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 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唬俊贝鹪唬骸按貌恢?,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賞析】
《期行》一文為我們刻畫了一個機智聰明、能言善辯、率真任性的兒童形象——陳元方。文末三句乃文中的點睛之筆。面對友人的暴躁無禮,七歲的陳元方沉著反駁,言之成理,直中要害,一針見血。一是嚴正指明是來客不信守約定時間,不守信用,二是指責“友人”作為一個長輩,竟強詞奪理,“對子罵父”,著實蠻橫無理,粗野淺薄,還算什么君子?陳元方之話語有煉句之妙,以一當十,邏輯性強,很有殺傷力。也難怪使得“友人慚,下車引之”?!霸饺腴T不顧”一語則惟妙惟肖,活脫脫將一個兒童的稚氣盎然、頑性十足、童真無忌,以及怒氣凌人、不屑一顧、揚眉吐氣、挺胸而去的神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乘 船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即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賞析】
乍讀《乘船》一文,頓生疑惑:誰是文中主角?作者到底褒揚的是誰,貶損的又是誰?似是霧里看花,誘人玩味。這緣于作者高超的表達技巧:欲揚先抑,巧用曲折,妙于對比。一開始,面對請求搭船的避難者,華歆“輒難之”,找理由一口回絕,似乎太自私。而王朗則不然,爽快應允:“慶幸的是船內(nèi)還寬敞有余,搭一搭船有什么不行的呢?”可謂仁義君子,正直善良??呻S著事態(tài)發(fā)展,華歆和王朗的言行卻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轉(zhuǎn)變??芍^陡然轉(zhuǎn)折,別有洞天。面對搭船人所帶來的危險,王朗怕惹火燒身,竟迅速下了逐客令,“熱心人”頓成“無情人”。出人意料的是,“冷面人”華歆卻陰云轉(zhuǎn)晴,委婉反駁了王朗的輕諾寡信,“本所以疑,正為此耳”,道出了華歆一開始拒絕搭船人的原因:他逢事善于觀察,深謀遠慮,在不明確要求搭船的人之來歷的情況下,他不想讓此人無緣無故地連累自己和大家。一開始斷然拒絕也罷,可既然已承諾幫助人家,那就應幫到底,豈能半途而廢,不講信義,不負責任?至此,人物的是非優(yōu)劣,如撥云見日,方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