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華
影響力來自深刻的洞見和成熟的論證能力
——檢察日報“評論二李”寫作特色淺析
■馬少華
我閱讀李曙明①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作品 《法官被槍擊 請慎提 “司法不公”》, 感到他的這篇評論中有一種清醒的責任倫理意識, 或者更寬泛一點說, 是對公共表達 (輿論)的責任倫理意識。
這篇作品獲獎的原因,可能是作者對惡性突發(fā)事件引發(fā)的輿論動向的敏感和以法治思維引導輿論的鮮明態(tài)度。而其中的責任倫理意識,則可能更反映了李曙明作為一個評論人的特質。
這篇文章所針對的是 2010 年一件襲擊法官的惡性事件發(fā)生后的輿論反應。 兩年前一樁離婚財產分割案件的被執(zhí)行人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qū)法院辦公樓內持槍掃射,導致三名法官當場死亡,三人受傷。而李曙明這篇評論則是在事件的真相完全調查清楚之前,為包括評論在內的公共表達提出了幾點忠告。這幾點忠告是具有倫理考量的:
比如, “對當事法院、 遇害法官, 不要作惡意推定” 的理由是:“這不僅因為這種惡意推定是對死者、 傷者的不恭, 也因為這種想象中的 ‘司法不公’, 除了在百姓和執(zhí)法者之間制造更大的仇恨, 為更大的悲劇埋下伏筆之外, 并無其他意義?!?/p>
顯然,在這個忠告中,他既考慮了對個體的公正問題,也考慮了對整個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
在一定意義上說,評論的倫理,就是對評論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的判斷、權衡和顧忌。哪怕它只是一種擔心。
李曙明在文章中表達的擔心包括:
“拿這件事反思司法不公, 有可能給人造成一種錯覺, 就是面對司法不公, 開槍射擊法官是正當?shù)摹H绱耍愃频谋瘎』蛟S會像前段時間校園血案一樣,出現(xiàn)傳染效應?!?/p>
“可能” 是表達一種或然性的模態(tài)判斷。 但是, 與那些更加具有確定性的事實判斷相比,這種或然性判斷在責任倫理的層面之所以有價值,不僅在于輿論的發(fā)展和輿論中的因果關系難以準確把握,難以控制;更在于這種影響的消極后果一定會超出評論者的控制能力。
對言論的這種影響力, 清代學者戴震曾有這樣的估量:“蓋言之謬, 非終於言也,將轉移人心; 心受其蔽, 必害於事, 害於政。” (《孟子字義疏證》)
梁啟超則對言論消極后果的不可控制作出了這樣的描述:
“近儒之研究群眾心理者, 謂其所積之分量愈大, 則其熱狂之度愈增。 百犬吠聲,聚蚊成雷,其涌起也若潮,其飆散也若霧。而當其熱度最高之際,則其所演之幻象噩夢,往往出于提倡者意計之外,甚或與之相反。此輿論之病征也。而所以致病之由,則實由提倡者職其咎?!?(《國風報敘例》)
作為新聞責任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評論的責任倫理意識,首先就是對言論影響力的警覺意識和責任擔當意識。評論人誰不追求影響力?影響力既要靠作者深厚的積累、深刻的洞見、 表達的勇氣,往往也要 (可能更要) 依賴于特定的輿論環(huán)境, 可遇而不可求。但在追求影響力的同時,評論人惟有對言論的影響力暗懷警惕,才算是有著責任倫理意識。而評論人這樣的倫理意識,首先是叩問自身的。
我記得, 2003 年, 遼寧黑社會老大劉涌在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二審中由一審的死刑被改判成 “死刑, 緩期二年執(zhí)行”, 最先對此判決寫出評論提出質疑的就是李曙明。 那篇題為 《對沈陽黑幫頭目劉涌改判死緩的質疑》 的評論, 從判決認定的事實出發(fā),揭示出判決書的邏輯矛盾,并通過將劉涌與一名同案中已被執(zhí)行的罪犯在案件中作用、 惡性的比較,論證劉涌應當被執(zhí)行死刑。 這篇時評被稱為 “激起輿論波瀾的第一粒石子”, “除了網(wǎng)站轉載之外, 其他媒體的質疑聲不斷……這些都為推理劉涌案的重新審判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雹诤髞?, 此案由最高人民法院于當年 12 月再審后作出判決,對劉涌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事隔3年之后,李曙明對此有深沉的思考,甚至有悔意, “他說如果再有事關一個人生死的新聞話題, 他再也不去評論了?!雹?/p>
這個案例其實很典型,它正是一個敏銳的評論人的勇敢表達與已經積聚的社會輿論相遇時產生的效應。也許沒有李曙明的評論,也會有其他人的評論激發(fā)潛在的輿論;也許李曙明再遇類似事件并非如他自己所言 “再也不去評論了”。 但是, 對自己的評論作品進行反側自省,而不是驕矜自得,這點就值得稱道。
如果說,李曙明對輿論和自己評論的責任倫理意識體現(xiàn)為對言論影響力的關注和責任意識的話,那么,這樣的責任倫理意識轉移到行政、立法主體身上,則是對行政、立法后果的責任意識。 他在今年年初針對河南省 《關于擴大煙花爆竹禁止燃放區(qū)域的緊急通知》 在下發(fā)兩天之后便 “緊急收回” 的評論 《朝令夕改乃法治大忌》, 就體現(xiàn)了這樣的責任倫理考量:
“單看鞭炮燃放政策, ‘先發(fā)后撤’ 和自始至終不發(fā)通知, 并無區(qū)別, 但前者造成的消極影響,卻不容低估。消極影響,除了汪玉凱教授所說的對政府公信力的損害,也包括對規(guī)則權威性的損害。規(guī)則權威,一定時期內的穩(wěn)定性必不可少;朝令夕改的規(guī)則讓人無所適從, 難以得到人們發(fā)自內心的認同和尊重, 也談不上權威性。 ‘不用太拿規(guī)則當回事, 沒準哪天就改了’, 這件事最讓人擔心的, 就是有人產生這樣的想法, 并由此動搖對規(guī)則的信仰?!?/p>
