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
在7天期shibor大漲40個基點,而1年期shibor更是大漲100多個基點、交易所國債回購隔夜利率更是三天翻三番、高達25%的情況下,我們還能認為當下的貨幣政策是“穩(wěn)健中性”嗎?
對中國而言,什么才是“穩(wěn)健中性”?李克強總理在大連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有一個經典的論述:即使貨幣市場出現短期波動,我們也沉著應對,不畏艱險,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重點是通過盤活存量、用好增量來支持實體經濟發(fā)展和結構調整。
“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這就像開車行駛,不踩剎車,而油門給到保持車輛勻速前進的狀態(tài)。但是目前的貨幣政策似乎在收緊——貨幣市場利率長時間不斷上漲實際就是證據。
這里不僅有貨幣主動收緊的過程,同時還有更加從嚴的銀行業(yè)考核標準MPA開始實施。“雙管齊下”的事態(tài)很像2010年之后的一段時間,那時央行在穩(wěn)健名義之下執(zhí)行極度的緊縮貨幣——不斷上調“存準率”,不斷加息;而銀監(jiān)會大幅提高銀行業(yè)監(jiān)管標準,奔向“巴塞爾協(xié)議Ⅲ”。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巨大,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
如果現在這種情況繼續(xù)下去,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危險,因為我們的經濟肌體已經經不起第二次“貧血”。2010年,畢竟還有2008年之后財政強刺激的“老本”,現在沒有那個本錢了。在我看來,目前經濟的狀況不只是產能、房地產等許多根本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造成的,更重要的是,損害中國經濟的金融機制沒有得到有效糾正。
有人會說,中國155萬億元的M2,難道不是“血流過旺而是貧血”?的確是“貧血”。所謂流動性過剩僅僅是金融領域流動性過剩,而實體經濟“貧血”,資本市場“貧血”,金融嚴重“脫實向虛”,這是社會公認的事實。我們不能總是把責任推給金融機構,而不從金融機制上檢討問題,還要按照“老辦法”——拉高利率、制造緊縮的辦法去糾偏。
現在,貨幣市場基金規(guī)模越來越大,要是可以從銀行間市場套出資金拆解到資本市場,那這個無風險套利空間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嚴重嗎?這不只是要了資本市場的命,更是要了中國實體經濟的命。我一再呼吁,要重視實體經濟才能考慮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問題,不能把目光只集中在金融身上,要重視中國金融出現的嚴重偏差,考慮實體經濟的承受能力。
在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jié)的基本原則面前,我們不能指望貨幣政策變成“萬金油”,但期待一個更精確的貨幣政策。
(作者系CCTV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