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錦, 郭惠杰
(1.福建工程學院 體育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118; 2.福建師范大學 協(xié)和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公共體育教育供給優(yōu)化分析
——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
廖志錦1, 郭惠杰2
(1.福建工程學院 體育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118; 2.福建師范大學 協(xié)和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在對當前高校公共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凸顯、教學質量下滑、資源分配不均、與社會體育融合不暢等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提出應通過優(yōu)化“課程資源”供給,優(yōu)化“人才資源”供給,探索“有償體育服務”供給,優(yōu)化“理論知識”供給,建立高校課外體育鍛煉、競賽活動長效管理機制,優(yōu)化“制度”供給,突出“信息”供給來促進高校公共體育教育良性發(fā)展。
高等學校; 公共體育教育; 供給優(yōu)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來,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引發(fā)社會各界對高校體育教育的高度關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在社會經(jīng)濟領域得到了廣泛的討論與應用,也為高校體育教育工作改革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思路。目前,有關高校體育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課程設置、教學改革、教學環(huán)境、體育師資、體育文化等層面,為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前期基礎。然而,高校公共體育教育領域的“供需錯位”問題日益凸顯,卻鮮有相關研究涉及。基于此,文章拋磚引玉,借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思路,重新審視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探尋破解困境的發(fā)展路徑,以期為新時期的高校公共體育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有益參考。
(一)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凸顯
教育部2015年發(fā)布的《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學生體質與健康總體有所改善,表現(xiàn)在形態(tài)發(fā)育水平繼續(xù)提高、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繼續(xù)呈現(xiàn)穩(wěn)中向好等,但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xù)呈下降趨勢,各年齡段學生肥胖檢出率持續(xù)上升。[1]《中國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報告(2015)》指出,800米、1 000米體質健康測試,大學生整體成績不如中學生,有的大學生跑到一半發(fā)生暈厥。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仍是綜合素質的明顯短板?!皩W生體質,大學生不如中學生”,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xù)下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持續(xù)熱議。盡管大學生體質連年下降問題的影響因素是多元的,但高校體育公共體育教育應敢于擔當,勇于革新。如何通過改革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完善體質健康監(jiān)控機制、營造校園體育文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最終提升大學生整體身體素質?這是所有高校體育教育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
(二)高校體育教學質量逐漸下滑
大學擴招的展開,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2015年,全國高校招生達700萬人,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持續(xù)擴張,發(fā)展過程中也面臨學科發(fā)展與專業(yè)建設、科研、招生、學生就業(yè)等各種壓力,作為教育事業(yè)相對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公共體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仍得不到足夠重視。不少高校體育教育質量呈現(xiàn)粗放型發(fā)展局面,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課程內容經(jīng)年不變、師資數(shù)量短缺、隊伍結構失衡、場地設施不足等軟硬件問題不斷凸顯。此外,由于目前高??茖W合理的評價考核體系尚未形成,受職稱評聘杠桿驅動,高校體育教師往往在論文、課題方面疲于奔命,教學業(yè)務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缺乏對新時期大學生多元化、時尚化、休閑化體育需求的科學判斷。值得關注的是,剛剛出臺的中辦國辦《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指出,實踐性、操作性強的行業(yè)應淡化論文要求。大學生是公共體育教育的主體者與體驗者。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的改革首先要“以學生為本”,要使“各項改革舉措既要符合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認知習慣,又要不斷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感”。[2]
