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倩 肖 波 徐 浪 王雨水 孟曉青 黃天青
(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貴州省六盤水市地域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示范性應用研究
高 倩 肖 波 徐 浪 王雨水 孟曉青 黃天青
(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貴州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浪潮中,一直扮演一個偏遠的邊疆地域角色,受大山阻隔和交通條件的限制,貴州保持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和特征。正是由于貴州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貴州保持了最原生態(tài)的傳統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黔文化現象。六盤水市地處貴州西部烏蒙山東麓的喀斯特臺地上,由于多種歷史因素綜合影響,六盤水地域傳統文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fā)展。在全球化浪潮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大背景下,六盤水市的城鎮(zhèn)化缺失應有的地域建筑傳統文化元素,對于本地域傳統建筑文化的存在不自信、失真認知甚至漠視。發(fā)掘傳承本地域建筑文化,在新時期城鎮(zhèn)化進程中重塑本民族文化自信心、歸屬感和自豪感,自覺應用和發(fā)揚本民族建筑文化,為締造獨特和唯一的城市文化品牌做好基礎工作。
傳統建筑文化;傳承;應用;地域建筑文化
建筑全球化的弊端已然在中國的各大城市顯露無疑,重建國人精神家園、發(fā)展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已成為當今建筑界首要關注的議題。面對這樣的現狀無論是老一輩建筑師還是活躍的青年建筑新銳,都不約而同地將焦點鎖定在對傳統園林手法的再開發(fā)。誠如青年建筑師董豫贛所言:“古典園林中有太多的歷史積淀下來的東西,可以讓我們不斷汲取養(yǎng)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p>
六盤水市是三線建設而興建一個新興工業(yè)移民城市,各地的建設工作者響應國家號召,然而在當今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發(fā)展和城鄉(xiāng)一體化大發(fā)展的同時,我們原本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村寨、建筑、風俗、手藝等,到了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為此,挖掘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指導城鄉(xiāng)設計、規(guī)劃、建設和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建筑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和直接產物。建筑文化擁有豐富的內涵,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及人文習俗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風格,也就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建筑文化。
圖1 盤縣大洞
地域建筑文化是地域建筑的靈魂,從建筑文化內涵入手,追尋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的協調與融合,強調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承。
區(qū)域差異性直接導致了建筑文化的地域差異性。以地域文化內涵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與表現,尋求適合六盤水氣候、社會文脈、人文精神需求的創(chuàng)作手法,形成富有六盤水當地獨特的建筑文化,并且在建設中既能創(chuàng)造出有地域建筑文化內涵又適合現代生活需要的現代地域文化建筑。
(一)原始穴居文化
