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聞評論佳作的四個特征
      ——基于中國新聞獎獲獎文字評論的分析

      2017-04-15 14:05:06劉義昆
      法治新聞傳播 2017年3期
      關鍵詞:新聞獎觀點深度

      ■劉義昆

      新聞評論佳作的四個特征
      ——基于中國新聞獎獲獎文字評論的分析

      ■劉義昆

      “評論體現(xiàn)了眼力、 腦力、 筆力, 展現(xiàn)了高度、 深度、 力度, 成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 周年評論報道中的一篇精品力作。” 這是 《中國故事, 更精彩的書寫還在后面》 參評中國新聞獎的推薦理由。 這篇新聞評論獲得第 2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梳理最近三年的中國新聞獎獲獎文字評論,這些作品精彩紛呈、各具特色,但我們還是會發(fā)現(xiàn):高度、深度、力度和溫度,是這些評論佳作的普遍特征。這些獲獎作品樹立了一個個標桿,指引著新聞評論實踐與發(fā)展的方向。

      思考有高度

      新聞評論不是一般的新聞文體,它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幾乎可以說是“意識形態(tài)” 或 “上層建筑” 的一部分。 無論是黨媒還是新媒體, 只要發(fā)表新聞評論,那么其就是與這個國家的大政外交、民主民生等關聯(lián)起來。一方面,這要求新聞評論具備穩(wěn)健的政治性;另一方面,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寫作評論時,要站在黨和國家乃至世界的高度上去思考問題。

      最近三年的中國新聞獎特等獎獲獎評論都是人民日報 “任仲平” 文章。 細讀之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 這三篇評論都展示著思考的高度。 第 24 屆特等獎獲獎評論是 《守護人民政黨的生命線》。 文章從一些黨員干部對教育實踐活動效果的擔憂入手, 不掩蓋問題,不回避困惑,分析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和黨面臨的挑戰(zhàn),分析黨脫離群眾的表現(xiàn)和危險, 分析中央重申群眾路線重要性的戰(zhàn)略思考。 從 “黨的生死存亡” 的高度來討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問題,這體現(xiàn)出人民日報的責任擔當,也體現(xiàn)出人民日報的評論功力。

      第 25 屆特等獎獲獎作品是 《標注共產黨人的精神坐標》。 文章把教育實踐活動視為靈魂深處的革命、 精神凈化的長征, 從 “精神坐標” 的高度來挖掘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內涵, 體現(xiàn)出了人民日報編輯部的思想理論水平。 當然, 文章雖然站在 “精神坐標” 的高度來討論問題, 卻并未忽視來自第一手的材料。 村支書辦事碰壁稱 “不靠共產黨了”, 上訪戶看到領導在會上 “脖子根都紅了”, 這些細節(jié)的使用, 使得精辟的理論有了實踐的支持。

      第 26 屆特等獎獲獎作品 《凝聚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shù)——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獲得巨大社會反響, 微信公號轉發(fā)共 1100 篇次。 這篇文章從 “凝聚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shù)”這一高度來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意義,既論述簡潔又表達形象,既有普遍意義又有中國特色。網(wǎng)上的積極響應說明,大道理也可以講成百姓身邊事,深刻的思想同樣也能潤人心田。

      觀點有深度

      當下的新聞評論, 特別強調 “附加值”。 新聞評論的發(fā)展, 早已過了口水時評, 甚至市民時評的初級階段,而進入到一個更為高級的精英表達階段。既然是精英表達,那么新聞評論的實踐顯然要具備顯赫的思想性原色,要讓受眾看到新聞評論的超越性和深邃性,從中獲得深刻的教益,而非僅是膚淺的情緒化的宣泄。好的新聞評論作品,應該從表象透視現(xiàn)象的本質,在觀點上能夠洞察世相人心。

