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珠 宋存鋒
(閩侯縣南嶼中心小學,福建閩侯350100)
閱讀教學中高年級學生情感培養(yǎng)策略
鄧明珠 宋存鋒
(閩侯縣南嶼中心小學,福建閩侯350100)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感受能力,要做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重視朗讀,領悟情感;學科整合,豐富情感;結(jié)合生活,拓展情感。語文教學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感受能力,當作心智技能來加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也會相應地提高。
閱讀語文;情感;培養(yǎng)
學習不僅表現(xiàn)在接受和掌握,更表現(xiàn)在探究、發(fā)現(xiàn)、體驗和感悟。壯麗的山河,學生只有感受到自然的美妙,才能引起他們的熱愛和共鳴;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學生只有感受到他們的偉大,才會由衷地涌起敬佩之情;科學知識,學生只有感受到它的奇妙,才能激發(fā)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對科學技術(shù)探索的熱情;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感情,學生只有用心感悟,才會采取比較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傊案腥诵恼?,莫先乎于情”。情感是學習的動因,是學習語文,發(fā)展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心智逐漸成熟,更要注重其情感的教育與培養(yǎng)。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產(chǎn)生共鳴,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主動求知欲望。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七律長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時,學生很難理解。為什么作者覺得過金沙江時是暖的,過大渡河時是寒呢?教學這一句時,先讓孩子們交流課前查找的《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讓學生想象,假如你是其中一員,回想起當年巧渡金沙江,你會怎樣?不費一兵一卒取得勝利的喜悅,學生自然就領會到了。理解“大渡橋橫鐵索寒”時,筆者先播放《飛奪瀘定橋》電影片段,再配以深情的故事解說,在直觀的情境中,一下子把孩子們帶到當時紅軍戰(zhàn)士飛奪瀘定橋令人膽戰(zhàn)心驚、嚴寒徹骨的悲壯場面,孩子們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無獨有偶,《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真實地描述了1976年1月11日人們聚集在長安街向周總理告別的感人情景。這個年代的學生,對周總理了解很少,很難體會到當時人們望著靈車想念總理的悲痛場面,更無法想象當時長安街上群眾與總理訣別時催人淚下、莊嚴肅穆的場面。為此,教學本課之前,筆者專門組織孩子們開展了一次“走近偉人——周總理”主題班會,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周總理的故事、圖片資料,在班會課時專題學習、交流收集到的資料,請同學講述周總理的故事。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對周總理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授課時,再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孩子們觀察課文插圖,并播放大提琴曲《殤》,以沉重低緩的語調(diào)向?qū)W生介紹周總理逝世前后的情況。在這樣的氣氛渲染之下,孩子們很快就進入無限哀思中,激發(fā)了學生對周總理無限崇敬之情,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人民群眾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和無限懷念之情,起到了意外的效果。
朱作仁先生說過:“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毙W階段的學生語言能力尚未很好地發(fā)展起來,需要依靠朗讀理解文字,從而把對書面文字的感知和文字本身的含義聯(lián)系起來。這樣既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感情,又有利于教師從學生讀的語氣、節(jié)奏中感受他們對課文內(nèi)容的感受。
在教學《豐碑》一文中“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處,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這段時,我把閱讀自主權(quán)交還給學生,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后讓他們聽老師范讀。范讀時,筆者重點抓住“愣住、久久、濕潤、深深、緩緩、軍禮”等詞,同時配以深沉而緩慢的語調(diào),把將軍此時內(nèi)疚、自豪的復雜心情讀出來。讀著讀著,筆者的眼睛濕潤了,孩子們的眼眶也濕潤了,大家都動情地鼓起掌來,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時,只要讓孩子們也跟著老師一起入情入境地讀,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就自然地感悟到了,也比老師直接引入來得深刻得多。
又如,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指導學生朗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一部分時,我先讓學生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關鍵詞感受花的數(shù)量多、色彩美,品味作者精妙的語言。接著告訴孩子們,朗讀時應當把心放到字里行間,把這些文字轉(zhuǎn)換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然后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輕輕地,一句一句地跟著老師朗讀?!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朗讀中,課文的優(yōu)美意境,傳神描繪以及作者的縝密思路,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毙W語文教材選文文質(zhì)兼美,題材和風格豐富多樣,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就要讓學生了解各類學科的基本常識。只有當學生積累的各種知識信息掌握到一定的數(shù)量,才會在心里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對事物的感受才會深刻。
如課文對音樂的描寫,學生如果對音樂沒有一點興趣,要理解課文是有困難的。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一文,對音樂有興趣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發(fā)揮合理的想象,是比較容易進入樂曲描述的如夢如幻的美妙境界,也能很好的在感受音樂藝術(shù)的魅力時對貝多芬產(chǎn)生敬仰和愛戴之情。而對音樂沒有興趣的學生,對貝多芬那舒緩流暢進而高亢激昂的旋律是很難感受到的。
教學《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時,內(nèi)在先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大海和月亮的變化,在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后,再指導學生根據(jù)課文文字的描述,想象曲子的旋律,并試著四人小組合作畫出曲子的曲調(diào)和旋律。此時再播放《月光奏鳴曲》,讓學生靜靜地欣賞優(yōu)美的樂曲,體會音樂的旋律,感受樂曲的魅力。讀著文字,教師們可以讀出音樂的旋律,那么聽著音樂的旋律,教師們能不能想到文字呢?這樣,孩子們從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了美妙的音樂,又在動聽的音樂旋律中感悟到了生動的文字。
再來看一看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原》一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內(nèi)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感。大草原的自然美和草原人熱情好客的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詩意畫。作者在描繪草原風光時,用上了一些中國畫的術(shù)語“綠色渲染、墨線勾勒”。學生如果了解一些美術(shù)知識,對他們提高理解感受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教學“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一句時,筆者先向?qū)W生介紹中國畫的表現(xiàn)手法及分類,并讓學生欣賞有關的中國畫。這樣學生由畫入文,又由文入畫,既開闊了視野,又提高了學習效率,更加強對課文的生動理解。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蓖瑯訉φn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很多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要把學生帶入生活情境,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思維共鳴。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雨》一課,作者用自己奇妙的想象和聯(lián)想,為人們描繪了如詩如畫的山雨風景。引導學生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濃濃的愛是教學的難點。所以,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到山林里去尋找山林里富有層次的色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傾聽山雨獨特的韻律。課堂上,當孩子們描述自己觀察的感受時,就與文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很容易與作者一起沉浸在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之中,這時再通過反復朗讀文中優(yōu)美抒情的語言,就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總之,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感受能力,當作心智技能來加以培養(yǎng)。這項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是長期的,也是比較艱苦的。但只要教師們持之以恒,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的。學生對事物的感受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也會相應地提高的,反過來又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學習、主動學習的情感,也很貼近我們教育的初衷。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張洪玲,陳曉波.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武連起.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5).
[5]朱作仁.朱作仁談朗讀[J].中外教育研究,2009(6).
(責任編輯: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