(三)高校體育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高校校內資源分配普遍存在效率與公平難以兼顧,校內共享難以實現(xiàn)的問題。2014年《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對高校的體育硬件基礎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各級政府也相應加大了資金投入。不過,就現(xiàn)實層面而言,政府制度層面的設計與推動并沒有形成高校體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實際成效,大量研究表明體育場地資源緊張仍然是制約高校體育活動開展的首要因素。細究其因,可能存在如下問題。其一,由于高校高水平運動建設容易出成績,因此,許多高校將原本用于改善體育場館、設施的經(jīng)費改為投入于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其二,許多高校的大型體育場館設施還時常因各類文藝演出、大型會議等擠占。同時,由于高昂的場館維護費用以及專業(yè)管理人員的缺乏,使得高校體育場館、場地設施的開放狀況不容樂觀,往往無法滿足師生的實際需求。此外,教師資源、課程資源、空間資源和學生資源等四個課堂資源也普遍存在分配不均衡、不合理現(xiàn)象。
(四)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融合不暢
中共中央的五大發(fā)展理念中明確提出堅持共享發(fā)展的思路。構建科學合理的體育資源共享機制不僅可以為高校體育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還可以提升體育資源的有效配置,緩解社會體育資源不足的困境。然而,目前高校體育資源與社會體育資源的共享機制尚未形成,融合發(fā)展渠道不暢。主要體現(xiàn)在:一方面,由于受校園安全管理責任無限擴大、體育場館維護成本高、管理人員缺乏等制約,高校體育的資源開放、市場開發(fā)程度十分有限;雖然擁有大量體育場館、設施,但使用效率低,寒暑假及各類節(jié)假日常出現(xiàn)閑置的狀態(tài);大學生參與社會體育積極性高,興趣濃,但在課外體育活動、業(yè)余競賽中缺乏資金支持,缺乏專業(yè)人員的指導。另一方面,社會體育組織和企業(yè)擁有豐富的資金、專業(yè)的體育管理人員、專業(yè)指導教練,卻受到體育場館匱乏的制約,難以進入高校校園。
(一)改革高校體育教育體系,優(yōu)化“課程資源”供給
高校體育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創(chuàng)新應以優(yōu)質課程資源供給為抓手,重點放在如何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利益最大化。高校體育教育在具體教學供給層面,還有要思考如何從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僵化的教學方式向多元化、精細化、差異化的教學供給轉變。
大學生日益多樣化的體育需求與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相對單一已經(jīng)成為了當前制約高校體育教育發(fā)展的主要矛盾。1990年后出生的(90后)的一代大學生個性鮮明,“習慣以自己的觀點作為判斷標準;渴望實現(xiàn)自我價值,對于單調的說教,嚴格的紀律約束很反感”[3],不喜歡按部就班、為完成學分而強制的、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的體育教學安排。他們希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崇尚充分自由休閑的體育活動。[4]馬拉松、騎行、夜跑、登山、定向越野、輪滑、瑜珈等新興時尚類運動項目深受追捧。美國高校的集體授課時間除周末課時量較少外,周一至周五白天幾乎每個小時都有至少一門可供學習的課程。在非周末時間到達場館,只要場地還有空位就肯定可以參加某一課程的學習。[5]我國高校普遍實行選項課,常有學生因為時間、場地限制而導致無法選擇自己喜歡參與的體育項目的情況。改革體育教育教學體系,優(yōu)化“課程資源”供給,關鍵要在“供給端”提供符合學生需求的豐富多元的體育課程資源,充分提供學生體育課程、項目選擇的時間和空間。還應強化教育主管部門的監(jiān)管職責,保障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督察高校嚴格執(zhí)行《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相關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如新生軍訓、外出實習、專業(yè)實踐等)占用和削減國家規(guī)定的體育教學時數(shù),以確保保質保量開齊國家規(guī)定的相關學時數(shù)和課程項目數(shù)。
(二)推進體育師資隊伍內涵建設,優(yōu)化“人才資源”供給
“供給側改革”本質上是需求引領的供給側結構性優(yōu)化。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高素質的體育師資隊伍可以豐富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人才供給,為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發(fā)展提供內在動力。因此,優(yōu)化體育師資隊伍,推進內涵式發(fā)展,是當前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體育教師的素質水平?jīng)Q定了校園體育教育工作水平,體育教師再教育缺失,是導致當前高校體育教育工作差強人意的主要因素。[6]