1973年在水城硝灰洞發(fā)現早期智人化石,1993年春天在盤縣大洞發(fā)現人牙化石4枚。根據專家學者分析,“水城人”和盤縣“大洞人”的發(fā)現,證明了貴州(六盤水)在距今20萬年到5萬年前,不但有古人類繁衍生息,而且其體質已經明顯進步,為早期智人。六盤水地區(qū)屬于喀斯特地貌,發(fā)育有大量的巖溶洞穴,為原始古人類棲息提供了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洞穴文化。
(二)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系明代從江南隨軍或經商到滇、黔的軍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遺存。屯堡民居的建筑呈現四合院式格局,屯堡文化中的建筑文化最大特點是廣泛地利用石頭,屯堡建筑把石頭工藝發(fā)揮到極致。
圖2 盤縣大中村
在六盤水六枝、水城、盤縣均分布著大量典型的屯堡文化建筑,例如六枝郎岱古鎮(zhèn)、盤縣大中村、六枝特區(qū)板梅營盤、盤縣普安州城墻、水城老城。
(三)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yè)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農業(yè)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的最為廣泛的地域文化類型。
農耕文化以漢族為典型代表,少數民族在農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貴州的壩子多,每一個壩子就是一個農耕文化的代表。
(四)民族文化
六盤水地區(qū)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傳統世居少數民族有彝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
1.天門村布依族
天門村距六盤水市140公里,是水城縣花戛鄉(xiāng)的一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村寨位于半山腰上,背山面水。由于特殊的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和相對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該村至今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布依文化。
布依村寨依山傍水,建于半山腰之上,各家獨棟建設,群居成寨。村寨中的吊腳樓至今仍保存著古樸的風貌,形成獨特的傳統布依居住建筑特征。吊腳樓一共分為兩層,上有夾層。底層為吊腳,用以圈養(yǎng)牲畜;二層用以居??;夾層用以堆放糧食或雜物。建筑結構不講究左右對稱,具有其獨特性。建筑材料以木材為主。
2.六枝梭嗄鄉(xiāng)長角苗
圖3 盤縣大中村壩子
圖4 水城縣天門村吊腳樓
圖5 六枝梭嗄鄉(xiāng)舊建筑
六枝梭嗄鄉(xiāng)的長角苗是貴州民族文化最獨特的苗族支系,地處海拔1400—2200米的高山之上。苗寨依山而建,各家獨棟建設,群居成寨。苗族民居建筑尺度不大,坡屋頂,屋頂采用當地的茅草覆蓋,墻體為木材、石材和夯土墻,具有較鮮明的民族建筑特色。
(五)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一種先進文化。紅二、六軍團在來賓鋪戰(zhàn)斗結束之后,于1936年3月28日、29日進入六盤水地區(qū)的盤縣、亦資孔等地,并在盤縣召開了著名的“盤縣會議”。
“盤縣會議”會址——九間樓位于盤縣縣城內,建筑共兩層,上九間,下九間,左右對稱,故被人們稱為“九間樓”。建筑整體結構為二層木質穿斗式屋架,單檐硬山頂。建筑開間較小,建筑材料以木質為主,一層采用“減柱造”來獲得較大的內部空間。門窗、柱子上所雕刻的圖案精美,極具特色。建筑內部構件中,駝峰等構件不僅能夠傳遞重力,而且也起到了裝飾作用。
圖6 盤縣城關九間樓
(六)三線文化
六盤水地區(qū)是依托“三線建設”發(fā)展起來的城市,三線建設開啟了六盤水工業(yè)文明的新時代,給六盤水地區(qū)帶來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留下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隨著三線建設的不斷深入,工業(yè)建筑文化對六盤水本土建筑文化帶來了沖擊,形成了具有六盤水本土特色的“三線文化”式建筑,為六盤水地區(qū)的傳統建筑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
中國建筑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的建筑藝術風格各異,但其傳統建筑的組群布局、空間、結構、建筑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卻有著共同的特點。
中國傳統建筑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建筑都有自己的建設特色。而中國木建筑從結構上分為三種:抬梁式、穿斗式、穿斗抬梁混合式和磚石砌體結構。
