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麗
摘 要:胡壯麟在談到語用學與文學的關系時曾說語用學是語言學用來研究分析文學語言特征的一個有力武器。以《偷影子的人》中的部分典型會話為例,通過會話分析,揭示人物有意違背合作原則的原因,從而展現(xiàn)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深化對小說的理解。
關鍵詞:合作原則;人物性格;《偷影子的人》;馬克·李維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080
0 前言
《偷影子的人》(Le voleur dombre)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第10部作品。故事講述了一個身形瘦小,但善良,內(nèi)心強大的小男孩受到命運的垂青而擁有了“偷影子”的能力,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愿意說出口的秘密。受影子的指引,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伙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整部小說用夢幻的筆觸描寫了主人公的童年時代,小主人公通過偷影子的能力將自己淡淡的孤獨和憂傷轉(zhuǎn)化成伸出援手的友愛,不自覺地將一種負擔升華為美好。成年之后,主人公也不曾改變初心。通過自己的努力,主人公幫助好友尼克找回自己的夢想,也找回了自己的真愛。
馬克·李維之所以能化腐朽為神奇,將一個平淡的故事描寫的浪漫動人,不僅得益于作者的立意巧妙,更是因為作者用自己的筆觸為大家刻畫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說通過友情、親情和愛情這三條貫穿始終的感情線將主人公童年和成年之后的不同生活場景和人物融合在了一起。友情對于小主人公而言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可是這個有些自卑,敏感,但內(nèi)心強大的小男孩卻在童年時期得到了兩份珍貴的友情。
本文擬以小主人公與伊凡的友情為例,用合作原則分析人物會話,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豐富大家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1 合作原則
“合作原則”是由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賴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提出的,是當代語用學的一大基礎理論。格賴斯認為,交際是一種合作行為,人們?yōu)榱擞行У耐瓿山浑H任務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使得雙方在會話中相互配合,以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這就是“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包含4條準則:(1)數(shù)量準則:所說的話應該包括交談目的所需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該超出所需要的信息;(2)質(zhì)量準則:說真是的話,不說虛假的或者缺乏證據(jù)的話;(3)相關準則:要有相關性;(4)方式準則:避免晦澀、避免歧義、要簡練、要井井有條。
合作原則是交際中話語生成或者理解的基礎。這些準則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在實際言語交際中,人們可以在遵守合作原則的基礎上通過違反或者放棄某些準則來實現(xiàn)交際意圖,達到交際目的。
2 結合合作原則分析小說人物關系及人物性格特征
Leech指出“理解文學交際原理的最佳方法是將轄制文學格要素的基本原則與運用于日常語言的原則視為一體”。從語用學的角度來分析小說對話,讀者能夠更好的理解話語含義、人物關系和人物性格.話語一般是按合作原則敘述的,但是作者有時為了使故事情節(jié)曲折,人物個性鮮明,往往用違背合作原則的方式來傳達言外之意或其他的交際意圖。這樣的話語更加耐人尋味,而小說人物心理、感情態(tài)度、思想活動等也就在這種處理中得到了展現(xiàn)。這也是作者刻畫人物,表現(xiàn)作品主體的藝術手段。下面對《偷影子的人》中的人物會話進行分析。
—Et pourquoi voudrais-tu apprivoiser la nuit ? Cest vraiment une drle didée !
—Vous aussi quand vous aviez mon ge, elle vous terrorisait. Vous
demandiez même quon ferme les volets de votre chambre pour que la nuit nentre pas.
—Un, ce nest pas vrai, et deux, comment tu peux savoir a?
—Si cest pas vrai, quest-ce que a peut bien faire ? répliquai-je en reprenant ma route.
主人公因為個子瘦小,所以總被同學欺負,上學第一周就被老師懲罰。也就是這樣小男孩與忘年之交——伊凡有了第一次接觸。也就是在這次對話中小男孩無意中透漏出,自己知道眼前的這個成年人也曾和自己一樣害怕黑夜??墒且练矃s當即否認,并追問主人公是怎么知道的。小男孩也只是淡淡的回答“就算我說的不對,又怎樣”。在這里小男孩先是違反了量的準則,沒有說自己為什么想征服黑夜,反而提到伊凡在童年時期也是懼怕黑暗的。再接下來的對話兩個人都違反了質(zhì)的準則,伊凡沒有承認自己害怕黑暗,小主人公也沒有說自己為什么知道這些。
通過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小主人公能夠與影子交流,是伊凡的影子告訴小主人公伊凡也曾經(jīng)害怕黑夜,但是因為怕被大人誤解或者受到嘲笑,他并沒有說出實情。而作為成年人的伊凡也不愿意回憶憂傷而慘痛的童年,更不愿意別人知道自己的秘密。
—Tu tentendais bien avec lui? me demanda Yves. Jai répondu oui
—La vie est mal faite, moi mon père était un salaud. Jaurais tellement aimé quil quitte la maison. Je suis parti avant lui, pour ne pas dire à cause de lui.
