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牡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效課堂給我們解決了內容多、時間少的問題。高效課堂對教師來說,就是教學方式的改革。在課堂改革中,教師應從角色、觀念上轉變,更要做好課前、課中、課后等方面工作的改變,認真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以及低效的原因,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
一、“少教多學”的背景
高效趣味課堂就是“少教多學”,教師作為引導者,在亮出問題后,讓學生探討,自己微笑著退到一旁觀摩欣賞。
初中教材里有很多課文,如果我們每篇課文都去辛苦地教學,教師必將會累趴下,學生也必將會厭倦和乏味。筆者認為,應該用 “少教多學”的方法去打造高效趣味課堂。
二、“少教多學”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用的是教師講讀取代學生對課本研讀的方法。上課時,很多學生對課本內容一片空白,教師一堂課下來累得滿頭大汗,而學生卻聽得一頭霧水。因此,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覺地研讀課文,變教師的“講讀為主”為引導學生“研讀為主”。
方法是:在講課之前,使學生通讀、熟讀課文,對課文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先思考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做出批注;其次,鼓勵學生寫出練習的個性化答案。
上課時,尤其要注意設問的技巧。教師的提問要能圍繞重點精心設計,能幫助學生深刻全面理解課文。這就要求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抓準方向,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如四兩撥千斤。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抓難點,體現(xiàn)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直奔主題,干脆利落。
三、“少教多學”的實例
如在教授《社戲》這篇課文時,講到“偷豆”這一情節(jié),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偷豆本是不良之舉,作者是否有對平橋村的小伙伴有嫌惡之感?這一情節(jié)對表現(xiàn)平橋村的小伙伴的品質有何作用?這一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這其實是對雙喜、阿發(fā)等小伙伴言行的生動描寫,熱情歌頌了他們的淳樸、善良、無私的品質,有力地表現(xiàn)了主題。而后,筆者又繼續(xù)設問:既然是寫“社戲”,課文末尾作者又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沒有再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再沒有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庇譃槭裁床]有寫出戲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寫了很多對戲的不滿?這如何來理解?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進而總結出:文中的“迅哥”所留戀的不是那豆那戲,而是那純真的友情和對平橋村的美好回憶。這就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有利于深入理解課文。
要鼓勵學生好問,才能促使學生多學。語文教師要改變一個人演講,學生都是忠實聽眾的局面。老師面面俱到的講解,學生只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記憶,這樣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這樣教學模式下的學生的學只是表面而膚淺的認識,教師“自我感覺”很好,學生卻聽得一塌糊涂。只有讓學生親身體會,才能使他們真正學到知識。教師的“多教”常常會疲憊自己的身心,學生的“多學”才是學生獲得真知的法寶。
沒有學生發(fā)問的課算不上好課;把學生教得“提不出問題”的課也不能算好課。學生的“問”是他們學習思考過程中用心的體現(xiàn)。學生保持沉默,一臉茫然,恰恰說明了他們沒有進入課堂的思考狀態(tài)。因而,我們要鼓勵學生每一個提問,并從提問中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中有價值的東西。
當然,“教師可以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師按照教學規(guī)律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精講、精教的引導過程。因而在打造高效趣味課堂時,教師要讓學生活躍起來,以杜絕“滿堂灌”的現(xiàn)象。語文教師應把重點難點、容易混淆的內容講清楚。學生已經(jīng)會的不講,在學生思考時不打斷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探討思考過程中不要隨意插話。
一句話,學生自己才是課堂的主體,對未知問題的探求才是學習的最大原動力。(作者單位:江西省瑞金市九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