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yī)師 王 濤
血液主要通過4條大血管被從心臟輸送至頭面部——頸部左右兩側各一條頸動脈和各一條椎動脈,其中,腦組織85%的血液是由左右兩側的頸動脈供給的。如果頸動脈出現(xiàn)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血管變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最大的危險就是斑塊隨時可能脫落,脫落的斑塊順著血流堵塞腦血管,導致腦梗死。
頸動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斑塊以后,頸動脈的管徑會變窄,臨床上用狹窄率來衡量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如果狹窄率低于50%,屬于輕度頸動脈狹窄,不需要外科治療,可以通過口服藥物,如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來治療。
如果狹窄率超過50%,也就是頸動脈有一半的管腔被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占據(jù)了,才考慮外科治療。外科治療包括頸動脈內膜斑塊切除術(簡稱CEA)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簡稱CAS)。
頸動脈狹窄分為有癥狀頸動脈狹窄和無癥狀頸動脈狹窄兩種。有癥狀頸動脈狹窄典型的癥狀是患者眼前突然短暫發(fā)黑,過一會兒就恢復了;或者突然感覺一側手腳無力,或不會說話、言語不利,短時間(24小時)內又恢復了,這都稱
作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簡稱TIA)。還有的人雖得過腦梗死,但并沒有嚴重到完全偏癱、失語的地步,生活尚能自理,即非致殘性腦梗死,也屬于有癥狀頸動脈狹窄。
至于無癥狀頸動脈狹窄,就是患者沒有任何癥狀,只是偶然查出來頸動脈狹窄。當然,有的人有頭暈、頭昏、記憶力減退等慢性腦缺血癥狀,這實際上是非典型癥狀的頸動脈狹窄,也屬于無癥狀頸動脈狹窄。
對于有癥狀頸動脈狹窄,狹窄率在50%~69%即屬于中度狹窄,可以考慮外科治療;狹窄率在70%~99%,就屬于重度狹窄了。對于無癥狀頸動脈狹窄,狹窄率高于70%時才考慮外科治療。
好多患者出現(xiàn)短暫性腦缺血后又恢復正常,就覺得沒事了,不需要治療了。
實際上,如果發(fā)生了短暫性腦缺血,并且查出是中度或重度頸動脈狹窄(狹窄程度高于50%),那么一定不能拖,手術越早預后越好。如果等到多次發(fā)作,或者癥狀加重,比如出現(xiàn)大面積腦梗死,導致偏癱、失語甚至完全喪失生活能力,此時再去手術就晚了。
如果腦梗死比較輕微,并沒有造成嚴重的偏癱、失語,患者并沒有完全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即非致殘性腦梗死(或腦梗死恢復期),此時還可以手術,剝離斑塊、疏通頸動脈,預防再次腦梗死。
如果已經有大面積腦梗死病灶,部分腦組織已經嚴重壞死了,患者偏癱臥床,甚至完全喪失生活能力,這個時候再做頸動脈手術,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