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洪
讓讀者在“反腐觀察”中感同身受
■姜 洪
2016 年 7 月 5 日, 檢察日報 《廉政周刊》 改名為 《反貪周刊》, 在封面推出了一個評論新欄目 “反腐觀察”。 聚焦重大反腐信息, 及時表達編輯部對于這些信息的態(tài)度和解讀,為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作出一點努力,這是該欄目設置的初衷。欄目設置近一年來, 發(fā)表評論近 40篇, 有一些文章社會反響還不錯。 反腐新聞評論確實有一些獨特的規(guī)律可循,本人這里試結合該欄目進行簡單歸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反腐政策不斷加強,查處的貪腐案件也越來越多,這個時候,需要主流新聞媒體在傳遞反腐信息的同時發(fā)出一些新聞評論,對反腐的各種形式針砭時弊,對反腐政策進行深入解讀,共同推進反腐工作的開展。反腐新聞評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夠起到針砭時弊、激濁揚清的功能,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使得人們的關注重點不再局限于貪腐官員的現象、手段等表面現象,而是引發(fā)人們對貪腐深層次的思考。在人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的背景下,在中央主流媒體反腐倡廉的大規(guī)模宣傳下,廣大受眾對于反腐問題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反腐法治理念以及制度化反腐更是深入人心。
在 《反貪周刊》 “反腐觀察” 欄目已刊發(fā)的近 40 篇文章里, 既有大格局的評論,比如 《反腐敗, 總書記 “七一” 講話有新要求》 《六中全會: 反腐敗制度建設持續(xù)發(fā)力》等;也有小角度的評論, 比如, 《撤銷廉政賬戶,讓腐敗沒有借口沒有退路》《小官貪腐膽子大, 多緣于 “黨、 政、 財” 三權獨攬》; 還有系統特色的評論, 比如,《“十四檢” 會議透露五大反貪新信號》 《反貪辦案要從數量規(guī)模型向質量規(guī)范型轉變》等。這些評論之所以有開有合,做到重大話題敢發(fā)聲,新鮮話題巧發(fā)聲,都得益于國家反腐大勢。在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tài)勢之下,反腐新聞評論大行其道也就順理成章。
新聞評論立意,也稱為立論。所謂立意是指文章的主要意思即基本觀點,它是新聞評論的魂,體現的是作者的立場、觀點、看問題的方法、對分寸的把握等等,最終則體現媒體的立場、責任與地位。對論題進行具體細致的分析和扼要中肯的說理,是評論的立意之本。這就要求我們站在新的角度,有一種會當凌絕頂的視野,對論題進行全面深入的剖析。 評論貴在說理, 新在角度。 “反腐觀察” 欄目評論立意角度是非常豐富的。腐敗是一個大問題,也是新聞評論里老生常談的話題。在這種情況下,要努力去尋找新的角度,找出新的突破口,另辟蹊徑,打開通道,去闡發(fā)相同的主體。這樣的評論,由于變換了角度,側重點有所不同,同樣能給讀者新的啟迪。防治腐敗可以有多種制度措施來進行治理,反腐新聞評論同樣可以從各個角度來進行論述。
有的立意在新高度。 比如, 《六中全會: 反腐敗制度建設持續(xù)發(fā)力》 《狠抓換屆風氣, 監(jiān)督問責一樣不能少》 《“反腐倡廉” 再居兩會熱點榜首, 是肯定更是鞭策》,都是針對反腐敗斗爭在某一階段達到新高度及時發(fā)聲,向社會傳遞更多的反腐敗獲得感。
有的立意在新角度。 比如, 《干部處分期滿后提拔任職應聽取群眾意見》 《讓所有 “關鍵少數” 都習慣在監(jiān)督下開展工作》 《“微腐敗” 一點也不 “微”, 治理一點也不能松》 《警惕花式為官不為: 只擼袖子不干實事》 等, 就在出人意料處著力, 給人以啟迪,為反腐敗提供新思路。
還有的立意在新事物。 比如, 評論 《處理貪官不當得利 凸顯法治反腐理念》,就上海檢察機關處置職務犯罪嫌疑人非直接腐敗犯罪所得巨額不當得利的新嘗試進行評論,指出這一探索的積極意義,為今后反腐敗斗爭中如何處理這一新事物提供借鑒。
