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平
(莆田市城廂區(qū)東海中心小學,福建莆田351100)
讀悟相結合享受詩詞美
黃建平
(莆田市城廂區(qū)東海中心小學,福建莆田351100)
小學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把好誦讀關,感受字詞所包含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課前要讓他們帶著問題搜集材料,帶著信息走進課堂,課后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使他們在詩詞的海洋中得到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浸潤,享受詩詞之美,提高人文素養(yǎng)。
誦讀;感受;浸潤;享受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悠久、意義深遠,特別是古詩詞,短短幾十個字,卻蘊含著深刻的含義、深遠豐富的寓意和特有的表達方式,它是中華民族的大寶物。
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詞有著特別的教育意義,詩中蘊藏著美畫、道理、感情,詩中的這些“美”能讓小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感受,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詩詞語言簡練而寓意深遠,能更好地拓展想象思維、提高學生理解詩意的能力……正因如此,《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有著明確的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古今中外詩詞160篇(段),在每個學段也都有相應的目標。低年段由于年齡小,注意不集中,所以只要求他們會朗讀兒歌、兒童詩和淺顯的古詩,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1]中年段的孩子要求高些,要會朗誦優(yōu)秀詩文,且體會詩人的感情并大膽想象其畫面。[2]高年段的學生因為學情需要必須會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優(yōu)秀詩文并展開畫面去感悟詩文所蘊含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會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
教育界對古詩詞的重視略見一斑,但是,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卻更多地流于形式,一般就放在“理解字詞——解釋句意——總結思想”這樣的老套路上,而較少地讓學生自己去領悟短小精練的詩詞里所蘊含的巨大的內涵,使古詩詞中蘊藏的美感消失殆盡,這是與古詩詞選進教材的原義相背離的。要更好地發(fā)揮古詩詞應有的作用,就必須改變現(xiàn)在的老套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時候應重視以下兩個方面。
讀是學語文最基本的方法。常言道讀書上百遍,自然會明白書中寓意。同樣的道理,詩詞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也自見。因此,學生要讀好古詩詞,教師在讀的指導上要把好兩個方面的基本點。
首先要把字音讀準。眾所周知,由于現(xiàn)代文和古文之間的差別,在字音方面也存在差異,如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是通假字,讀“xiàn”,不讀“jiàn”;《清平樂·村居》中“最喜小兒亡賴”的“亡”,通“無”,因而讀“wú”,不讀“wáng”??梢姡箤W生能更好地感悟詩歌內容情感,就必須先讀準字音。
其次要把詩詞的節(jié)奏感讀出來。電視里看到古人在讀詩時經常搖頭晃腦,這其實就是節(jié)奏的一種體現(xiàn)?,F(xiàn)在的學生經常在朗讀古詩詞時讀得很快,以為這樣就是流利的體現(xiàn),而忽略了古詩詞應有的節(jié)奏,把讀詩變成了“念經”,使古詩詞的語言、音韻、意境之美蕩然無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指導學生緊緊扣住詩句的節(jié)奏感,讀出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在古詩詞誦讀教學這個流程,教師可以先范讀,學生在教師范讀中,明白到詩詞的字音和節(jié)奏、韻腳,透過范讀,感受字詞的情感,奠定朗讀基調;接著讓學生跟讀,掌握字音和節(jié)奏;再讓學生練讀,在讀中初步對詩詞有自己的認識理解。[3]通過反復讀,引導學生走進詩人內心世界,感悟詩詞的空白意義,讀出形、讀出義、讀出神,讀出詩人的情感。
讀好古詩詞是領悟詩詞意思的基礎,領悟古詩詞的意思是享受詩詞之美的關鍵??墒牵旁娫~所描述年代悠久,而且很多涉及到古代的社會風氣、語言風格、生活習慣、人際關系等。對于這方面的知識,學生了解太少,僅憑課文里的一些注釋,要理解詩詞內涵,把握詩詞情感,肯定是不夠的。因此教學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課前對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人際關系、興趣喜好等相關資料有一定的認識,課后還要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延伸拓展,才能對詩詞有深刻的體會和領悟。