圖7 三線建設主題雕塑
(一)穿斗抬梁混合式
在中國古建筑中,抬梁式木構架多用于宮殿、廟宇等規(guī)模較大、等級較高的建筑物。抬梁式木構架與穿斗式相比,抬梁式木構架可以采用跨度大的梁,以減少柱子的數量,從而可以獲得更大的室內空間。由于宮殿、宗教建筑在等級或者功能上,對房屋空間的大小有要求,所以建筑明間大多都選擇抬梁式木構架,山墻屋架仍為穿斗屋架。
1.盤縣水塘地區(qū)的穿斗抬梁式建筑
水塘距盤縣紅果鎮(zhèn)35公里,海拔1450米。水塘現存大量的明、清民居建筑和少量的宗教建筑,無論在體量、屋頂式樣及脊飾、梁架工藝、門窗式樣及雕飾圖案等方面,都顯示出江南地區(qū)精巧、纖秀而不顯小氣的建筑文化特征。這些建筑中多為抬梁式建筑,普福寺和李家院子四合院群,保存較為完好,最具典型意義,是研究清代蘇式和徽式建筑文化的實物證據。
1)普福寺
普福寺位于水塘鎮(zhèn)上午屯營盤山麓,海拔1464米,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重修?,F存中殿明間上層戲臺,系境內最早的寺廟戲劇演出場地設施。原為封閉三進四合院,中軸線對稱布局。前殿早巳拆出改建,中殿、后殿尚存。中殿為懸山式屋頂,穿斗式梁架。佛殿和大殿都為硬山頂抬梁式建筑。
2)李家院子
李家院子位于盤縣水塘鎮(zhèn)上午屯,李家院子整體呈四合院布局,有正房,左右兩間兩層廂房,院闊9.38米,長10.40米,廂房中開間為4.250米,左右開間3.45米,總進深為6.65米,建筑的整體木構架保存完好。
圖8 普福寺戲樓
圖9 普福寺內部結構
圖10 李家院子內部結構
2.盤縣石橋鎮(zhèn)妥樂西來寺
西來寺始建于公元1632年,位于妥樂古村寨對面的山腰上,坐東朝西,為一組四合院建筑。與盤縣丹霞山護國寺齊名,時人有“上有丹霞,下有西來”的稱謂。
平面呈中軸對稱布局,有前殿、大殿、東、西廂房。
前殿為歇山頂,抬梁式建筑,三開間,其兩面山墻為穿斗式,木質梁架外包圍磚砌山墻,明間為抬梁式。大殿三開間,為懸山抬梁式,東西廂房也為懸山頂穿斗式。
3.城關老城盧家大院
盧家大院位于盤縣城關鎮(zhèn)老城區(qū)。萬壽宮原址對面,大院的山墻的磚規(guī)格為280毫米×280毫米厚度為70毫米。盧家院子是貴州地區(qū)典型的前店后院四合院的布置方式,整體木構架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
圖11 西來寺穿斗式木屋
圖12 盧家大院建筑結構
圖13 盧家大院建筑結構
4.六枝特區(qū)折溪鄉(xiāng)新興寺
折溪鄉(xiāng)新興寺一部分建筑由于受火災影響,大部分已經失去了原有古建筑的風格。
該寺梁為八椽柎,也是在調研過程中唯一見到的寺廟建筑中最高級的梁結構。在六盤水這個區(qū)域中的寺廟建筑中都是極少的。
圖14 新興寺內部的抬梁式木構架
圖15 新興寺內部的穿斗式木構架
(二)穿斗式結構
穿斗式木構架,是中國古建筑中常見的兩種建筑木構架類型,其特點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聯起來,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上;在沿檁條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聯起來。由此形成一個整體框架。相比于抬梁式木構架,這種穿斗式在用料、造價與工藝上的要求沒有抬梁式那么高,所以被廣大地區(qū)的民眾所采用。
在六盤水地區(qū),穿斗式木構架也廣泛地運用在民居建筑中。今天所遺留下來的具有代表性的穿斗式木構架建筑如下。
1.水城縣老城楊氏居宅
楊氏居宅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qū)荷城老城內南端,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楊氏住宅建于南北長東西窄的臺基上,布局嚴謹對稱,為南方典型四合院。
圖16 楊氏宅居前房穿斗式木構架
圖17 楊氏宅居僅存的前房與廂房
宅房通為兩層,單檐懸山頂穿斗式,屋面蓋小青瓦,適于通風防潮。挑檐、枋上局部飾件有浮雕,圖案完整清晰。
圖18 楊氏宅居廂房柱礎
圖19 楊氏宅居廂房穿斗式木構架
2.水城縣老城羅氏居宅
羅氏居宅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老城中部大街上(今和平路),坐西南向東北,宅建在一南北長東西窄之地皮上。為木結構穿斗式,三層單檐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由臨街面前房、后房、西房及連接前后房之角樓組成。當地人介紹羅氏宅居是當時當地最高、最好的建筑,現在樓房的結構、木材等保存較為完好。
3.六枝特區(qū)巖腳鎮(zhèn)龔家大院
龔家大院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大院坐南向北,封火墻呈梯形結構。前設鋪臺更是型同有異,四座鋪臺均為赤色條石鑲就,內設石龕,存放物件,防潮防蛀。
