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二代流動人口

      2017-04-24 17:39段成榮靳永愛??
      人口與經(jīng)濟 2017年2期
      關鍵詞:新生代

      段成榮+靳永愛??

      摘要:“新生代流動人口”或“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提法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不符合現(xiàn)實情況的需要,本文在全面梳理國外二代移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二代流動人口”的概念和劃分方式,通過與現(xiàn)有的“新生代流動人口”從理論上進行對比論證了“二代流動人口”群體在未來流動人口研究中的重要意義,最后為人口普查和各項有關流動人口的專項調查提供了數(shù)據(jù)采集方法上的建議,并提出了未來一些相關的研究議題。

      關鍵詞:新生代;二代流動人口;融合理論

      中圖分類號:C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7)02-0042-13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702005

      收稿日期:2016-05-05; 修訂日期:2016-12-28

      基金項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第二代移民研究”(11JJD840002)。

      作者簡介:段成榮,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靳永愛,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講師。靳永愛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一、問題的提出

      流動人口規(guī)模急劇增長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jīng)歷的一個重要社會變遷現(xiàn)象。20世紀80年代初期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國流動人口規(guī)模僅為657萬[1],而到2015年已經(jīng)增長到247億[2],增加了約37倍。伴隨著規(guī)模的增長,流動人口內部也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變化,新的群體逐漸進入人們關注的視野,比如流動兒童、流動女性、流動人口配偶等。在針對流動人口各個子群體的研究中,新生代農(nóng)民工是近年來學術界及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在中國知網(wǎng)上以“新生代農(nóng)民工”為關鍵詞進行查詢,研究文獻達6400余條,2016年截至投稿為止文獻已經(jīng)超過了300篇。而2010年在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發(fā)展基礎的若干意見》里面特別提到“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nóng)民工問題”。可見,社會各界都高度關注新生代農(nóng)民工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新生代流動人口/農(nóng)民工兩個概念在目前文獻中都混合使用,本文不做特別區(qū)分,遵照文獻原文表述,有的地方使用“流動人口”,有的地方使用“農(nóng)民工”,本文作者傾向于表述為“流動人口”。。

      那么,新生代農(nóng)民工是指哪一個群體?有什么特征讓它從流動人口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問題?為什么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必須清楚界定這一群體。王春光提出農(nóng)村流動人口已出現(xiàn)代際變化,與20世紀80年代的流動人口相比,90年代的流動人口在流動動機和其他許多社會特征上呈現(xiàn)很大的不同,他從社會認同的角度,提出新生代農(nóng)村流動人口概念[3]。這個群體最大的特征就是既無法認同城市社會,又減弱了對農(nóng)村社會的認同。所以,按照王春光的研究,新生代流動人口是“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和受教育于80年代,基本上于90年代外出務工經(jīng)商”的一個年輕群體,他們的年齡普遍較小[3]。羅霞、王春光在研究新生代農(nóng)村流動人口的外出動機及行動選擇時,將這一群體界定為“20世紀90年代從農(nóng)村外出務工經(jīng)商,年齡在25歲以下的流動人口”[4]。劉傳江進一步界定“1980 年以后出生、20 世紀90 年代后期開始進入城市打工的農(nóng)民工”為第二代農(nóng)民工。全國總工會在《關于新生代農(nóng)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中將新生代農(nóng)民工界定為“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nóng)就業(yè)為主的農(nóng)業(yè)戶籍人口”[5-6]。由于數(shù)據(jù)操作上的方便性,“1980年出生”成為普遍使用的界定方法,多數(shù)研究都以此為標準分析新生代農(nóng)民工。因為涉及就業(yè)研究,年齡下限一般設定在16歲。2011年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開展的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專門調查了新生代農(nóng)民工,調查對象是“在本地居住一個月及以上,非本區(qū)(縣、市)戶口,16—31周歲流動人口”。

