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自主游戲是幼兒興趣需要得到滿足,天性自由表露,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充分發(fā)揮和人格健全的過程。教師如何在幼兒自主游戲中促進其發(fā)展呢?通過實踐,我認為,教師在幼兒自主游戲中的作用是: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游戲過程的觀察支持者、游戲成果的分享激勵者。
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需為幼兒創(chuàng)設與他們的發(fā)展需要和水平相適應的自主游戲環(huán)境,以便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l.設置適合幼兒自主游戲的區(qū)角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設角色區(qū)、探索區(qū)、美工區(qū)、音樂區(qū)、閱讀區(qū)、運動區(qū)、表演區(qū)、建構區(qū)等不同形式的區(qū)角,供幼兒自主游戲。為幼兒提供豐富鮮活的自然角,在其中種上蒜苗、胡蘿根苗、白蘿卜根苗、月季、君子蘭、香菜、小蔥等植物,引導幼兒觀察,讓幼兒學習記錄植物成長的過程。在探索區(qū)里,各種類型的盒子、各類塑料管、各種鏡子、天平、量杯、風向標、玻璃棒、碎紙屑、毛巾、絲綢布、小燈泡、電池、電線、磁鐵等都是幼兒了解自然、認識自然世界的操作材料。角色區(qū)里給幼兒提供角色游戲的各類服裝、材料和用具等,引導幼兒開展娃娃家、醫(yī)院、銀行、美容院、超市、餐廳等角色游戲。提供沙水區(qū)和必要的玩沙玩水工具,讓幼兒在玩水中了解水的流動、沉浮、溶解、滲透、凝固等知識,在玩沙的挖洞、筑造等活動中增進幼兒空間概念和對事物的表征能力,發(fā)展他們的大、小肌肉動作。培養(yǎng)其探索、合作精神。
2.提供適合幼兒自主游戲的材料
材料是進行自主游戲的必備條件??茖W投放各種游戲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是幼兒自主游戲的保證。如在益智區(qū)里,提供小朋友喜歡玩的橡皮泥,啟發(fā)幼兒動腦筋讓橡皮泥“變魔術”,變成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和各種動物,可以是立體的動物組合,可以是橡皮泥平面畫等;利用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物品學習排序,讓幼兒在家尋找可排序的物品,使幼兒練習了大小排序、高矮排序及數的排序等。生活化的材料讓幼兒表現出了積極的求知欲,使幼兒在獲得無限游戲樂趣的同時促進了他們多方面的發(fā)展。
幼兒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樹葉、水等,廢舊材料如紙盒、易拉罐、糖果紙、冰糕棒等,成品材料如積木、積塑玩具等??梢哉f幼兒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以成為幼兒自主游戲活動中的材料。
3.確保幼兒自主游戲的時間
保證幼兒游戲的時間,每天在晨間接待、餐前準備、午睡、自由活動、戶外游戲、區(qū)域活動、幼兒離園等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自由選擇、自主開展和自主交流游戲。對玩什么游戲?跟誰玩?怎么玩?在哪里玩?由幼兒根據自己對游戲的興趣而定,教師確定游戲的教育價值,靈活把握。如允許幼兒同時玩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游戲,也允許幼兒連續(xù)幾天玩同一類型、同一主題或不同類型同一主題的游戲。
教師要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言談舉止,了解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并對幼兒的活動水平做出正確的判斷,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構想,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觀察的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是看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是否能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投放的材料幼兒是否感興趣,數量是否充足,能不能激發(fā)幼兒持續(xù)探究的愿望等。如,小班的孩子特別喜歡娃娃家,教師可以多投放幾個娃娃和媽媽的圍裙、廚房的灶具等材料。