4.一街官井
圖20 龔家大院內部結構
一街官井,最早的功能是專供官府人員生活飲水。由于這口井對于當時的官府人員和居民的意義,所以特地在水井之上修建了這座建筑,是為了防范當時的賊人在井里下毒。所以其性質就成了一座防衛(wèi)性質的建筑。由于最初是官方修建,歇山頂單層,木結構房屋,為貴州傳統建筑的經典樣式穿斗式。
(三)磚石砌體結構
1.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板梅營盤
板梅營盤建于清朝咸同年間,依山形筑石墻圍成不規(guī)則形狀堡壘屯,利用河流與大山形成的天然關口,化平坦為雄險,整個建筑的結構和布局合理,是六枝特區(qū)因地制宜山頂防御性營盤建筑的代表,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整個建筑全部是以石頭為建筑材料,內部是一個相對較平坦、開闊的空間,石墻高度為5米,有很好的防御功能,該建筑結構合理、布局協調,建筑造型較精致,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
2.六盤水市盤縣普安州城墻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盤縣設普安衛(wèi)后,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始建普安衛(wèi)城垣,經歷清至民國,幾經修葺,始成規(guī)模。至今尚存部分城垣、北門及門樓等。保存完好的城門拱券用雙曲列拱砌成,體現了中國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建筑工藝??梢钥闯隽P水地區(qū)在明代也受到了黔中地區(qū)屯堡文化的影響。因地制宜地形成當地特色。
3.六枝田家大院碉樓
圖21 一街官井
圖22 板梅營盤
圖23 盤縣普安州城墻
碉樓是一種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建筑本身具有其特殊的民居建筑特點,分布有很強的地域性。其形成與發(fā)展是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綜合作用下的結果,它反應了地域居民的傳統建筑文化特色。
田家大院碉樓共七層,歇山屋頂,建筑結構為磚石砌體結構,建筑材質以石材為主;內部空間結構材質主要以木材為主。
圖24 田家大院碉樓
(一)巖腳古鎮(zhèn)
巖腳古鎮(zhèn)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曾是連接川、滇、黔三省的古驛站,是一座有名的歷史古鎮(zhèn),在巖腳當地的建筑文化中可以看到,為了傳承有當地特色的建筑文化,巖腳當地政府也做出了相應的改造,在改善巖腳鎮(zhèn)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文化旅游古鎮(zhèn)的過程中,該鎮(zhèn)先后啟動了古鎮(zhèn)立面改造。巖腳是一個從歷史發(fā)展過來的歷史古鎮(zhèn),有著濃郁的建筑文化,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巖腳的建筑文化顯得更加突出特點,建筑外形、建筑高度、建筑結構等方面都與其他地方的建筑有著不同,例如風火墻的高度和外形都具有當地的特點。把這種獨有的建筑文化特點應用到現在經濟大發(fā)展背景下的現代建筑中,使巖腳的建筑更加具有特色,也使得當地的建筑文化得到傳承,在現在的建筑文化中正是需要我們把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進行傳承,需要更多的成功案例來引導更多具有特色的地方來傳承當地的建筑文化,保存原始的建筑風格、濃郁的建筑文化特點。為改善巖腳鎮(zhèn)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文化旅游古鎮(zhèn),該鎮(zhèn)最近先后啟動了古鎮(zhèn)立面改造、巖腳一中至新城大道道路改造等一批城鎮(zhèn)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目前,各項工程穩(wěn)步推進,進展良好,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27430萬元。
(二)郎岱古鎮(zhèn)
郎岱鎮(zhèn),從清代乾隆年間建廳以來,一直就是貴州西南地區(qū)的商業(yè)重鎮(zhèn)。由于明清兩朝的改土歸流和清末民國初戰(zhàn)爭的影響,從而帶來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風格。從郞岱古鎮(zhèn)老城區(qū)的古建筑可以看出,如古建筑的封火墻就很明顯地帶有徽派建筑特色。正是這些建筑特色的融合,才造就出了具有郞岱地區(qū)的獨特建筑特色。在郎岱鎮(zhèn)的鎮(zhèn)區(qū)建筑中,建筑風貌的保持相對于其他的區(qū)域是做得比較好的,建筑風貌控制以舊城區(qū)的老建筑保護和新區(qū)建筑的傳承與發(fā)展兩個方面為主。