      對新生代流動人口的界定已經(jīng)基本定型,界定標準考慮了以下幾個因素:年齡——較年輕;流動時間——20世紀90年代以后;社會認同——對城市和農(nóng)村的認同感都不高。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以出生年份和年齡界定的方式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首先,以出生年份界定會導致時間越長所納入的人越多。2010年新生代農(nóng)民工為16—30歲人口,那么2015年則是16—35歲人口,2020年將是16—40歲人口。隨著年份的推移,最后所有流動人口都會被包含進來。這顯然不符合提出“新生代”概念的初衷。之所以關注新生代,是因為這一批流動人口與老一代相比,因為年齡較年輕以及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他們有著單獨的特點,存在特殊的問題。

      其次,考慮到新生代群體年齡上應該是年輕的群體,如果以年齡來界定,如將16—30歲年齡段的流動人口界定為新生代流動人口,也存在問題:一是年齡界限上幾個相鄰的年齡很難說他們的特征有很大差異,比如30歲與31歲;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目前的新生代完全替代老一代成為流動人口主體后,以后的“新生代”將與現(xiàn)在的新生代有很多共同特點;三是在不同的年份新生代群體不同,同一個人在今年是新生代研究對象到明年就被排除在外了,這也是很不合理的。

      再次,目前在對新生代流動人口特征研究方面,主要通過與老一代對比說明,比如在工作、收入、社會認同等方面的差異。但是,完全將這種差異歸因于“新生代”的身份是不太合理的,這種歸因忽略了年齡和流動時間的影響,即在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會存在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在流入地時間的增長,他們的狀況可能會有所改觀。過分強調這一群體可能導致忽視整個流動人口的問題,因為已有研究提到的大多數(shù)問題實際上可能是我國整個流動人口群體所面臨的問題。

      有學者已經(jīng)意識到新生代農(nóng)民工劃分存在的問題,在研究中提出了新的劃分方式。比如,段成榮、馬學陽以出生年代將農(nóng)民工分為新生代、中生代和老一代,提出劃分代際的“出生年代”標準是動態(tài)的,在不同年份需要重新界定“出生年份”,但不同代際年齡段可以保持不變[7]。梁宏根據(jù)父母的流動經(jīng)歷將新生代劃分為第二代農(nóng)民工(父母有流動經(jīng)歷)和非第二代農(nóng)民工,同時還根據(jù)少年時期的流動經(jīng)歷進一步將第二代農(nóng)民工劃分為流動一代和留守一代[8]。王春光在分析新生代農(nóng)民工面臨的困難與挑戰(zhàn)的時候也提到了“第二代農(nóng)民工”[9]。張慶武等從新生代群體中分離出16歲以前就來到北京并在北京居住5年以上的流動人口,分析了流動人口二代務工人員的群體特征[10]。這幾個研究是對已有新生代農(nóng)民工研究的補充,是意識到簡單劃分存在問題后進行的改進。不管劃分方式如何,歸根結蒂歸納的

      是流動人口中特征最明顯和問題最多的群體。

      然而,無論是目前關于新生代流動人口的界定還是一些學者的改進,從本質上講,主要是從年齡大小角度對流動人口進行劃分。這里忽略了一個流動人口分層的根本問題,就是城鄉(xiāng)生活經(jīng)歷在分層中的作用。換句話說,流動人口中應有兩部分人,一是出生于、成長于農(nóng)村成年后流入城市的,他們與“老家”農(nóng)村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盡管他們也期待徹底融入城市,但基于各種客觀現(xiàn)實原因,他們還有很大的可能性離開城市返回農(nóng)村。迄今諸多與流動人口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也是基于這部分人返回農(nóng)村可能性較大甚至鼓勵他們返回農(nóng)村而進行設置的,我們簡稱這部分流動人口為成長于農(nóng)村的流動人口。在我國流動人口大規(guī)模增長的前20多年里,成長于農(nóng)村的流動人口占絕大多數(shù),但他們的相對份額正在逐漸減小,取而代之的是另一部分人。他們要么完完全全出生在城市,成長于城市,要么雖然出生在農(nóng)村但自小隨父母進城,在城市里長大。我們簡稱為成長于城市的流動人口。

