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波
摘 要:馬鈴薯是1種傳統(tǒng)農作物,它是人們主要食用的糧食之一,其他3種分別是水稻、小麥、玉m,這3種農作物有自己特有的生長環(huán)境,要求特定的氣候,但馬鈴薯可以在任何環(huán)境中生長,有很強的適應性,便于種植人員管理,1次可以大量出產。隨著農業(yè)技術的研發(fā)以及機械設備的使用,種植人員研發(fā)出了實現(xiàn)其高產的技術,并投入使用。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13
1 種植土壤的選擇
馬鈴薯雖然有較強的適應性,但也對種植的土壤提出了要求,即種植人員要選擇地勢偏高的位置,通風不易被陽光照射,土壤有良好的蓄水能力,要注意不能選擇3a內種植過茄科的農作物的地點。土壤要較為松軟,有較粗的顆粒。種植人員在土壤中放入種子前,要對土地進行深耕,調整地表土與地下土的位置,然后平整土壤,深耕的距離最淺為30cm,最深要40cm,把聚在一起的土塊打散,根據(jù)種植的密度,每個排水溝之間的距離最好在1.5~2m,深度20cm,形狀高攏。
2 種苗的選擇
種植人員要選擇可以有效抵御病蟲害,可以實現(xiàn)高產的種薯,要讓每個種薯的大小相等,表層沒有傷痕,有良好的色澤。種薯只有在特定的溫度下才可以保存,最低不低于5℃,最高不超過10℃,在這種儲存環(huán)境中,不會發(fā)芽,到了準備播種的前15~20d,把種薯放到陽光下照射,發(fā)出新芽,隨后把發(fā)芽的種薯切成重量基本相同的小塊種植。但種植人員切塊的刀具必須嚴格消毒,防止細菌留在種薯上。
3 播種
種植人員要選在恰當?shù)臅r間播種,保證成活率。在合適的溫度下,可以提高馬鈴薯的發(fā)芽率,快速生出幼苗。種植人員通常會在10cm深土壤溫度達到10℃時,放入種薯。但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會提前7~15d給土壤施肥,讓馬鈴薯生長出來的根莖快速吸收營養(yǎng),有足夠的微量元素。土壤的肥力是馬鈴薯正常生長的基礎。種植人員要根據(jù)種植的面積和數(shù)量,調整種植的密度,讓每個馬鈴薯都有足夠的生長空間,不會過于擁擠,得到充足的養(yǎng)分。
4 田間管理
馬鈴薯和其他農作物相比,生長時間較短,需要種植人員增加田間管理的頻率,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可以及早追肥,讓馬鈴薯的塊莖正常發(fā)育,防止出現(xiàn)莖葉、莖塊沒有一同生長的情況;把感染病蟲害或無法正常生長的種薯挖出,補種新的種薯;定期翻土,讓種薯根部周圍的土壤保持松弛,使根部充分與空氣接觸,并根據(jù)生長情況合理追肥。
5 預防病蟲害
馬鈴薯容易感染晚疫病和青枯病,晚疫病的出現(xiàn)會對馬鈴薯的生長造成很大的危害,這一病癥主要出現(xiàn)在雨期或是馬鈴薯開花的階段,會導致馬鈴薯大量腐爛。對于晚疫病的防治,其可以把25%的多菌靈粉末,按照250g/hm2的劑量,加入水后融入70%的甲基托布津,以600g/hm2為單位噴灑。當馬鈴薯生長到揚花期時,可以把72%的杜邦克魯發(fā)粉末加水稀釋,以1500g/hm2為單位噴灑,在這個階段,如果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需要拔出燒毀,防止病情蔓延。
6 灌溉
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要及時灌溉,尤其是植株出現(xiàn)花蕾后,表示地下開始結出果實,這時就需澆水,即便是在雨季灌溉水源充足的情況,也要以人工灌溉輔助,增加塊莖的體積。但如果降雨量較多,就需要開渠引水,排除田中多余的水分,尤其是在夏季,降水量較多很容易滋生病蟲害,影響馬鈴薯的生長。如果種植人員有良好的經(jīng)濟條件,可以使用管道灌溉的方式,直接把管道對準馬鈴薯的根部,從根部給水,加快馬鈴薯的生長。并且,種植人員還要隨時觀察馬鈴薯的生長環(huán)境,調整灌溉的頻率,增減水量。
種植人員根據(jù)馬鈴薯的生長情況,要與農業(yè)科研人員及時交流,摸索出馬鈴薯在不同條件下的生長規(guī)律,從而找到實現(xiàn)高產的方法,用新的種植技術解決種植中存在的問題,實現(xiàn)高產。有的種植人員會采用輪種套種方式,即以兩年為1個間隔,在種植馬鈴薯的土壤中種植其他農作物,增加土壤的肥力;或是如果找不到背陰地方,種植人員可以在兩攏作物之間種植一些較高的植物,吸收陽光,讓馬鈴薯在背陰的地方生長,符合其喜陰喜涼的生長習慣。如果土壤過于潮濕,要在種植前把種薯浸泡在殺蟲劑中,放入土壤后,保證其不會受到土壤中蟲害的侵襲。如果是在高寒地區(qū)種植,要做保溫處理,用稻草或地膜覆蓋,提高土壤地表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