圖25 巖腳鎮(zhèn)現代建筑小品
圖26 郎岱鎮(zhèn)建筑立面改造
對于鎮(zhèn)區(qū)舊城區(qū)的老建筑保護方面,郎岱鎮(zhèn)政府做得比較完整,很大面積地保護了老城區(qū)建筑的原有風貌,具有著很好的建筑文化原真性。
由于郞岱歷史的原因,使其建筑特色融合了多地區(qū)的建筑文化,如徽派建筑中的封火墻,與本地的建筑特色融合,把這兩方面的建筑特色,運用到新建建筑中,形成一定的建筑風貌。從郞岱新區(qū)新建的建筑中,其建筑外立面的處理并沒有運用本地區(qū)建筑特色。建筑色彩與建筑原材料的選擇也沒有根據本地區(qū)傳統建筑的特色。郞岱新區(qū)新建建筑只是簡單地運用了風火墻和商業(yè)臨街建筑的特點。應尊重地域特色文化。
六枝特區(qū)郎岱鎮(zhèn)政府依托鎮(zhèn)域內豐富的自然和文化優(yōu)勢,圍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文化特色,打造生態(tài)旅游名鎮(zhèn),郎岱小城鎮(zhèn)建設項目總投資達9.8億元,目前,夜郎百草園項目廣場基礎、道路和建筑主體已完成,正在進行綠化和面層鋪設工作;迎祥廣場項目包括書院、土司府等在內的建筑主體將于五月底全部完工;木城大道項目雨污管網鋪設安裝已完成,電力通訊管基本鋪設安裝完成90%。
(三)雞場坪鄉(xiāng)
雞場坪彝族鄉(xiāng)街道建筑立面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環(huán)境的同時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觀光產業(yè),充分利用了彝族建筑文化風格。無論是從門窗等構件的形制還是從建筑外部裝飾風格來說都很好地利用了彝族傳統文化元素裝飾;在材料的應用上,把現代建筑材料和傳統文化元素和諧地結合在一起。2016年計劃投資為1162萬元。通過立面改造和環(huán)境治理的方式對632戶居民進行改造,2016年計劃完成投資574萬元,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圖27 郎岱鎮(zhèn)建筑立面改造
圖28 雞場坪鄉(xiāng)建筑立面改造
圖29 雞場坪鄉(xiāng)建筑立面改造
(一)優(yōu)點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開始慢慢融入到世界建筑藝術的大環(huán)境中,中國的建筑發(fā)展也進入到一種多元化的階段,各種建筑新的結構形式和多種復合材料的廣泛應用使其發(fā)展的空間有了更大的自由發(fā)展度,因此需要從當代建筑繼承傳統建筑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并吸收傳統建筑中的成分,對傳統文化元素提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隨處可見的建筑立面改造充分地利用了當地的傳統建筑文化,有利于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當建筑的整體形式確定以后,為了能夠明顯地表達一個地方的傳統建筑和文化特色,大多數提取當地的一個獨有的建筑元素、服飾元素、符號元素等來形成一個象征性的文化符號,在建筑的裝飾上具有鮮明的傳統地域建筑文化。
(二)缺點
對傳統建筑文化的提取,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點,如果對文化元素理解不合理,那么整個建筑就變得不那么美觀,例如郎岱鎮(zhèn)建筑立面改造,雖然提取了當地的傳統建筑文化,但是對于原始的建筑文化理解上出現了偏差,我們可以看到建筑外立面墻磚的比例是嚴重不合理的,現在的磚是240毫米,但是在傳統建筑中磚是510毫米,建筑外立面磚比例嚴重失誤就導致整個建筑出現“別扭”,整個建筑群失去了原有傳統建筑文化的味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現千篇一律的建筑文化特色,面對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傳統建筑文化受到破壞或是受到商業(yè)化的影響,傳統建筑文化開始失去了原有的建筑意義。
(三)傳統建筑文化傳承和應用的成功方法及措施
六盤水市全社會關注本地域特色文化,全市普及全域旅游觀念,“三變”政策的提出,讓大眾參與到城市轉型工作,讓大眾受益于該項保護工作。
高度注重城市旅游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辯證關系,提出資源變資本概念,把寶貴的資源充分利用好,為旅游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