      目前關于“新生代”的界定基本是針對成長于農(nóng)村的流動人口,不管他們多么年輕,因其農(nóng)村成長背景,自然與農(nóng)村有明顯的聯(lián)系,有返回農(nóng)村的可能性,現(xiàn)行一些鼓勵流動人口的制度安排,在他們身上可能產(chǎn)生作用。但是,這樣的界定方法則完全不能反映“成長于城市的流動人口”這一近十年來迅速增長的流動人口新群體。這個新群體完全或幾乎完全與農(nóng)村失去了聯(lián)系,他們的全部或接近全部的成長過程和經(jīng)歷基于城市,其未來也必然而且只能在城市,現(xiàn)行基于返回農(nóng)村的制度安排對他們沒有意義,必須進行重新設計。概念的設計,必須反映客體的本質屬性,本文認為“新生代”概念一方面隨著流動人口年齡的增長而在表面上已經(jīng)越來越不能概括年輕一代流動人口的本質屬性,更為重要的是,該概念從根本上不能揭示越來越多“生于城市,長于城市”的流動人口的本質特征。因此,我們認為,完全有必要引入新的概念以替代原有“新生代”概念,這一新概念就是“二代流動人口”。

      本文在回顧國外二代移民研究理論的基礎上,借鑒二代移民理論和研究成果,構建新的“新生代”概念,提出“二代流動人口”概念,比較現(xiàn)有的“新生代流動人口”和我們提出的“二代流動人口”在特征上的差異,并利用普查數(shù)據(jù)和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初步分析“二代流動人口”的特征,最后試圖為未來的調查和研究議題提供建議。

      二、國外二代移民理論研究及啟示

      國外二代移民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且有大量的實證研究。國外的“二代移民”概念類似于我們提出的“二代流動人口”,他們都是受到父母遷移/流動影響的下一代。通過回顧梳理國外二代移民研究,可以為本文“二代流動人口”概念的提出和構建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重要啟示。

      1.理論回顧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二代移民研究在國外一直是一個熱點領域。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就有青年移民(中間大部分是二代移民)引發(fā)的騷亂,例如2005年巴黎騷亂,2011年倫敦暴亂,201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騷亂。這引起了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二代移民的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及問題凸顯也催生了對融合理論的探討和再思考。

      傳統(tǒng)融合理論最早由芝加哥學派提出,對代際社會流動持樂觀態(tài)度,認為移民通過下幾代在居住上融入主流社會和職業(yè)上的發(fā)展,最終會拋棄本國文化,完全融入遷入地的主流文化,并獲得同等的機會。 這一理論強調了融合過程的自然性和直線向上性[11]。華勒(Warner)和斯特羅爾(Strole)將個人因素和制度因素引入傳統(tǒng)融合理論框架中,認為經(jīng)過幾代以后,移民最終會融入主流社會,但是一些制度性因素(比如社會經(jīng)濟地位,種族,先賦特征如膚色、所處的階級地位、母語、信仰)和外部社會的結構性因素會影響融入的速度和主流社會的接納程度[12]

      。前期的融合理論可以被稱作是“直線融合理論”(straightline theory)。戈登(Gordon)進一步將融合過程量化,并分為:文化(cultural)、結構(structural)、婚姻(marital)、認同(identificational)、態(tài)度接受(attitudereceptional)、行為接受(behaviorreceptional)、市民化(civic assimilation)等維度的融合,充分反映了融合過程的復雜性[13]。戈登(Gordon)預測,通過這些階段的融合后,大多數(shù)少數(shù)族裔最終都會失去他們自己的獨特性,與主流群體通婚,接納和進入主流群體的社會制度機構。甘斯(Gans)和桑德伯格(Sandberg)進一步推廣了經(jīng)典融合理論[14-15]。

