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云+朱詩慧
“汝水自東來匯津江達義井世代淵源可溯;朱門當北立跨錦石躍金魚瓜瓞德澤延綿”。這是掛在筆者家鄉(xiāng)湖南郴州汝城縣津江村朱氏祠堂大門的一副楹聯(lián),祠堂前方有一口水井,清澈見底,終年不枯,井底有塊巨石似魚,故名金魚井,楹聯(lián)里的“金魚”指的就是這口金魚井。
清朝康熙年間,津江村拔貢朱轂題《金魚錦石》詩曰:“造物錦英水一渠,天然有物耀吾閭。移來織女機中石,繪出郎官腰下魚。身隱泥沙還露甲,胸繞錦繡似緘書;若教霹靂為燒尾,轉(zhuǎn)瞬層屑萬里余?!边@是一首專寫金魚井的詩。明朝太子太保、汝城籍進士朱英也有《津江奇石》詩曰:“津江江上碧流長,異石低昂影半藏。龜鶴溪邊宜壽考,金牛潭底兆豐穰。春光到戶眠應起,月色澄波曳欲翔。尋勝幾回沿兩岸,亭亭喬木柱巖廊。”奇石即金魚井中的金魚石。
后因朱德到過津江村,金魚井這口古井又衍生了新的現(xiàn)代故事。南昌起義后的1927年11月,朱德、陳毅等率領部隊輾轉(zhuǎn)到了江西,得知國民革命軍第16軍軍長范石生部駐扎在汝城縣城,便率部到汝城與范石生談判合作,朱德、陳毅曾在津江村古祠堂右?guī)烤幼×?9天,喝的用的都是金魚井里的水。當時村里人為保護朱德等人的安全,派人晝夜與部隊一起輪流守護金魚井,其間朱德在村里宣講革命道理,深受村民的愛戴與擁護,年輕人紛紛要求參軍,當時不到2000人口的津江村,就有朱錦行等200余名年輕男子報名參軍,跟隨朱德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
一方山水養(yǎng)育一方人,金魚井給津江村帶來了富庶昌盛,津江人文底蘊更令人刮目,宋代有朱輅、朱枚叔侄進士,明代有朱海、朱守恕父子進士、兩代繡衣,清代有著名詩人朱轂、有與左宗棠相交甚厚的征戰(zhàn)太平軍及抗法名將朱明亮,近代有湘雅醫(yī)院創(chuàng)辦人之一、研制戒鴉片煙藥丸的朱廷利,國際和平詩人朱子奇,首位建議毛澤東上井岡山的教育家朱舜華 (張瓊),國畫家朱志元等歷史文化名人。金魚井這口有“金魚”的古井,還在繼續(xù)哺育著津江村人,續(xù)寫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