全市上下齊抓共管,加強人才培養(yǎng),形成保護文化資源、保護旅游資源、保護農民積極性、全社會各層面齊努力的局面。
地方和高校及企業(yè)探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地域建筑文化的發(fā)展道路。
(一)地域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必須和老百姓創(chuàng)收與增收相結合,切實改善老百姓生活質量,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地域建筑文化也逐步得到重視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提煉和應用。但由于貴州是勞務輸出型省份,外出年輕勞動力長期離開貴州,本土許多傳統建筑文化遺產遭到人為或者非人為的破壞,地域傳統建筑因各種原因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
如何傳承和保護本地域傳統建筑文化是涉及多部門、多行業(yè)和多學科的系統工程。一般來說旅游業(yè)發(fā)展好的地方,傳承和保護工作就做得好;旅游業(yè)不發(fā)達的地方,傳統建筑文化就不被重視。在保護和傳承地域建筑文化工作中,必須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保護、傳承,將地域傳統建筑文化根源化,結合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以旅游帶動保護,使地域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必須和老百姓創(chuàng)收與增收相結合,切實改善老百姓生活質量,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二)地域傳統建筑文化傳承與發(fā)展要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旅游從業(yè)者和各層面管理者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
在繼承和發(fā)展傳統建筑文化的問題上,重視各層面人才的培養(yǎng),重視培養(yǎng)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保護與發(fā)展結合,傳統文化資源與旅游業(yè)結合,讓老百姓從保護工作中得到實惠。傳統建筑文化保護工作提出“整體性和原真性”原則,對地域建筑的保護應在建筑形態(tài)等原始風貌不被破壞的前提下,注重遺存下來的原生態(tài)的歷史人文風貌所帶來的潛在旅游價值,通過“以地域建筑文化帶動旅游,以旅游發(fā)展反哺地域建筑文化傳承”的方式,使六盤水地域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之間形成良性循環(huán)。提出六盤水地域建筑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具體戰(zhàn)略,明確重點歷史遺跡的保護范圍并探討相關保護方案,使六盤水的經濟沿生態(tài)文明之路良性發(fā)展,以社會整體環(huán)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自覺帶動居民保護意識的提高,通過旅游發(fā)展來推動當地經濟,提高原住居民的生活水平,共同推動地域文化的發(fā)展。
(三)改變觀念,把六盤水地區(qū)傳統建筑文化當旅游資源或者旅游資本看待,為跨越式轉型發(fā)展提供物質載體和基礎設施
六盤水有著豐富的傳統建筑文化資源,包括傳統民族建筑文化資源、屯堡文化傳統建筑文化資源。六盤水市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有布依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悠久歷史長河中遺傳下來的寶貴傳統文化資源是綠色經濟、旅游經濟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資源和資本,是六盤水市轉型跨越式發(fā)展的物質載體和基礎設施。六盤水市適時提出的讓農民身份變股東、讓土地入股、讓資金入股、讓農民分紅等改革措施都將對六盤水市的傳統建筑文化產生持續(xù)影響。
本文初步提出六盤水市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思路及策略,希望能夠為六盤水市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和應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鮑川平.淺談屯堡文化旅游開發(fā)[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4:83-84.
