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信忠
臺灣飲食
◎ 廖信忠
臺灣社會上有所謂“眷村口味”、“眷村菜”,常常都把它當(dāng)作懷舊料理來操作。眷村菜其實也不是多高明精致的菜,它是指那個年代眷村里的居民,一些老兵在思鄉(xiāng)情緒下,利用臺灣本地的食材湊合著,想辦法做出家鄉(xiāng)口味的食物。
當(dāng)年軍人津貼不一定能養(yǎng)活一個家庭,為了家計,許多眷村的婦女只好走出眷村,早上賣些豆?jié){、油條和燒餅,黃昏時兜售自己親手做的饅頭、花卷或各省口味的小吃。漸漸地,這些眷村口味也為一般臺灣本省民眾所接受。
在大陸打出高知名度的“永和豆?jié){”,發(fā)源于與臺北市一橋之隔的永和,那里一向是許多外省籍人士或退伍老兵的定居之所。約在20世紀(jì)50年代,一群大陸的北方人搬來永和,為了謀生便賣起了豆?jié){,每天凌晨兩三點鐘開始辛勤工作,磨豆?jié){、煮豆?jié){。一開始,臺灣本省人不太能接受豆?jié){這種東西,就跟現(xiàn)在外地人到北京覺得豆汁味道惡心一樣,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經(jīng)營慘淡。
直到后來幾年,臺灣的棒球小將屢屢在大賽中拿到佳績,棒球隊到外面參加比賽可是大事,這也掀起一股熬夜看轉(zhuǎn)播的熱潮。因為時差關(guān)系,每回比賽結(jié)束后幾乎都已半夜或清晨,肚子也開始餓了,當(dāng)時只有永和的豆?jié){店開得最早,也是唯一有早餐賣的店,大伙兒索性相約一起去吃早餐,豆?jié){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后來,熬夜看棒球、清晨喝豆?jié){好像變成一種儀式,橋?qū)γ娴呐_北市人也跑過來喝,慢慢地豆?jié){傳遍臺灣,成為臺灣日常生活中的食物。
對于大陸的看法,外省人跟本省人有很大歧義。對于本省人來說,很少有人知道大陸是什么樣子,僅從政府的宣傳中得到一個有關(guān)大陸的模糊概念,一點都不實際。對于外省人來說,大陸就是他們的家鄉(xiāng),他們時常懷念著,就算對于在臺灣出生的下一代,也不斷向他們描述家鄉(xiāng)的美好。
常常會看到,大陸這邊對臺灣人喊話總喜歡引用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試圖引起臺灣同胞共鳴,可那種鄉(xiāng)愁只有那些1949年之后到臺灣的人以及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可能有,大部分臺灣本省人讀了,并沒什么感覺,對大陸還是感到疏離且陌生。
(摘自《我們臺灣這些年2》江蘇人民出版社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