二是重點觀察幼兒的生活經驗,游戲中遇到的困難有哪些,能不能與同伴進行合作游戲等內容。如,在益智區(qū),明明東瞅瞅、西看看,無所事事,教師發(fā)現明明的操作盤里有一張點子卡和1-5的數字卡片,明明已經在點子卡下面擺好了數字。教師說:“寶貝可以想想能不能做些東西送到娃娃家和超市呢?”這時明明的興趣來了,拿上彩紙和畫筆做起了數字餅干。在觀察過程中,教師應把握每位幼兒的認知水平、情感態(tài)度特點和個性差異等,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引導幼兒遵守游戲規(guī)則,豐富游戲內容,在游戲中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三是教師適時介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合作者、引導者的作用,在幼兒需要幫助時,教給幼兒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例如,在一次觀摩活動中,教師觀察著每個活動區(qū)游戲的情況,當觀察到“娃娃家”時,教師發(fā)現“娃娃家”里的兩名幼兒沒有進入游戲狀態(tài),雖然有了各自的角色,一名當爸爸,一名當媽媽,但卻沒有玩起來。于是,教師按響了門鈴,“叮咚?!薄罢堖M!”拿了毛巾、臉盆進去說:“這是寶寶的洗臉水。”“爸爸”“媽媽”一看馬上來了興致,說:“看寶寶的臉臟了,爸爸幫寶寶洗臉?!薄皨寢尅蹦妹?,洗完臉后給寶寶扎辮子、換衣服……他們興奮地玩了起來,后來又進來兩名幼兒,他們商量著角色,給寶寶做飯,帶寶寶去玩、去超市買東西,這個“娃娃家”“活”了起來,幼兒玩的內容更豐富了,這就是教師適時介入的作用。
區(qū)域活動結束前,教師要組織幼兒交流活動中的體驗與收獲,分享快樂與成功,提升關鍵性的經驗,拓展幼兒的思維,為下次活動做好鋪墊。這時,教師的“評價”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鼓勵性的。如:“紅紅把項鏈穿的真好看,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讓幼兒的手眼活動更協調。又如:“今天,建構區(qū)的寶貝們給小白兔搭了一間漂亮的房子,房頂是三角形的,房子前面還有寬寬的道路,下次是不是還可以在院子里搭上圍欄、樹、花和小草,讓小白兔的家更漂亮……”激勵幼兒學習搭建技能,豐富幼兒的想象,拓展幼兒的思維。再如:“剛才小朋友在玩螺絲配對時,亮亮最專心,配的最多?!碧岣哂變旱哪芰?,增強其動作的協調性及靈活性。
二是激發(fā)興趣的??茖W區(qū)有部分材料受到冷落,幼兒尚未產生興趣,教師要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如:“寶貝們看看盤子里的雞蛋放在水杯里會怎樣?給水杯里加上鹽又會有什么變化?”感知雞蛋在不同濃度的鹽水中浮起來的過程。“在瓶子里的白醋水中放上蘇打,把氣球套到瓶口上,看看氣球有什么變化?”教師還要對興趣不廣泛的幼兒進行引導。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如:靜靜喜歡跳舞,對美術活動不感興趣,一次幼兒在玩水印畫時,教師引導靜靜自己操作,在水盆中滴入墨汁,把紙平鋪在水面上,便得到了一幅漂亮的水墨畫。靜靜非常高興,和大家說自己畫的是美麗的公園,后來她慢慢地喜歡上了畫畫。
三是討論性的。學習性區(qū)角活動的交流,主要是圍繞幼兒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如:進行“有什么辦法使這枚回形針又快又準地取出來”“為什么這天平老是要傾斜”“編謎語時為什么謎底不能講”“如何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等這樣有意義的討論,可以使幼兒的想法、創(chuàng)意的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華,操作經驗得以提升,同時,也使知識內容得到學習和鞏固。這三種“評價”,要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在“討論”中滲透“鼓勵”,在“鼓勵”中體現“激發(fā)興趣”。有時評價還要強調一些游戲規(guī)則,讓幼兒體會到規(guī)則的重要性,養(yǎng)成自覺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
實踐證明,在幼兒自主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充分扮演好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這一角色,在游戲過程中做到認真觀察、適時指導幼兒的活動過程,與幼兒一起交流體驗與收獲,分享成功與快樂,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健康、全面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