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雙城魏奇志熊貝達
歐美學生不怕開家長會
在中國,不少孩子害怕開家長會,擔心老師“告狀”,父母生氣。實際上,許多家長也怕開家長會,擔心孩子成績不好被老師點名。那么在歐美國家,家長會到底是怎么開的呢?是否也讓家長和學生談及色變呢?
英國通常只有小學階段才有家長會,中學階段往往都是個別家長就孩子的具體問題同校方溝通。但即便在小學召開的家長會,也絕不是“優(yōu)秀家長表彰會”或“差生家長批斗會”,大家討論的主要是“全班孩子目前碰到的問題”和“我們如何才能幫到他們”。
我曾陪同倫敦當地朋友“列席”了一次小學家長會。朋友的孩子不到9歲,全班不到20個孩子,但每位家長都一身正裝到場,以示對會議的重視。本以為英國家長會也會從剛剛結束的學期成績談起,沒想到班主任和年級課務總監(jiān)在前10分鐘的開場白里說的都是“題外話”,比如最近有些孩子向老師抱怨,課程內容有些無聊,沒有自己在互聯網上或是電視上看到的有意思。
在家長會上,教授英文課程的年輕教師略帶羞澀地向學生家長請求,是否可以減少孩子在家觀看一部名為《神秘博士》的科幻片的時間,因為自己準備講授一些關于維多利亞女王的歷史,不希望電視臺播放的科幻情節(jié)擾亂了孩子們對英國真正歷史的了解。教師的建議幾乎得到了全體家長的贊同。
有的家長表示,每天早上開車送孩子,總會在校門口不遠處遭遇堵車,因此建議大家能否按照住處的位置,自發(fā)成立小規(guī)模的“學生專車”,由家長輪流接送住處附近的幾戶孩子,既省時間又環(huán)保。
一個半小時的英式家長會,在座父母一個個踴躍發(fā)言,從頭到尾不知道誰是“差生家長”。
這樣的家長會幾乎是歐美國家的“慣例”。在美國,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是基本教育理念,學生的成績作為個人隱私信息不能對外公開,也不允許按成績排名。所以,美國的家長會往往是教師與家長一對一談話。
紀雙城魏奇志熊貝達
由于家長會都是“量身定做”的,所以每次談話只有15分鐘。教師會給家長看孩子的學期報告,成績單都是ABCD制,基本是和孩子過去的成績進行比較。只要沒有特別問題,教師往往只建議家長檢查孩子的作業(yè)完成情況,或者督促孩子多讀書、多提問。教師會建議家長停止給孩子上課外補習班或增強班,因為孩子如果在課外學會了學校的知識,上學時就容易失去興趣,覺得無聊。那么美國孩子課外都干什么呢?練武術、打棒球、攀巖、游泳,反正都是玩的項目。
美國的教育大多以正面鼓勵為主,所以,教師在家長會上基本不會告狀,就算是最調皮的孩子所得到的最差評語也不過是“有時不聽老師勸說,娛樂全班”??梢韵胂螅皧蕵啡唷币膊皇鞘裁创蟛涣说娜秉c,甚至還是個幽默可愛的優(yōu)點。不過教師也會對這樣的學生采取一點特殊安排,比如讓兩個這樣的學生分坐在班級的對角線位置,因為最能“娛樂全班”的孩子只要不湊在一起,教師都可以應付自如。
對歐美家長來說,家長會不是一個討論孩子成績的場合,而更像是一個與老師“商量事情”的機會。在加拿大,由于12歲以下的學生都要有成人監(jiān)護,因此基本上每天上學、放學,大部分家長都會到校,召集家長會是很方便的。有時為了抓緊時間,甚至大家就站著開會。中國的家長會通常主要談兩個內容:一是學生的成績,二是學生的在校表現。而加拿大的家長會,內容涉及面要廣泛得多:開學初談新學期安排以及家長需要為學生準備的各種用品;學期中主要和家長討論一些財務方面的問題,包括活動安排、選修課設置、要額外購買的書籍用品等。
之所以說是“有關財務方面的問題”,是因為加拿大雖實行中小學義務教育,公立學校的學費、書本費全免,但超越基本范圍以外的東西就要收費。比如義務教育范疇的音樂課只有最簡單的唱歌,如果要碰樂器,哪怕是一只鈴鼓,也要額外加錢。再比如體育課,義務教育范疇只有跑步、做操之類,球類、器械類的一律算選修課,也要另外加錢。
(摘編自豆丁網)
編輯/王一鳴E-mail:512131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