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連日來游覽過鷹嘴巖、水簾洞、一線天和虎嘯巖等地,然而景色最佳之處,卻是在九曲溪中心地段的云窩與天游峰。那天我們經(jīng)過青茶飄香的御茶園,跨過碧水潺潺的九曲溪,走上修竹搖翠的隱屏峰,來到四面是懸崖峭壁的茶洞。舉頭四望,皆是赤色或紫色的百丈巖壁,如刀削斧劈。峰崖有的獨立,有的斜靠,有的高仰,翠蘿綠染,奇形異勢,在斜陽輝照下頗為壯觀。山頂上有一飛瀑懸垂,水花飛雪噴霧似地直瀉谷底。
沿著曬布巖南壁巖脊上窄窄的蹬道,向上攀登八百多級石階,到達天游峰頂?shù)挠^覽臺。佇立山巔放眼四眺,武夷山水之精華盡收眼底。只見峰巒層疊峽谷深幽,丹峰擁翠氣象萬千,山腳下的九曲溪綠水如帶,在群山密林中彎彎曲曲地向東奔流,好一幅“曲曲山回轉(zhuǎn),峰峰水抱流”的壯美畫卷。九曲溪全長約六十公里,從星村至武夷宮這段約十公里長的河流兩岸佳景連連。泛筏于九曲溪上,令人渾生神交古遠(yuǎn)、忘憂如仙之感。
武夷山的秀麗風(fēng)光只是它的外在美,蘊涵厚重的人文氣息,才是令它名揚中外的實質(zhì)內(nèi)涵。在五曲隱屏峰下的綠樹婆娑中,有一座古樸典雅的院落,這就是宋代著名的理學(xué)家朱熹的武夷精舍,又名紫陽書院或朱文公祠,素磚素瓦,一樓二進,十分清雅。
入內(nèi)可見懸掛的“朱子四大家訓(xùn)”、“慎終追遠(yuǎn)”等匾額,及“正氣”、“四季讀書詩”等真跡拓片,都是朱熹當(dāng)年手書留傳下來的。舍內(nèi)還有一幅朱熹畫像,是朱熹晚年對著鏡子的自畫像。對后人影響最為深遠(yuǎn)的是正廳墻壁上懸掛著的四幅條屏,上寫著朱子四大家訓(xùn):“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循禮保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蔽湟木崴闹芄艠鋮⑻欤拗癍h(huán)繞,屋前有荷塘一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相傳朱熹這首著名的《觀書有感》七絕詩,就是在這池邊讀書時信手寫就的。
朱熹重要的著作《四書集注》,更是在這武夷精舍里完稿。然而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精舍已非原跡,它在歷史上曾經(jīng)歷多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在1998年。按朱熹的《武夷精舍雜詠詩》的描述,原來布局大致是這樣的:在隱屏峰下,兩麓相抱之中,有三間房屋,名為仁智堂。堂的左右,有兩間臥室,左邊隱求室自己居住,右邊止宿寮接待朋友。左麓之外,有一處幽深的山塢,塢口累石為門,稱石門塢。塢內(nèi)別有一排房屋,作為學(xué)者的群居之所,名為觀善齋。石門西邊,又有一間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為寒棲館。觀善齋前,還有晚對亭和鐵笛亭。
朱熹14歲初來武夷山,直到70歲。在朱熹的影響下,僅宋元期間在武夷山創(chuàng)立書院授徒的著名學(xué)者就有43位。就是這種深厚的人文氣息,把偌大的一座武夷山,熏陶成為一座理學(xué)名山。然而朱熹的行為也并非毫無缺陷,當(dāng)年他為了打擊政治和學(xué)術(shù)對手唐仲友,對風(fēng)塵歌妓嚴(yán)蕊酷刑逼供長達兩個月,這種作法實非君子所為,因此一直為后人所詬病。
由此看來,世間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長短并存的。山水如是,人也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