黨報新聞評論由于承擔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功能,因而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是一種嚴肅、 呆板、 “千篇一面” 的感覺。 尤其是負面性質的新聞評論, 往往顯得生硬、僵化,用抽象原則闡釋道理的語言比較多。但是一味以嚴肅面孔示人,輿論傳播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在語言風格上將嚴肅性與活潑性統一起來。
反腐新聞評論的嚴肅性體現在內容主體上,作者在表明反腐立場、點明評論的立意時, 往往態(tài)度堅決, 沒有絲毫含糊。 比如, 《反腐永遠在路上 從嚴治黨沒有止境》 這樣表達:“加強警示教育是懲防腐敗的源頭性工作, 但僅僅依靠教育本身是不夠的,還要靠反腐敗斗爭的實際成效,給心存僥幸的官員當頭棒喝。為此,必須保持反腐敗高壓態(tài)勢,在查處腐敗問題上堅持零容忍的態(tài)度不變、猛藥去疴的決心不減、刮骨療毒的勇氣不泄、嚴厲懲處的尺度不松,讓鐵規(guī)發(fā)力、禁令生威,決不讓腐敗分子有機可乘。”
反腐新聞評論的活潑性體現在文本鮮活、口語化,將反腐倡廉的思想內涵蘊藏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當中,深入淺出,生動形象,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可讀性,讓讀者對反腐倡廉的思想感同身受。 比如, 《警惕花式為官不為: 只擼袖子不干實事》這樣列舉為官不為新花樣:“站在鏡頭前調門喊得比誰都高, 把袖子擼得很高, 就是不干真活, 沒有真作為。 這樣的例子, 從已經查處的違紀違法案件中不難找到。”
再比如 《撤銷廉政賬戶, 讓腐敗沒有借口沒有退路》 《小官貪腐膽子大, 多緣于“黨、 政、 財” 三權獨攬》 《關鍵崗位貪腐既毀掉一個人也會毀掉一項事業(yè)》 等, 標題就不拘一格,口語化親民化,讀起來也有韻味。
評論效果好,內容是根本,反腐評論也是如此。及時跟蹤最新反腐信息,是反腐新聞評論的價值追求。
比如, “反腐觀察” 欄目聚焦反腐制度的日益完善, 推出 《像掃二維碼一樣簡單, 政務公開才算到位》 《嚴防官商勾結, 需要紅線約束》 《待遇 “適當從低”, 傳導 “率先” 和 “從嚴” 信號》 等評論。 《兩會傳遞反腐信號: 法網越織越密 成效越來越大》 《杜絕 “吃空餉”, 對責任人的追責要嚴起來》 《官員因紅包 “翻船” 再次警示:人情往來不能放松》等評論,也是聚焦最新信息和動態(tài)。
新信息,也體現在腐敗新類型上。相對于金錢類的貪腐案件,為官不為似乎沒那么厲害, 其實危害也不小。 因此, 在 “打虎拍蠅” 的同時, 中央對這一類的腐敗行為的查處也越來越緊。 聚焦為官不為, 欄目也推出了不少評論, 比如 《行政 “假作為”是變種的形式主義》 《首問責任制是治理 “踢皮球” 特效藥》 《讓群眾舉報 “為官不為”, 問責鐵拳需跟上》 等。
當然, 隨著反腐格局不斷推進, “反腐觀察” 欄目在反腐新聞評論推陳出新方面也難盡人意。因此,我們將在日后的寫作中不斷改進方式方法,在反腐倡廉大潮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針砭時弊、扶正祛邪。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 《反貪周刊》 編輯部主任)
觀點速遞
網絡輿情的劣勢不容忽視。傳播主體的去權威化,使得公眾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發(fā)表言論及表明態(tài)度。然而,這一言論與態(tài)度是否能代表大多數人或整個社會的利益?我們無法斷定。傳播內容的海量性,使得淺層次、碎片化、瀏覽式的閱讀方式盛行。這種信息攝取方式將造成公眾信息理解的膚淺化、片面化,看似見多識廣,實則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盲從盲信。有些新聞或事件在未經證實的狀況下,在網上多次傳播,一旦為心懷叵測的個人或機構所利用,則會使得網絡輿情的發(fā)展偏離方向,甚至構建成為利益鏈下的灰色網絡輿情。
——張鴻梅, 《新聞知識》 2017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