推進體育師資隊伍內涵建設,優(yōu)化“人才資源”供給,應重視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yè)精神培育。誠然,大學生身體素質問題不能全部歸因于大學公共體育教育,很多學生進入高校之前“上了12年體育課,卻沒學得一到兩項體育技能”。盡管如此,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勇于擔當,在大學一、二年級體育“普及”的階段,積極彌補學生從小學到高中12年因應試教育導致的身體鍛煉的不足、體育教育的缺失。此外,《“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對校園體育明確要求:將健康教育納入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內容。因此,還應該積極把體育教師的入職前教育和入職后教育有機系統(tǒng)地結合起來,打造一支素質優(yōu)良的體育教師隊伍。1995年后出生和2000年后出生的大學生(95后、00后)開始涌入大學校園,新興的各類體育項目成為新時代學生的寵愛,他們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急需體育教師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與學科知識;針對體育教師職業(yè)倦怠、職業(yè)高原現(xiàn)象,還應形成對體育教師的理想、信念、奉獻精神、責任心的常態(tài)化教育;針對體質測試、課外體育鍛煉和競賽中常出現(xiàn)的意外傷害事故,還應該加強體育教師運動傷害急救知識、技能的培訓。
(三)破解高校體育“供需錯位”困境,探索“有償體育服務”供給
要堅持高校教育的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謀發(fā)展,進而深化教育和社會的聯(lián)系。[7]
以國家政策驅動的學校體育發(fā)展方式,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有效地推動學校體育的發(fā)展,但是從長遠來看不可能使學校體育從根本上得到更好的發(fā)展。[8]隨著全民健身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體育產業(yè)迅速發(fā)展壯大,社會上大量的體育健身俱樂部、培訓機構、休閑體育企業(yè)、體育旅游公司涌現(xiàn),他們擁有資金、專業(yè)的指導人員、智能化的運動裝備和豐富的競賽組織經(jīng)驗,為了開拓市場,都希望主動占領高校體育消費的市場,獲得未來社會精英的大學生的認可,愿意以較低的收費在高校拓展市場?!坝袃敺铡钡捏w育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學生有自己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安排、工作向往、經(jīng)濟能力,并自愿付出一定的金錢代價選擇的有償體育項目,將有助于改進學生由“被動學習”向“自主自動學習”轉化,有效實現(xiàn)把體育教育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中。
在當前高校體育教育無效供給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不能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參與需求的情況下,推動有償服務體育進高校,促進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有效融合,能有效地緩解高校體育教育“供需錯位”的矛盾。有償服務體育進高校,可以有效地提高現(xiàn)有體育場館和器材設施的使用效率,使高校體育緊跟社會體育發(fā)展和現(xiàn)代教育的步伐。高校通過提供課余時間低價租恁體育場館器材、優(yōu)質的服務來吸引優(yōu)秀的社會體育企業(yè)、俱樂部進入校園,通過限制其收費額度,保障學生利益,來滿足學生參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的目的。各高校行政、體育管理部門不應簡單以“安全管理”為由而因噎廢食,應正確地把握學校體育發(fā)展趨勢,以開放的姿態(tài)與社會體育良性互動,從而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發(fā)展和高校體育工作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大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高度,積極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主動優(yōu)化體育教育管理模式,強化服務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完善高校體育教育社會介入機制,加強校園體育資源開發(fā)、開放,推動高校體育教育事業(yè)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重視高校體育健康教育工作,優(yōu)化“理論知識”供給
體育教育既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也需要科學的理論知識體系支撐,必須辯證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二者之間的關系。當前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工作往往過于重視運動技術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學生對健康知識與科學鍛煉的理論需求,這是高校體育教育“供需錯位”的一種表現(xiàn)。
放眼國際,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普遍重視將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貫穿于體育教學全過程中,在課程設置中都十分重視對健康體適能理論的教育。[5]反觀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育,普遍存在“輕理論、重實踐”的狀況,忽略了“健康中國”思維引領下大學生新的健身、美體、減肥、營養(yǎng)的相關知識理論需求,對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引導教育十分欠缺。
優(yōu)化體育健康理論教育教學,增強體育理論知識供給,重點在于豐富運動與健康相關科學知識的教學,增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教學內容,如“體育健身原理與方法”“運動損傷預防”“運動處方制定”相關教育教學。還應重視體育健身原理、方法的教學,加強科學運動方式方法理論教學,加強科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指導,加強對學生進行應急救護方法的理論培訓教育,建立并完善針對大學生不同身體素質的運動處方。積極宣講體質健康測試相關要求、意義和鍛煉方法,并把每年一次的體質健康測試結果與體育課成績有機結合。各高??山梃b和學習清華大學的“第一堂體育課”模式,在新生入學教育時請相關校領導解讀體育精神,講解高校體育課的要求,講解本校體育特色與傳統(tǒng),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運動意識。高校各級領導、專家、教師等應正確看待體育鍛煉對促進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并身體力行參與其中,引領校園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優(yōu)化高校體育健康理論教育教學工作,還需要結合社會熱點實施體育健康理論教育。比如針對媒體常報道的馬拉松跑步猝死的事件,向學生傳授科學的健身理論與方法;針對學生減肥瘦身的普遍愿景,向學生開展運動處方制定咨詢等。努力發(fā)掘、理解學生的“需求”,促進學校的“供”與學生的“需”有效銜接。
