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環(huán)
編者按: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fā)展的突出優(yōu)勢,對延續(xù)和發(fā)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本刊特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就“文化自信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一主題進行筆談,本期推出上海師范大學四位學者的見解,以饗讀者。
中華文化作為全球歷史中唯一自成體系、未曾中斷的文化,得到了世界上各界有識之士的由衷贊賞。例如,20世紀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以“文明”作為歷史研究的基本單位,認為“文化”(宗教)是區(qū)分或辨識不同文明的基本標記,并據此不僅把中華文明列為五種“不從屬于其他文明的文明”之一,另四種為:蘇美爾—阿卡德文明、埃及文明、愛琴文明和印度河文明,而且是一種“典型”的文明。關于走向一個世界,關于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湯因比于1974年指出:“像今天高度評價中國的重要性,與其說是由于中國在現代史上比較短時期中所取得的成就,毋寧說是由于認識到在這以前兩千年期間所建立的功績和中華民族一直保持下來的美德的緣故?!椭袊藖碚f,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tǒng)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tǒng)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雹龠@里,湯因比從其宏闊的理論視野出發(fā),高度評價了中華文明的政治、文化和道德在世界歷史中的獨特和崇高地位。與當時正處于“文革”浩劫之中的中國現實相對此,湯因比的上述看法無疑具有深刻的歷史穿透力。
此外,20世紀西方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阿爾貝特·施韋澤同樣高度評價了中國的文化和道德:“中國倫理是人類思想的一大重要功績。較之其他任何一種思想,中國思想都走在了前面,它第一個將倫理視為一種以絕對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精神本質中的東西,它也是第一個從其基本原則中發(fā)展倫理思想,并且第一個提出了人道理想、倫理文化國家理想——并且以一種適應任何時代的方式。作為一種高度發(fā)達的倫理思想,中國倫理對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賦予了愛還要涉及生靈及萬物的內涵。這種先進性和巨大的成果還來源于中國倫理采取的正確的對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觀,它以自然而細致的方式去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雹诋斎唬瑴虮群褪╉f澤表達的只是一部分西方思想家的看法。實際上,自歐洲啟蒙運動之后,隨著西方現代性社會的發(fā)展,更多的西方思想家對中國文化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態(tài)度。這種批判和否定顯然也是有道理的,并非完全出于偏見和獨斷,或者只是為了“傳教”云云。但是,如果我們像季羨林先生所倡導的那樣,以“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里”的目光和胸襟討論中國文化;那么現在看起來,還是湯因比和施韋澤的論斷更合理些。
在引證了湯因比和施韋澤的中華文化觀之后,我們就可以更清晰地探討“民族命運與文化的獨立性”之關系問題了。毋庸諱言的是,近代中國的歷史是曲折的,其命運是慘烈的。就文化而言,與這兩位西方著名思想家的高度評價不同,20世紀的中國曾經出現過一個中華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主體性失落”的過程。面對西方現代性思想文化的挑戰(zhàn)和沖擊,19與20世紀之交以來,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雖然開始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進程,雖然有以“新儒家”為代表的文化守成主義對民族文化的捍衛(wèi)和轉化,但全盤西化的思潮持續(xù)存在、始終沒有退出歷史舞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獨立性遲遲未能充分確立起來。遠的不說,我們這一代人就經歷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慘遭浩劫的“文革”時代和改革開放初期全盤西化思潮的廣泛流行。直到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自進入21世紀以來,舉國上下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意識不斷覺醒,這種狀況才開始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那么,在當下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如何吸取這一“文化主體性失落”的教訓,和民族的總體命運相呼應,盡可能快和好地確立起新時代中華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獨立性呢?