無論是評論的責任倫理,還是行政、立法的責任倫理,其實都是相通的:它們都提示人們關注自己的言行導致的最終結果,并且為此承擔責任。
閱讀李國民④的評論,感到他有一種條分縷析的思維特點,就是在面對復雜問題和尚未確定的信息時,在作品中耐心地展示認識事物的多個方向、多個層面,以及相近事物之間的重要差異,帶著讀者一步一步通達認識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你能感覺到,他的論證沉得住氣,而且有信心。
這個思維特點, 既體現(xiàn)在近十年前有著鮮明判斷的 《以誹謗罪追究記者必須慎之又慎》 (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也體現(xiàn)在去年 《活魚下架, 是正常行為還是非常手段?》 一文中面對疑似信息的分析推測。 而李國民發(fā)表在今年 4 月的 《信用卡全額罰息: 慣例不是擋箭牌》, 作為一篇觀點鮮明、 表達有力的駁論文章, 也仍然有這種條分縷析的思維特點。
這篇評論針對的新聞事件是: 央視 《今日說法》 主持人李曉東用建行龍卡信用卡消費 1.8 萬余元, 因 69 元未還清, 被建設銀行 “全額罰息”, 10 天后竟然產生了 317元利息。 評論反駁的對象, 則是建設銀行以 “國際慣例” 作為信用卡全額罰息的理由。
在反駁的第一個層面, 李國民首先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國際慣例存在嗎?”這是一個事實問題,也是一個專業(yè)問題。為了增強權威性和說服力,李國民首先引出有名有姓的專家觀點:“國際上許多銀行并沒有全額罰息的概念,而是以未歸還金額為基礎計算罰息?!?/p>
但他并不偷懶,并不僅僅依憑別人的言詞論據(jù):“筆者也查閱了資料, 發(fā)現(xiàn)全額罰息不僅在國際上不再是主流,就是中國,也并非所有銀行都奉行這種所謂的慣例,工商銀行、 農業(yè)銀行、 浦發(fā)銀行均已摒棄了這種方式, 轉而采用對未清償部分計息?!?/p>
依憑這兩層論據(jù), 評論基本上否定了國內銀行以 “國際慣例” 作為全額罰息的理由。
這個案例顯示出:當代公共議題中往往涉及具有一定專業(yè)性的事實問題;而在普通人與壟斷性行業(yè)的利益糾紛中,某些專業(yè)性的事實問題,本質上其實是信息不對稱。媒體評論人要介入這類公共議題,就要勇于面對和回應這樣的事實問題,改變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局面。這不是一個立場問題。
在反駁的第二層, 李國民明確提出了另一個分論點:“退一步說, 就算全額罰息仍是國際慣例, 也不代表它能對抗法律?!?這句話表面上是一個 “讓步”, 但實際上把問題帶入了一個更強的論證關系:在一個法治國家,法律規(guī)律的權利義務,當然要高于一個行業(yè)的 “慣例” ——哪怕這樣的 “慣例” 是 “國際” 的。 如果說, 前面“這樣的國際慣例存在嗎”是一個事實問題的話,那么一個行業(yè)的國際慣例是否能夠對抗法律,則是一個規(guī)范問題,是一個法律常識問題。它的結論不言自明。
在這個反駁層面, 李國民發(fā)揮了他法治評論寫作的優(yōu)勢, 先引述 《合同法》 ——“該法規(guī)定,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 給對方造成損失的, 損失賠償額應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 ‘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 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再引述相關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適用合同法解釋 (二) 進一步明確,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p>
基于這兩層法律依據(jù), 李國民在這一層得出有力的反駁結論:“欠款 69 元 10 天罰息 317 元, 如此高額的違約金, 超過損失的 300%都不止了吧!”
這樣, 李國民在這篇文章中先從事實層面否定了 “全額罰息” 是國際慣例; 又在法律的層面否定了 “全額罰息” 的合法性。 正面的反駁已經完成了。
評論的最后一個層面, 則回應了 “全額罰息” 的這樣一種理由:“有人拿用戶刷信用卡消費享受免息期來替銀行辯解?!?顯然, 這是一個在事實和法律問題之外的經驗性的層面,它訴諸的是經驗上的公平性。
對此, 李國民的反駁, 也訴諸人們的經驗:“筆者想提醒的是, 銀行發(fā)行信用卡,雖然讓渡了一段時間的利息收入,但與此同時,銀行不僅鎖定了客戶和資金,還能賺取多種顯性和隱性收益:刷卡手續(xù)費、分期手續(xù)費、年費、取現(xiàn)費……銀行不是慈善家, 假如無利可圖, 它會費盡心思推銷信用卡?”
——由此形成了多層次、 多方面的、 “嚴絲合縫” 的反駁體系。 這反映出作者論證能力的成熟。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李曙明系檢察日報社前新聞評論部主任, 現(xiàn)任 《明鏡周刊》 編輯部主任。
②陳棟:《解碼新時評: 中國新聞時評的新發(fā)展 (1996—2006》,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139 頁。
③曹林:《時評 家的筆要敬 畏 生 命》, http://msh01.blog.sohu.com/ 4458410.html。
④李國民系檢察日報社新聞評論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