“搞不清楚”黨的政治路線、方針政策等,且在各種政治理論學習上又不認真閱讀和研磨,領會其中的精神和精髓;另一方面,他們在各種需要黨員起表率作用的實踐行動中“樹不好形象”。所以,上述現(xiàn)象表明,部分大學生黨員是不可能把黨的理論等相關內(nèi)容內(nèi)化為黨性素質(zhì),更不可能在個人行為上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鮮明的政治立場。
(三)在社會實踐生活中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較為欠缺
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在社會實踐生活中應體現(xiàn)為嚴格遵守群眾路線的原則,一切要以群眾的利益作為衡量自己為人處事的標準?!皬娜罕娭衼?,到群眾中去”,不應成為一句停留在大學生黨員口頭上的言語,而應主動關心社會,養(yǎng)成公共精神,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盡自己所能回饋社會。但在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生活中卻有部分大學生黨員不能按照黨章的要求去行動,不能按照黨員的身份來嚴格要求自己,而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不積極主動地為同學們辦事,而是斤斤計較于個人的利益,最終造成的后果不僅僅是使個人的形象受損,更使大學生黨員在學生群體中的形象蒙塵落垢。
(四)在黨的各項建設中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缺乏主動
作為大學生群體的優(yōu)秀代表,大學生黨員理應積極主動地關心黨的建設,責無旁貸地完成黨交付的各項任務,活躍參與黨支部開展的各項活動,并積極地向同學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積極維護與同學的關系,關心周圍同學的各種需要,如情感需要、學習需要與人際交往需要等。但現(xiàn)實的情境卻是部分大學生黨員在入黨前后的反應完全不一致,有的甚至呈現(xiàn)出天淵之別。如有的大學生黨員在入黨前在各個方面都會嚴格要求自己,每個月會積極主動遞交思想?yún)R報,主動參與學校的各項集體活動,熱心關愛同學等等,使自己早日向黨組織靠攏。但在入黨后卻逐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在行動上執(zhí)行“兩個標準”:即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各種社團活動就踴躍參與,但對黨支部的各種活動和建設卻不熱心積極,絲毫體現(xiàn)不出一個黨員應具備的覺悟和素質(zhì)。
根據(jù)大學生黨員在各種學校生活中先進性教育存在的問題,運用強化理論加強對大學生黨員進行先進性教育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以“三關”工程為依托,強化大學生黨員對先進性的感性認識。
黨的文件指出:“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力量和作用,主要地不是取決于黨員的數(shù)量,而是取決于黨員的質(zhì)量,取決于他們執(zhí)行黨的路線的堅定性和對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忠誠”[2]。因此,黨的生存和發(fā)展,關鍵要素在于黨員的素質(zhì),所以黨的十八以后,習近平同志在發(fā)展黨員方面提出了“要控制數(shù)量,提高質(zhì)量”的建議。為此,在提高黨員素質(zhì),發(fā)展大學生黨員時要注意把握好“三關”工程。
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⑴嚴控“入口關”。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要對他們開展黨的教育,可以以理論宣傳、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形式進行,增強學生對黨的認識和了解,營造良好的入黨氛圍,從而做到早發(fā)掘、早培養(yǎng),打牢思想基礎;對正式確認為入黨積極分子的學生,在系和學院張貼欄進行為期七天公示,接受師生的監(jiān)督,把控好入黨的第一關。⑵抓好“培養(yǎng)關”。在這一階段通過學院黨校集中授課培訓,系黨部支組織專題討論、觀看模范黨員錄像、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入黨介紹人誡勉談話,個人撰寫反思和體會,征求師生意見,促使入黨積極分子深化對黨的認識,端正入黨動機。⑶提高“轉(zhuǎn)正關”。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實行量化與質(zhì)性相結合、黨內(nèi)和黨外相結合、黨支部和黨總支部相結合等方法;此外,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學期初可以先在思想、工作、學習等方面細化為具體指標,學期末再根據(jù)其表現(xiàn)結合大學生綜合測評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定逐一進行衡量對比;還可以通過轉(zhuǎn)正答辯制的形式,由答辯組成人員對其答辯結果進行無記名投票決定是否通過轉(zhuǎn)正,并張貼公示,真正把優(yōu)秀大學生發(fā)展到黨組織隊伍中。上述“三關”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展開對學生黨員素質(zhì)的塑造。
(二)以院系交流活動為紐帶,強化大學生黨員對先進性的理性認識。
“話不說不清,理不辨不明”,在改革開放各種體制完善的過程中,難以完全杜絕各種腐敗現(xiàn)象和不正之風,而且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也會對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帶來巨大的沖擊,進而影響其黨性修養(yǎng)。因此,在大學生黨員之間多開展各種交流活動,能引發(fā)大學生黨員對當前黨內(nèi)理論、現(xiàn)實發(fā)展等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和溝通,從討論和溝通中堅定理論信念,明辨是非,凝聚共識。如同杜威所言:“一切溝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會生活)都具有教育性。一個人分享別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到的東西,他自己的態(tài)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變?!盵3]
大學生黨員對黨的先進性的感性認識只是淺層次的、表面的,因而對黨的方針政策、政治理論、政治立場的認識體會不深刻。但如果把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多開展院系之內(nèi)以及院系之間的交流活動,那么相互之間的溝通將會有助于大學生黨員逐漸厘清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理清對黨的認識誤區(qū),端正對黨的態(tài)度,并逐漸確立對黨的先進性的理性認識,構筑起對黨的忠誠的牢固思想防線。
(三)以情感和實踐體驗為抓手,強化大學生黨員對先進性的感受感悟。
情感和實踐體驗是指讓大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通過親身經(jīng)歷、實踐活動獲得真實感受的過程。其意義在于“只有體驗的東西,才能內(nèi)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為生命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體驗是進入生命的唯一通道?!盵4]可見,體驗就是一種學生通過動態(tài)的自我教育過程逐漸實現(xiàn)自身的知識內(nèi)化、感悟深化和情感升華。有了深刻的情感和實踐體驗,學生就能主動內(nèi)化黨的理論要求。但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持之以恒按照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我,必須進一步強化其黨的思想理論和行為,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現(xiàn)象。
在對大學生黨員先進性教育中,我系從大學新生入學至培養(yǎng)其成為正式黨員都沒有放松黨的理論教育,近年來以情感和實踐體驗為抓手更是取得顯著實效。在情感體驗方面: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黨員觀看了《基石》等教育片,讓大學生的情感近距離接觸和感受一名真正黨員的風范;在實踐體驗方面:組織大學生黨員參觀蔡廷鍇故居、李濟深故居、戰(zhàn)斗紀念公園,利用周末到農(nóng)家田野勞作,寒假發(fā)動大學生黨員開展“我的中國夢——大學生黨員訪問萬家”活動。這些根據(jù)大學生興趣特點開展的活動極大地激發(fā)和增強了學生黨員履行黨員義務和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自覺性,強化對黨的理論、方針、路線等的理解。
上述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沿著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感性到理性的方向,循序漸進地來展開對大學生的先進性教育,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因而在實踐中更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1]習近平.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的講話[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2]中共中央文件選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417
[3][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
[4]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86.
責任編校:于吉瑞
審稿專家:陳云玲
G40-052.2
A
1009-8534(2016)02-0011-02
本文系廣東省高等學校黨的建設研究會2016年黨建研究課題立項項目(2016GZYB43)階段性研究成果。
林高標,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盧鏡,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