      回頭再看三篇特等獎獲獎評論,會發(fā)現(xiàn):思考的高度與觀點的深度緊密相連;思考的高度決定著觀點的深度, 觀點的深度則體現(xiàn)著思考的高度。 在 《守護人民政黨的生命線》 一文中, 正是從 “黨的生死存亡” 的高度來思考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問題, 才能夠提出 “群眾路線是人民政黨的生命線” 這一有深度的觀點。 在 《標注共產黨人的精神坐標》 一文中, 正是站在 “精神” 層面來討論問題, 才敢于提出 “群眾路線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坐標” 這一有深度的提法。 在 《凝聚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shù)——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文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中國古代五千年文明、 近代近 200 年奮斗、 當代近百年求索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才得以挖掘出 “凝聚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shù)”這一有深度的認識。

      第 26 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一等獎作品《中國故事,更精彩的書寫還在后面》一文,是新華社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 70周年系列活動圓滿收官之際推出的重要評論。 文章從歷史與現(xiàn)實、中國與世界、實踐與精神等多個維度全方位解讀,透過紀念活動深刻解析民族復興的歷程、和平正義的潮流、民族精神的壯歌,凸顯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闡明了系列紀念活動的時代內涵。 能夠從紛繁蕪雜的系列活動中提煉出“中國故事,更精彩的書寫還在后面”這一觀點,體現(xiàn)著新華社思考的高度和觀點的深度。

      論證有力度

      馬克思在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一書的導言中說:“理論只要說服人, 就能掌握群眾; 而理論只要徹底, 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 但新聞評論即便觀點有了深度,仍然需要有強有力的論證,才可能以理服人。新媒體上的一些觀點表達,之所以常會引發(fā)爭議,并非是因為觀點缺乏深度;而是觀點的提出往往只是寥寥數(shù)語,并未進行充分論證,這當然會使觀點失去說服力,傷害表達效果。揆諸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評論無論選題大小、觀點為何,都展示出論證的力度。

      人民日報范正偉所撰寫的評論 《公共辯論, 求真比求勝更重要》 獲得了第 25 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篇評論發(fā)表后,不僅得到近百家報紙和網(wǎng)站的轉載引用,引發(fā)了圍繞 “公共辯論” 的廣泛討論; 更重要的是, 文章所倡導的 “在公共辯論中, 放下偏見,先從事實出發(fā);避免站隊,共同探尋真知”,得到了熱烈響應。 試舉文中一段:“只是, 一場原本圍繞科學命題的公共辯論, 最終在互斥 ‘流氓’ ‘騙子’ 的罵聲中收尾,還是令人心生感慨。當嚴肅的科學探討,變成關乎名譽尊嚴的捍衛(wèi)之戰(zhàn);當對轉基因的關注, 成為 ‘挺方還是挺崔’ 站隊表態(tài); 當攤開手掌的公共辯論, 成為攥緊拳頭的相互攻擊, 這種戲劇性的結局, 恐怕不是各方都愿意看到的?!?這篇評論的選題針對性很強,但是觀點未必新鮮,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反響,關鍵在于其論證的說服力。

      在 《守護人民政黨的生命線》 一文中, 人民日報運用大量例證敘事說理, 有些故事, 如鄧小平的三個 “人民要吃飯” 和斯諾的描述、 宋美齡的反例, 讀之令人動容,把深刻的道理述說得撼人心魄,恣肆之余又常能一筆勾回,直指論點核心,顯示出舉重若輕的論證功力。試看下列兩段文字:

      1973 年, 得知甘肅定西連續(xù) 22 個月沒下過透雨, 數(shù)十萬人缺水, 數(shù)百萬人缺糧,病中的周恩來在報告上連續(xù)寫下 9 個 “不夠” 和 3 個感嘆號:“口糧不夠, 救濟款不夠,種子留得不夠,飼料飼草不夠……必須立即解決。否則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響勞動力!?。 ?/p>

      1958 年, 在重慶綦江, 輕車簡從的鄧小平臨行前從車窗伸出頭來, 叮囑年輕的區(qū)長:“小王, 不要忘記農民, 人民要吃飯, 人民要吃飯, 人民要吃飯?!?/p>

