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說到孩子的教育,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話要說,雖然家庭情況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樂樂地健康成長。以下是我對教育孩子的幾點看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yǎng)出好孩子的。家長要用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如,我們家每個人都有愛看書的習慣,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為他今后的學習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孩子大一點后,我們就幫孩子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讓他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來看書。這樣還不夠,我們不能忽視一個重要的問題:生活的能力與學習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說相互促進性。一個自理能力強的人,就是一個做事有條理的人,也是一個思維有特點的人。這些素質(zhì)表現(xiàn)在學習中,其潛力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我奉勸家長們盡量放開手去,讓小孩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這樣對小孩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二、多方面培養(yǎng),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從孩子四歲起,我就讓他學習拉丁舞蹈,目的不是讓他長大成為一個舞蹈家,而是要培養(yǎng)他的氣質(zhì)。孩子從小愛圖圖畫畫,我們就給他準備好水彩筆、油畫棒、彩鉛和圖畫本,買了與繪畫有關(guān)的書,并且給他報了美術(shù)繪畫班。在他六歲的時候開始喜歡玩數(shù)字游戲,我就買了很多這方面的書籍。學校舉辦才藝大賽時他就報過三項,而且都獲了獎,這讓他越來越自信,學習的勁頭也越來越足。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培養(yǎng)起來的。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發(fā)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三、在與孩子的溝通中,不可忽視文字的力量
有一次,我對孩子的批評教育太過了,但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以至于孩子有些傷心并抵觸,當時,她寫了一張紙片,遞到我面前的桌子上。我一看,紙片上寫著“我后悔說過那句話” 。她的這個舉動讓我意識到自己的言語過激了,于是,我把語氣放低放軟:“能告訴我,是哪句話嗎?”她依然用小紙片回道:“就是母親節(jié)卡片上的那句話”。我清楚地記得,母親節(jié)那天,女兒親手給我做了一張卡片,上面畫了好多各種顏色的愛心圖案,卡片上寫著“媽媽,我愛你!”原來她后悔……想到這里,我的淚涌了出來。我把她寫給我的紙片翻了過來,寫道:“對不起,是媽媽錯了!”而且,我還故意,把“媽”字右邊的“馬”寫成了“鳥”,在母親節(jié)的卡片中,我女兒就是這么寫的,呵呵。女兒看了之后,隨即捂嘴大笑,并批評起我來:“媽媽,你把‘媽媽兩個字寫錯了,你是怎么當媽媽的?”看到女兒發(fā)現(xiàn)了“媽媽”兩字的錯誤并破涕為笑,我也笑了,緊張的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我對她說:“陳老師,麻煩你幫我糾正一下錯誤,可以嗎?”女兒欣然應(yīng)許。從這件事中,我得到的啟發(fā)就是: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有時候用文字比用語言更方便有效。
四、多贊美、少批評
在教育、培養(yǎng)孩子時要多表揚少批評,不要過多的責備,要有愛心的鼓勵,也許多幾句關(guān)心鼓勵的話,就會使孩子有很大的進步。
兒子還較小的時候,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去超市購物,兒子想買電視廣告的某牌子的餅干吃,在超市里逛了幾圈,都沒找到。爸爸就叫兒子去問售貨員,兒子不敢去,他馬上批評他膽小,不能干。這時,旁邊的我聽見了,反駁道:“誰說兒子不能干,兒子是個小男子漢,什么都不怕,很勇敢,自己去問阿姨餅干在哪里?”在媽媽的鼓勵下,兒子大膽地走去問售貨員,終以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餅干。從那以后,每次去超市或商場購物,找不到自己想買的學習用具或零食,兒子都能大膽地詢問售貨員。對于孩子的學習,我們更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我們需要喚醒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點滴進步。用自己赤誠的愛去溫暖、去關(guān)心他們,多給他們以耐心,不要打擊孩子,讓孩子揚起希望的風帆,就能期待一個奇跡的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