[2]陳紅.農村高中語文課應重視農耕文化的傳承[J]. 快樂閱讀,2013:100-101.
[3]高紅艷,熊康寧.貴州喀斯特洞穴文化旅游資源及開發(fā)[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5-29.
[4]郭明,王鵬,葉格等.自然與人文的融合舊州屯堡接待中心[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5:50-53.
[5]黃艷,楊虎.基于SWOT分析的六盤水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83-84.
[6]焦飛.2014.解析民國建筑風格在開封的傳承與發(fā)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23.
[7]景琬淇,張謙,王雨萌等.從中國古代建筑看中國傳統文化[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115.
[8]孔超.試論黑龍江優(yōu)秀精神與大學生德育[J].黑龍江史志,2013:290—292.
[9]劉琳.石堂會古村落建筑特征解析[J].建筑,2011:73-74.
[10]梁明珠,王為.生態(tài)旅游區(qū)原著居民遷移和村落改造的難點與對策——以廣東南昆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為例[J].經濟地理,2004:553-555.
[11]賴鐵鋒.淺談現代中式的建筑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107.
[12]盧玫珺,鄭智峰,李紅光等.從典型案例影射的中原地區(qū)碉樓類民居的抗震價值[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685-4686.
[13]李萬軍.特色小城鎮(zhèn)建設樣本——看六枝特區(qū)巖腳古鎮(zhèn)精彩蝶變[J].當代貴州,2014:46-47.
[14]李中楊,鄭威.鐘山區(qū)煙花爆竹零售經營規(guī)劃布點及應用研究[J].科技風,2015:9.
[15]喬迅翔.試論穿斗架研究趨向[J].華中建筑,2014:168-171.
[16]譚善梅.深化改革,加快打造桂林旅游升級版[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5:32-35.
[17]吳東俊.發(fā)現梭嘎長角苗[J].民族論壇,2011:28-31.
[18]王家和.新中式建筑對新閩南式建筑的啟示[J].建材與裝飾,2014:4-5.
[19]王莉,吳凡.鄂西大水井古建筑群考察報告[J].華中建筑,2004:97-99.
[20]吳偉,唐瀟.波特蘭市歷史風貌區(qū)的導則控制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11:3-5.
[21]汪興毅,管欣.徽州古民宅木構架類型及柱的營造[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08:38-41.
[22]吳媛,王君霞,張瑾等.試論古建筑木構架類型在歷史演進中的關系[J].建材發(fā)展導向上,2015:140-141.
[23]肖永鳳.淺析六盤水地名的文化意蘊[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13-16.
[24]顏建華.貴州史前文化略論[J].貴州大學學報,2013:43-48.
[25]佚名.搶抓改革發(fā)展新機遇謀劃治水興水新篇章——河南省加快水利改革發(fā)展工作取得新成效[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1:19.
[26]張丹,畢迎春.傳統木構架建筑的歷史淵源[J].山西建筑,2010:30-32.
[27]張軍,殷青.建筑趨同性與現代地域風格的再思索[J].低溫建筑技術,2007:33—34.
[28]周璐璐.淺析旅游文化的內涵、傳承與發(fā)展對策[J].大觀,2015:60.
[29]趙聞.樹根上的村莊[J].當代貴州,2013:63.
G122
A
高倩(1994-),女,貴州省黔南州福泉人,六盤水師范學院藝術系2013級風景園林學生。
貴州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410977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