(五)建立高校課外體育鍛煉、競賽活動長效管理機制,優(yōu)化“制度” 供給
課外體育鍛煉活動作為高校課內體育教學的延伸和重要補充,是體育課程拓展、深化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體質的有效途徑,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繁榮校園文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美國高校對體育俱樂部的重視程度較高,俱樂部眾多,體育俱樂部活動是美國高校體育文化的重要特征,平均每所高校約有44個體育俱樂部。美國的許多高校并不開設體育必修課,但美國高校的課外體育休閑健身活動和體育賽事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保證了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xiàn)。[10]課外體育俱樂部是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載體,但我國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大多處于自發(fā)發(fā)展,缺乏課內外一體化發(fā)展的制度設計與政策扶持。
優(yōu)化高校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管理,應重點加強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社團的建設管理,要著力于把學生課外體育俱樂部和社團活動納入體育課程管理體系,并將體育教師根據(jù)各自專項進行分配管理、指導俱樂部的練習、競賽活動。在課時計算、津貼分配中給予肯定和鼓勵。應重視發(fā)揮高校課外體育俱樂部在師資聘請自由、活動時間自由、項目廣泛的靈活性,提高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的輻射范圍,來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健身休閑需求。加強規(guī)章制度建設,促進高校之間課外體育俱樂部聯(lián)盟建設,強強聯(lián)合增加與社區(qū)體育的互動。
優(yōu)化高校課外體育競賽活動,應淡化競技性,重點強調競賽活動的參與和娛樂休閑,讓普通大學生也可參與。校內的運動會和各類體育活動不應該只是極少數(shù)人參加的比賽,還應關心、幫助體質弱勢的大學生群體,對一些靜態(tài)的“手機一族”學生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運動干預,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jīng)驗具有啟示意義,值得借鑒。比如,美國高校休閑體育部主要通過專業(yè)的第三方網(wǎng)絡平臺對校內體育競賽進行管理,校方可通過該平臺完成競賽計劃和通知的發(fā)布、報名信息和費用的管理、比賽成績記錄與統(tǒng)計等工作。該網(wǎng)絡平臺還兼具體育俱樂部校際競賽的組織管理、健康體適能指導等功能。許多高校創(chuàng)立了特色的校內體育競賽體系,哈佛大學設立了13個體育“會館”,并成立了會館聯(lián)合體育競賽議事會,并定期召開例會,學校則對體育俱樂部在體育訓練比賽場地、體育器械、活動經(jīng)費等方面給予支持。
(六)均衡優(yōu)化高校公共體育資源,突出“信息” 供給
群體活動與競賽組織是高校體育工作的兩個重點。高校競賽水平往往體現(xiàn)在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組織管理。事實上,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在促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帶動普及提高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帶來了對校園體育場館資源、教學資源、資金資源的過多占用問題,凸顯了高校體育發(fā)展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形式逐漸編織成了一張巨大的人際交往網(wǎng)絡,形成了“體育虛擬社區(qū)”“體育活動共同體”。因此,融入信息技術發(fā)展,均衡優(yōu)化高校公共體育資源,形成群體活動與競賽協(xié)調發(fā)展的局面,逐漸成為高校體育工作創(chuàng)新方向。實際上,在優(yōu)化公共體育資源分配管理上國內許多高校己作出嘗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深圳大學在每個學生的校園一卡通中設立專項體育經(jīng)費,學校每年為學生提供體育專項經(jīng)費,為學生在全校范圍內提供了統(tǒng)一的身份認證和體育專項經(jīng)費的電子支付方式,同時通過體育場館的管理系統(tǒng)與一卡通對接,從而實現(xiàn)體育經(jīng)費個人專享的目的。[11]在陽光體育活動中,清華大學2016年10月使用了“阿甘跑步”APP,來記錄和登記學生的跑步情況。每次跑3 000 m,兩個月27次以上記滿分。同時規(guī)定陽光長跑占體育課總成績的20%。新穎的體育方式吸引了廣大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
優(yōu)化公共體育課程資源分配管理,還應以發(fā)展的眼光加強互聯(lián)網(wǎng)課程軟環(huán)境建設。如建設校園體育APP,可以達到校園體育文化推廣,通知發(fā)布、體育理論知識宣講的目的,建設體育場館預約申請借用體系可以推動體育場館、設施等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一方面可以提高體育場館、設施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保證了全體大學生平等享有體育場館、設施的權利,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需要,選擇最為適合自己的時間進行鍛煉。此外,通過建立體育課程網(wǎng)絡學習與交流平臺,還可以發(fā)布正確的體育健身相關理論知識、各類教學視頻,校內外競賽活動安排。
