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子
刷微博看見一個小朋友寫他今早在食堂遇見了一個戴著花鏡的爺爺,埋頭做高一物理題。
爺爺走到吃過飯的同學身邊,很和善又小心地問“這道題目怎么做”,聽完同學的講解又回到自己的位置,認認真真寫寫算算。
爺爺?shù)募译x學校大概有四十里的路,每天四點多起床吃過早飯就出發(fā),有時候來學校,有時候去圖書館。他說自己只讀到了小學,這些年生活水平好了,又想繼續(xù)學習,自學完了初中課程,現(xiàn)在在學高一的課程。
爺爺說自己不管走多遠都會回家吃晚飯,老伴兒做了下酒菜等他,他吃過飯就給老伴兒講一整天的見聞。
我把這個故事截圖給丹如,她忽然問我:“你最近總是被這些愛學習的爺爺打動,這說明什么?”
我想了想:“大概,是我羨慕他們一直學習的勇氣吧!”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學習變成了一件需要極大勇氣的事情。
你學鋼琴有什么用,難道還想在70歲的時候變成一個鋼琴家嗎?你學英語有什么用,三十幾歲的人坐在初中學生的補習課堂上,不覺得勞民傷財又很丟臉嗎?你學攀巖去探險有什么用,風雪露水和石頭能吃嗎?
那些人在熙熙攘攘的鬧市,在龍蛇飛舞的街口,在濃煙四起的廚房,在零食堆起的沙發(fā),在煙味熏嗆的網(wǎng)吧,抬起一張張俗氣的、嫌棄的、扭曲的臉,伸出手指,指向你,“你看那個人,屢試屢敗的樣子,好像一條狗啊!”
在這個裝睡的世界里,無所事事笑話著披荊斬棘,固步自封笑話著路上的腳步。
被時代甩下的人撇著嘴說:“我是驕傲的公主,我怎么能舟車勞頓就為了那些未知的風景,旅行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到別人呆膩的地方?。磕憧?,我吃吃睡睡不出門就最好!”
很多人在十幾歲、二十幾歲就死了,余生活著的僅僅是他們的影子。
生活是一條漫長得沒有盡頭的路。
開始時四平八穩(wěn)橫平豎直,后來慢慢生出凹凸有了縱橫,接著有山川大海湖泊草地,進而是阡陌相連飛禽走獸,最后,那片天地慢慢清明,天空騰空而起,大地穩(wěn)健壯闊……未知永遠值得向往,那條漫長得沒有盡頭的路啊,你要用生命的長度去博它的厚度,才不會死在橫平豎直的最初。
我不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但肯定不是一個活死人。
我們都沒見過明天的樣子。
不要等到天亮再去跑,跑起來的時候,天自己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