1.課前收集。學生所學的知識過程不單單是教師向其傳遞,還要搜集相關資料及自己的思考認識。因此,課前要對作者做一個大概的了解,特別是寫詩詞時候的生活狀態(tài),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走進作者的心里,才能對詩詞有更好地領悟。學生根據這些信息,通過教師的引導,就會很快地對詩詞建構了自己的理解,領悟詩詞含義。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對詩詞進行主題的分類,如:朋友送別、田園風光、憂國憂民、游子思鄉(xiāng)等,學生通過自己的資料收集,不僅培養(yǎng)了自己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讓對詩詞的主題有了明確的認識,為理解詩詞內涵,享受詩詞之美奠定基調。
2.課上體會。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根據古詩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借助媒體影像直觀、形象地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引用動感、快活音頻或顯示課題主題的圖片導入,在感知詩詞內容和理解大意時應引導學生結合注釋,聯(lián)系生活,大膽展開想象力去體會感悟詩人的感情。古詩詞雖短小但寓意內涵深遠,要讓學生透徹了解詩詞的內涵,除了明白幾句詩詞的意思外,還要通過豐富的想象去構建詩詞中的其他情境。這就要求教師審時度勢,根據文本內容和實際情況,在與學生的對話交流中去有意識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感悟、去深化情感。如在教《憶江南》這一課時,可首先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圖片后讓學生把詩詞讀通讀順讀懂,再讓學生在讀詩中感受江南的美麗,最后讓他們結合平時看到的美景進行大膽想象,讓學生們不僅僅從課本上體會江南的美,還讓他們在腦子里,在語言上甚至在紙上描繪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江南美景,這樣他們對這首詩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感悟。通過這樣的引導與想象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就能更深刻的領悟詩詞的內涵,也更能激發(fā)起他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單純的學習古詩詞有的學生難免會覺得很枯燥,進入不了詩詞中的意境,所以,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戲讓學生更樂于全身心投入。如情境表演和角色扮演,一位教師在上《所見》時,讓學生在理解詩句后親自裝扮成牧童,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角色扮演去體會牧童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感受,結果學生在表演中學習,學習中表演,自然而然地領悟了詩歌的情感內涵。這樣的表演能讓學生融入到詩詞當中,領悟的效果當然也就更好了。
3.課后拓展。一節(jié)好課必須使學生有搜集、有思考、有感悟,即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應帶著問題搜集相關材料;上課時,能根據老師提問有所思索,課后,能帶著新的問題新的疑問去拓展延伸,形成是課已盡,探究無窮的省略號式的開放課堂。它不光是知識的拓展,還有情感的延續(xù)。小學課本上的古詩詞數量較少,顯然,單學課本上幾首詩詞對于一個詩歌國度的中國少年來說是大大不夠的,因此,一首詩詞教完后,教師要根據詩詞的意思帶出同類型的詩詞,以一首帶一首,或一首帶幾首,或一首帶一類,有意加大古詩詞的學習量,也落實了課標對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要求。學生接觸了大量的古詩詞,他們不會作詩也會吟。
總而言之,古代詩詞是古代人留給人們很大的一筆財產;更重要的是,它作為小學教育的教學內容,擔負起為祖國的下一代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責任。作為行使這一責任主體的語文教師,就必須用心教好古詩詞,利用最先進的教學理念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更好地誦讀優(yōu)美的詩詞,理解深刻的內涵,感悟高遠的意境,學用精湛的語言,去精心感悟它的美,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yǎng)!
[1]王永林.小學古詩教學的應然走向[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5(5).
[2]劉暢.《送別詩二首》教學設計[J].網絡科技時代,2008(23).
[3]閻彩霞.初中語文古詩文誦記教學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