高校體育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一方面能提高體育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chuàng)新性,使其更貼近學生的消費“慣習”[12]和消費需求,切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滿足學生未來參與社會體育的需求。結合“供給側改革”理念分析了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存在的學生體質健康下降、教學質量下滑、教學資源配置不均等結構性問題,同時,就如何以“供給側”為引領,推動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改革高校體育教育體系,優(yōu)化“課程資源”供給、推進體育師資隊伍內涵建設,優(yōu)化“人才資源”供給、破解高校體育“供需錯位”困境,探索“有償體育服務”供給、重視高校體育健康教育工作,優(yōu)化“理論知識”供給、建立高校課外體育鍛煉、競賽的長效管理機制,優(yōu)化“制度” 供給、均衡優(yōu)化高校公共體育資源,突出“信息” 供給等具體舉措。
[1] 郭劍.大學生身體素質仍呈現(xiàn)下降趨勢[N].中國青年報,2015-11-26(5).
[2] 李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首都教育領域綜合改革[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12):9-12.
[3] 羅青琴,郭惠杰.自由理論視野下高校體育文化的構建[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8):28-31.
[4] 覃立.他律與自律視角下的學校體育——兼議體育養(yǎng)成教育[J].體育學刊,2014(5):70-73.
[5] 向劍鋒.美國高校公共體育教育現(xiàn)狀及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3):372-377.
[6] 溫洪澤.大陸與臺灣學校體育發(fā)展的比較[J].體育學刊,2015(2):81-85.
[7] 傅蔚岡.供給側改革旨在優(yōu)化教育選擇[N].中國教育報,2016-03-05(2).
[8] 張正民,陳寧.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方式轉變的現(xiàn)實訴求與理論導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12):88-94.
[9] 走下網(wǎng)絡 走出宿舍 走向操場——四部門開展大學生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N].中國體育報,2014-01-15(1).
[10] 張金橋,王健.部分發(fā)達國家的學校體育發(fā)展方式及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10):17-18.
[11] 戴霞,謝戴西,秦春波,等.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課程環(huán)境的優(yōu)化配置——以深圳大學為例[J].體育學刊,2015(6):75-79.
[12] Bourdieu P, Passeron J.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M]. London:Sage,1990.
(責任編輯: 許秀清)
An analysi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Liao Zhijin1, Guo Huijie2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2.Concord University Colleg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Problems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are analysed, which include the declining physical health of some students, the declining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unfavourable integration with social sports. A proposal is propos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It covers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human resources, exploring the supply of paid sports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establishing long term management systems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training and gaming activities,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system”, and highlighting the supply of “information”.
university;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supply optimiz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10.3969/j.issn.1672-4348.2017.02.018
2017-01-0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13CTY013)
郭惠杰(1977- ),男,福建泉州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人選,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G807
A
1672-4348(2017)02-01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