      隨著經(jīng)濟形勢的變化、社會的發(fā)展和對移民融合認識的加深,傳統(tǒng)的融合理論遭受到了一些批評。比如該理論可能將移民當成一個同質性群體了,實際上,移民內部異質性是很強的[16],理論也缺少對經(jīng)濟環(huán)境影響的關注[17],代際流動結果是有差異的,而并非同一向上流動。在美國的居住時間長短和代數(shù)多少對教育結果沒有顯著影響 [18],而且控制家庭的社會經(jīng)濟背景后,教育和職業(yè)還存在種族差異[19]。社會經(jīng)濟地位上的劣勢是在被下一代復制而不是減弱[20],在美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可能越無法融入社會[21]。針對理論的這些缺陷,甘斯(Gans)進一步提出“Bumpyline theory”對原融合理論進行修正,認為雖然融合的過程不是直線的,而是一個曲線的融合形式,但對融合的最終結果仍然持樂觀態(tài)度

      [17,22]。阿爾巴(Alba)和李(Nee)是傳統(tǒng)融合理論的堅定捍衛(wèi)者。他們認為這種反?,F(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因為結構性因素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大量遷移導致主體社會沒有更多的空間吸收移民。其次,“沙漏經(jīng)濟(hourclass economy)”使得許多低技術含量工作消失,移民向上流動的階梯消失。再次,種族差異尤其是膚色對融合速度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融合速度的差異來源于遷移前和遷移后在人力資本、空間分布、群體規(guī)模等方面的差異。即使有融合速度上的差異,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移民最終都會融入主體社會。所以,融合作為一個概念和理論盡管受到了很多批評,但我們應該做的是修正而不是全盤否定[23]。佩爾曼(Perlmann)和瓦爾丁格(Waldinger)也對二代移民的融合持樂觀態(tài)度,認為1965年以后的移民的下一代盡管可能在開始有些劣勢但不會比以前的移民境遇更差[24]。因為在之前外來移民的努力下,現(xiàn)在的美國社會對移民的接納度很高?!岸泼駴]落(Second Generation Decline)”的擔憂并不是事實。

      盡管有一些捍衛(wèi)傳統(tǒng)理論的研究,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理論解釋移民融合現(xiàn)象。專門針對二代移民的社會融合,一個有影響的理論則是區(qū)隔融合論(Segmented Assimilation)。針對傳統(tǒng)融合理論遭遇的挑戰(zhàn)和其他理論在解釋上的弱點,波特斯(Portes)和周敏提出區(qū)隔融合論。該理論認為,二代移民有三種融合模式:第一種是適應新環(huán)境,平行地融入中產(chǎn)階級生活;第二種是向反方向融合,陷入永久貧窮,融入底層社會;第三種則是經(jīng)濟上得到改善,但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移民文化[25]。周敏在之后的文章中進一步闡述和解釋了理論的機制[21,26]。不同的融合模式主要是個人層面和社會(結構)層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造成的。個人因素包括教育、期望、英語能力、居住時間等,結構因素包括種族地位、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居住地、出生地、遷入地的經(jīng)濟結構和社會環(huán)境等[21,25-26]。區(qū)隔融合論得到了很多實證證據(jù)的支持。這個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是非常強的,可以了解到影響移民融入的機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阻止移民向下融合,陷入永久貧窮[25]。跟其他理論一樣,區(qū)隔融合論也遭受了一些實證的質疑和挑戰(zhàn)[27]。有研究這認為,如果歧視是二代移民脆弱性的來源,那么結構性因素(少數(shù)民族維權運動)可能會抵消這種影響[28]。二代移民的父母從事最底層的工作,因此下一代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受教育程度還是職業(yè)上,與一代移民相比,二代移民的狀況都有較大的改善[29-31]。

