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希特勒上臺執(zhí)政后,信奉所謂的“雅利安種族優(yōu)越論”,在德國掀起反猶浪潮, 對猶太人實施財產(chǎn)掠奪和種族滅絕政策。1938 年 3 月,德國吞并了奧地利。奧當時是歐洲第三大猶太人聚居地,約有 19萬猶太人。納粹欲將這里的猶太人趕盡殺絕。于是,在奧的猶太人想方設法要離開奧地利。
要離開奧地利,需要有目的地國家的簽證。但不少國家懾于納粹德國的武力,都強調(diào)“自身困難”,對猶太人簽證亮起了紅燈。求生的渴望使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國領事館之間,但大都沒有結果。當時的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不忍看著猶太人在維也納等死,于是冒著生命危險,決然地向猶太人發(fā)放簽證,許多求助無門的猶太人在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簽證”,從而逃離歐洲去了中國,或轉(zhuǎn)道上海去了美國、巴勒斯坦、澳大利亞等地。
當時的蔣介石政權一度與德國交好,蔣介石不僅聘請德國軍事顧問訓練軍隊,還從德國大批購買軍火,裝備自己的嫡系部隊(即有名的“德械師”),甚至將次子蔣緯國送到德國軍校學習軍事,以應對日益迫近的日本侵華戰(zhàn)爭。何鳳山大量地給猶太人發(fā)放簽證,引起了納粹當局的不滿。迫于外交壓力,何鳳山于 1940 年 5 月被調(diào)離維也納。何鳳山到底向多少猶太人發(fā)放了簽證,至今尚無準確統(tǒng)計,但最少有數(shù)千份。到 1939 年 9 月, 在奧地利的猶太人大部分已經(jīng)逃離,我國上海接納的猶太人近2萬人。此外還有約 4000名維也納猶太人拿著到上海的簽證逃到了巴勒斯坦等地。
當時的上海設有租界,猶太人來到上海之后,聚居到一塊兒,后來形成了專門的猶太社區(qū),也被稱為“猶太難民營”,難民營里設有猶太學校、猶太商鋪,甚至還有猶太俱樂部,由猶太資本家掌控。
“二戰(zhàn)”勝利后,一部分猶太人選擇留在中國,一部分猶太人則選擇回歸故土。1997 年 9 月 28 日, 96 歲高齡的何鳳山在美國舊金山去世。部分猶太幸存者及其后裔,紛紛自發(fā)悼念何鳳山先生。何鳳山以及當時的中國,為刀俎下的猶太人提供了一條“生命之舟”,為他們的生存提供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