—Papa na jamais levé la main sur moi ! rétorquai-je pour éviter tout malentendu.
—Le mien non plus, répliqua le gardien.
—Si vous voulez quon devienne copains, il faut se dire la vérité. Je sais.
bien que votre père vous frappait, il vous entranait au fond du jardin pour.
vous donner une rouste avec sa ceinture.
— Qui ta raconté a ?
— Personne, répondis-je confus.
在這段對話中,兩個人再次違反了質(zhì)的準則和量的準則。當伊凡知道主人公的父母離婚的消息之后,伊凡詢問主人公與父親的關系,并講述了自己與父親糟糕的關系。而于小主人公而言,在母親沒有跟父親離婚之前,父親雖然總是缺席,有時對自己很粗暴,但是自己是愛父親的,是渴望父親的陪伴的。但是現(xiàn)在父母離婚了,這成了小主人公揮之不去的憂傷。那顆渴望父愛的心使小男孩下意識的反駁伊凡說:“父親可從沒打過我”,而伊凡也辯解說自己的父親沒有打過自己。兩個同病相憐的人開始有些憐惜彼此。但是當伊凡再次追問小男孩是如何知道自己被父親打時,小男孩卻因為沒有足夠的勇氣承認自己有讀懂別人的心事的能力,而再次選擇了逃避。
—Comment tu as su que jétais là ? a demandé Yves.…
—Jai vu que vous nétiez pas dans la cour et je me suis inquiété pour vous.
Yves ma regardé sans rien dire. Il a eu une quinte de toux, puis sest approché de moi et ma murmuré:
這段對話發(fā)生在警衛(wèi)室失火之后。伊凡的影子來向小主人公求救??墒钱斠练病澳阍趺粗牢以诰l(wèi)室?”時,作為孩子的小主人公因為擔心說出實情,沒有成人會相信,而且怕影響兩個人的友誼,再次違反質(zhì)的原則。可是伊凡,一個拒絕長大的成年人似乎更懂眼前的小男孩,他告訴小男孩“如果你有一天心里藏著一些事,一些你沒有勇氣說出來的事,你可以信任我”。因為有了信任,有了了解,所以小男孩“偷影子”的能力也成了兩個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在這之后兩人有過多次交談,談到了小主人公的“真命女神”,談到了“記憶清單”,當然也談到了那本被燒壞的筆記薄中的信,可是伊凡違背了朋友間誠信的約定。
—Quest-ce quelle vous disait dans cette lettre,votre maman, si cest pas
trop indiscret?
Yves a attendu quelques secondes avant de me répondre,puis il a murmuré:
—Quelle maimait.
小主人公問伊凡信里伊凡的媽媽說了什么,伊凡說:“她愛我”??墒峭ㄟ^后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伊凡違反了質(zhì)的準則,因為伊凡的媽媽在生他的時候就死了,媽媽根本不可能給他寫信。看到這里已經(jīng)沒有人再去糾結兩個朋友間相互“撒謊”的問題,所有的人都和小主人公一樣,內(nèi)心會無比的痛,會為伊凡內(nèi)心的傷痛而淚流不止。要撒這樣的謊需要背負多少的無奈與悲傷啊。
3 結束語
在小說《偷影子的人》中,會話對于刻畫人物心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者在進行人物對話的描寫時通過對合作原則準則的違反,給讀者表達了人物的無奈與悲痛,易于引起讀者的共鳴。“合作原則對于分析豐富、復雜的文學語言具有較強的概括力和解釋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李維著,段韻靈譯.偷影子的人[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7).
[2]何兆雄.語用學文獻選讀[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5).
[3]涂靖.名利場語用解讀—文學語用學探索之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