      2.啟示

      二代移民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受到極大的關注主要可總結為以下幾個原因:二代移民規(guī)模增大,引人注目;與父輩不同,二代移民有其獨特性;有關一戰(zhàn)前的二代移民融合研究的借鑒意義也很小,因為這兩個群體出現(xiàn)了很大的差異,比如民族構成,所處的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等[32];二代移民的問題逐漸凸顯,引發(fā)了一些社會問題。國外二代移民研究在實證中不斷補充、完善現(xiàn)有理論,同時發(fā)展新的理論,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并行。這些研究成果,包括理論、思路和方法都是本文探索新的“二代流動人口”定義的重要基礎和依據(jù)。

      在大量回顧國外二代移民研究的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國外對二代移民的研究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①隨著二代移民規(guī)模擴大,研究開始轉向這個群體,認識到他們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組成成員,他們的社會融合路徑跟第一代移民不同,無論從學術研究還是政策研究角度都應該關注這個群體的發(fā)展狀況。②強調生活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居住隔離、貧困集中化仍然是二代移民在社會融合過程中面臨的重要障礙。生活在貧困區(qū)的孩子無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從而限制了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長期生活在貧困區(qū),還會形成反叛性質的、不利于向上流動的亞文化。③強調了家庭社會經(jīng)濟背景的重要影響。家庭收入、社會經(jīng)濟地位、父母的職業(yè)、受教育程度等對下一代的社會融合都起著重要作用。對于二代移民,家庭社會經(jīng)濟背景決定了他們可以選擇的社區(qū)環(huán)境、學校條件以及可提供的教育資源。甘斯觀察到來自社會經(jīng)濟背景不好的家庭的孩子在學校要獲得成功遇到的困難更多,他們可能陷入永久的貧窮,因為這些移民的孩子“不會被雇去也不愿意”從事他們父母從事的那樣的工作,但是又缺乏一定的工作機會、技能去做得更好[17]。④控制家庭經(jīng)濟背景后,移民的民族對個體社會經(jīng)濟狀況有重要影響。在美國移民中,墨西哥移民處于最不利的地位,亞裔學生在學校表現(xiàn)好。勞動力市場上仍然存在對移民的歧視。⑤強調了宏觀社會結構變化對二代移民的影響。傳統(tǒng)的制造業(yè)經(jīng)濟為移民提供底層工作但是卻有豐厚報酬,他們可以通過這個路徑一步步向上流動。但是隨著知識經(jīng)濟的到來,現(xiàn)在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技能和教育,缺乏途徑獲得高質量教育的二代移民則失去了向上流動的途徑。⑥與父輩不同的是,二代移民與家鄉(xiāng)已經(jīng)失去了“聯(lián)系”,家鄉(xiāng)對于他們而言是“外國”,所以他們無法回到家鄉(xiāng),也無法用家鄉(xiāng)的標準來評估自己所處的狀況。他們從出生時面臨的就是當?shù)氐慕逃?、消費和工資標準,當過高的期望與現(xiàn)實中向上流動性低相互矛盾時,可能帶來沮喪和悲觀,底層的這種情緒更強烈[33],未來甚至會出現(xiàn)更多的失業(yè)、犯罪、酗酒、吸毒以及其他和貧窮及期望過高遭受挫折后的病態(tài)現(xiàn)象[17],研究者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二代反叛(Second Generation Revolt)”[24]。