對此,筆者認為,作為觀念上的一個基本條件,我們要對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命運,特別是中華文化的命運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理解。一般說來,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的國門洞開,面對東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工業(yè)文明的挑戰(zhàn),清皇朝統(tǒng)治者腐敗無能、應對失當,中國日益陷入了被瓜分的悲慘境地。但是,中華民族畢竟有著“自強不息”的深厚文化根基,除了廣大民眾的反抗之外,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進程,最初有學習西方“器物文明”的洋務運動,接著有借鑒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但是,中華民國雖然成立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卻仍在沉淪。于是就有了發(fā)軔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認為只有在徹底改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后,中國人才可能進行徹底的制度改革和建設現代物質文明。新文化運動以“專打孔家店”為標志性口號,引進了西方的“科學”和“民主”,特別是引進和傳播了馬克思主義,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但由于其一些健將徹底否定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的片面性和極端性,也導致了“全盤西化”思潮的形成,對后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消極影響。
令人欣慰的是,除了各界仁人志士的努力之外,“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中華民族永遠擺脫了東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隨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雖然幾經曲折,但中國畢竟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奠定了工業(yè)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在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革”極左路線進行了撥亂反正之后,在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指引下,中國終于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闊和正確道路,短短不到40年的時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就已經穩(wěn)居世界第二,并日益接近美國這個位居世界第一的最大發(fā)達國家?,F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國比近代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趨近世界舞臺的中心;而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是新的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建,不僅是物質文明的現代化和躍居世界前列,而且更離不開中華“精神”文化的復興。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這樣把握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歷史命運,那么我們就能夠比較自覺地認識到確立新時代中華民族和國家之文化獨立性的重要性。
進一步說,如果參照馮天瑜教授的觀點,把廣義的文化結構區(qū)分為四個層次:由人類加工自然創(chuàng)制各種器物構成的物態(tài)文化,由人類組建各種社會規(guī)范構成的制度文化,由人類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構成的行為文化,“由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纟因缊化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的心態(tài)文化層,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意蘊又體現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之中”③;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就我國當代的廣義文化建設而言,在作為外圍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比較確定和明顯之后,我們就更應關注作為外圍向核心過渡的行為文化,特別是作為廣義文化之核心本身的“心態(tài)文化”,也就是日常用語中的狹義文化暨 “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至于從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的發(fā)展來看,這種建設也不同于先發(fā)內生型現代化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先后現代化的一般進程,而是顯示出一種后發(fā)外生型現代化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先后現代化的特殊進程。這就是說,就中國及其文化從近代的衰落走向當代復興的命運而言,現在我們不僅更應該,而且也有條件把確立中華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獨立性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了。
關于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我們還可以從各派文化思想家的論述中獲得啟示。例如,國學大師錢穆認為,就中國的政治制度、社會形態(tài)和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而言,雖然一方面必須由政治來領導和指導社會,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政治建基在社會上,社會建基在文化上?!袊鐣拼詠怼牟⊥丛谄戒伾⒙?,無組織,無力量。而所由得以維系不輟團結不散者,則只賴它自有的那一套獨特而長久的文化傳統(tǒng),與由此所形成的強固民族意識?!虼艘\中國社會之起死回生,只有先著眼在它所僅有的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意識上”。④此外,美國當代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其《文明的沖突》《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等論著中,也反復強調了“人類的歷史是文明的歷史。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思路來思考人類的發(fā)展?!谡麄€歷史上,文明為人們提供了最廣泛的認同?!拿骱臀幕忌婕耙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觀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類群體之間的關鍵差別是他們的價值觀、信仰、體制和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是文明表面轉瞬即逝的權宜手段”。⑤
以上引證的錢穆“政治建基在社會上,社會建基在文化上”的觀點,是其基于對中國歷史經驗總結的闡發(fā),針對當時中國流行的全盤西化思潮,強調為實現民族復興,必須對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獨立性保持溫情和敬意。至于亨廷頓關于“文明認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的觀點,則表明了一位當代美國戰(zhàn)略思想家對美國自身文化發(fā)展前景的憂慮,以及對各大文明暨文化之間關系的一種獨斷性思維。但是,就單純的文化觀而言,雖然錢穆和亨廷頓的論述和通常的文化觀有所不同,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還是可以從中吸取有益因素,提高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過程中,確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獨立性的自覺。關于這一點,如果重溫一下張岱年先生的觀點,那么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充分的支持:“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文化,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的指導之下,在吸取西方文化的先進成就的同時,努力弘揚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⑥ “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基礎,是民族自尊心的依據,也是中國文化自我更新向前發(fā)展的內在契機?!雹唢@然,在吸取各派思想家的文化哲學智慧,為確立中華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獨立性而努力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最尊重張岱年先生的意見。
基于上述的文化觀,也就是拓展和深化了原先重點強調生產力水平和時代性特征之文化觀的內涵和視角,我們就能夠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有比較深入的理解:“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雹嗑推鋵嵸|而言,這就是相應于中華民族近200年來從衰落到復興的命運,作為民族復興最后與最核心的一環(huán),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根基性,在現代性的條件下重建中華文化的獨立性。相反,如果只固執(zhí)于某種特定的文化觀,我們就無法闡發(fā)上述論斷的深義所在。進一步說,只有這樣把握《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的實質,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講話精神:“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qū)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雹?/p>
【 注 釋 】
①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國際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第287和294頁。
②史懷哲(施韋澤):《中國思想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頁。(譯文有改動)
③馮天瑜:《中國文化生成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8頁。
④錢穆等:《中國高層講座(第一輯文化的坐標)》,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6頁。
⑤亨廷頓:《文明的沖突》,新華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2頁。
⑥⑦張岱年:《當代名家線裝自選集·張岱年集》,線裝書局2003年版,第15、24頁。
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人民日報》,2017-1-26(06)。
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