      文字有溫度

      在當今社會, 新聞評論本身不應是尖酸刻薄的利刃, 不應只有 “破壞”, 而沒有“建設”; 不應只有 “指責”, 而沒有 “諒解”; 不應只有 “自我”, 而沒有 “他者”。 當代新聞評論最值得激賞的品格往往是其溫暖人心的力量。在平和而又溫煦的語調中,談論中國問題, 敦促中國改革進程。 從寫作角度說, 從觀點到措辭的 “人文性”, 比激烈的乃至失去分寸的表達,更能影響受眾和政府。

      大眾日報的本報評論員文章 《心如容器》, 獲得了第 24 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這篇評論雖然僅短短 704 字, 卻將教育實踐活動宏大主題解析得樸素可感、 絲絲入扣,文章既形象生動,富有可讀性,又飽含哲理,極具思想性。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篇以情動人的評論,文字中飽含深情。試看下面一段:

      有句話, 叫 “心里裝著群眾”, 很樸素, 但是, 越琢磨越覺得有很深的道理。 心,就像個容器。這個容器里,裝著自己,也裝著別人;裝著理想追求,也裝著權力、金錢;裝著恩,也裝著怨。裝自己多了,裝別人就少了;裝權力、金錢多了,裝理想追求就少了;裝怨多了,裝恩就少了。心里裝著群眾,就要少裝點自己,給群眾多留位置;心里裝著理想追求,就要少想點名利,給理想追求多留位置;心里裝著感恩,就要少想點怨,給感恩多留位置。

      在 2015 年, “邵東 18 歲少年殺師案” 震驚全國, 殺師少年稱 “我從來沒有把他的命放在心上” 令人震驚。 衡陽晚報就此發(fā)表評論文章 《漠視生命是最可怕的沉淪》,獲得第 26 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這是評論的開頭:“一個老師倒下了, 他倒在自己學生的刀下。他是學生眼中的好老師,也是同事眼中的好同事。但這一切優(yōu)點,都沒能讓他逃過這一劫。刺倒老師的他,是家長眼中的乖孩子,鄰里眼中的尖子生。但這一切優(yōu)點, 卻沒能讓他放棄這一暴行。 12 月 4 日, 這起發(fā)生在邵東某中學高三 97 班的殺師案, 令人震驚, 發(fā)人深思。 沒有深仇大恨, 沒有激烈沖突, 他為何如此殘忍?”這篇評論的開頭,使得文字從一開始就有了溫度,沖淡了事件的血腥,使得論述很快轉向了 “漠視生命” 這一有溫度的話題上來。

      結語

      作為大眾傳媒上的意見表達方式,新聞評論對整個社會的思想演進、輿論生態(tài)影響巨大。在中國新聞傳播的發(fā)展歷程中,由于新聞評論的獨特影響力,它一直被視為媒體的靈魂與旗幟。在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媒體生態(tài)更加復雜的網(wǎng)絡時代,如何發(fā)揮新聞評論凝聚社會共識的積極作用,助力新聞輿論工作,是主流媒體乃至黨和政府需要解決的難題。在我看來,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不僅是中國新聞獎獲獎佳作的普遍特征,也應是職業(yè)新聞評論員的共同追求。唯此,新聞評論才能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繼續(xù)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猜你喜歡
      新聞獎觀點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觀點
      河南10件作品獲第27屆中國人大新聞獎
      人大建設(2017年11期)2017-11-22 22:44:13
      河北省第二十五屆人大新聞獎獲獎篇目
      業(yè)內觀點
      營銷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新銳觀點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增設審核環(huán)節(jié)
      聲屏世界(2014年8期)2014-02-28 15:18:20
      保康县| 秦皇岛市| 成武县| 泰宁县| 丽江市| 睢宁县| 奈曼旗| 林口县| 贵州省| 浦东新区| 垦利县| 新兴县| 晋城| 江阴市| 平谷区| 青冈县| 合水县| 天柱县| 始兴县| 山丹县| 白玉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丰镇市| 丘北县| 启东市| 普宁市| 余姚市| 冷水江市| 保定市| 萍乡市| 武安市| 益阳市| 慈利县| 石门县| 寻甸| 宜阳县| 西乡县| 静乐县| 额济纳旗| 广安市| 顺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