      以上這些特征都可以對應我國社會環(huán)境下的“二代流動人口”,這個群體類似國外的“二代移民”,他們在流入地出生,從小跟隨父母在外流動,因為沒有流入地的戶口成為流動人口的一員。據(jù)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shù)據(jù),這一群體在流動人口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也會對未來社會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同樣,他們的父母整體社會經(jīng)濟狀況都較差,多生活在流動人口聚集區(qū)(城鄉(xiāng)結合部),這些孩子多數(shù)只能上打工子弟學校,無法享受與其他兒童一樣的教育環(huán)境。這些孩子的父母來自農(nóng)村,在文化程度上與城市差異較大,在城市中生活可能遭受歧視。這些孩子與家鄉(xiāng)聯(lián)系較少,他們的生活、行為等各方面的標準都來自城市同齡人,而不是農(nóng)村同齡人。所以,即使他們的各方面狀況要好于農(nóng)村同齡人,但因為遠遠落后于城市同齡人而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產(chǎn)生失落感和沮喪感。他們想要跟城市孩子一樣享受同樣的教育、獲得同樣的工作機會,卻沒有途徑。近幾年,國內經(jīng)濟形勢的變化對流動人口的就業(yè)產(chǎn)生了一些不利影響。同時,中國的經(jīng)濟結構也在漸漸轉型,未來的產(chǎn)業(yè)結構對低廉勞動力的需求會下降,而更多地需要高技能人才。綜上,二代流動人口這個群體很可能會成為城市的邊緣群體。

      三、“二代流動人口”和新生代流動人口的差異

      之所以要對新生代農(nóng)民工進行新的劃分和界定,不僅是因為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界定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更是因為我們需要深刻理解社會分層的本質原因,深入了解哪個群體更需要關注和社會支持,以及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們可能會造成什么社會問題。二代流動人口和新生代流動人口兩個群體有著很大的差異。

      1.生活環(huán)境差異

      我們目前所說的新生代流動人口這個群體,他們大多來自農(nóng)村,多為成年后外出打工,跟城市居民在生活方式、文化風俗、思想觀念、經(jīng)濟水平、消費水平等方方面面都有巨大的差異,他們流入城市,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工作,收入水平低,但是他們仍然愿意留在城市工作,因為城市的工資水平與老家相比高很多。

      而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生育、成長的孩子事實上類似于國外的“二代移民”,我們稱這個群體為“二代流動人口”。二代流動人口完全在城市生活成長,受到的影響是城市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布朗芬布仁勒(Bronfenbrener)的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模型強調環(huán)境的重要性,強調環(huán)境和心理發(fā)展的關系[34-35]。他在生態(tài)學模型中,納入了時間系統(tǒng),即強調最近過程發(fā)揮其對發(fā)展的影響效力,提出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活動必須穩(wěn)定有規(guī)律地持續(xù)一段時間。根據(jù)這個理論,可以聯(lián)想到,二代流動人口或者是從小跟隨父母在外流動的兒童,他們受到的影響實際上多來源于流入地或者流動過程,而不是老家的影響,相反,從小生活在老家成年后才出去打工的新生代流動人口可能受到老家的影響更大。這些影響包括消費觀念、價值觀點、期望,等等。

      同時生態(tài)模型提到生態(tài)轉化的概念,指的是當角色或者情境,或者這兩者都發(fā)生變化時,個體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定位會發(fā)生變化,在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中都存在著生態(tài)轉化。流動人口是發(fā)生生態(tài)轉換的典型群體。生態(tài)轉化在兒童的發(fā)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兒童時期,個體面臨著新的活動、關系水平和角色的挑戰(zhàn),在學習適應的過程中,發(fā)展就隨之產(chǎn)生了。所以,出生在流入地的兒童或從小跟隨父母流動的兒童,他們在發(fā)生生態(tài)轉化,而這個過程對他們未來的心理發(fā)展和其他方面發(fā)展至關重要。最近過程對發(fā)展的影響是貫穿一生的,特別是早期階段,所以兒童時期的成長經(jīng)歷影響非常大。二代流動人口從小生活在流入地,這個時期的環(huán)境對其未來發(fā)展的影響不可忽視。

      所以從環(huán)境角度可以看出,生活環(huán)境的特殊性決定了二代流動人口特征和問題的差異性。

      2.參照對象差異

      與環(huán)境相關,當生活環(huán)境不同時,個體所建立起的參照組也是不一樣的。墨頓(Merton)在研究美國士兵時,提出參照組(Reference Group)的概念[36],他發(fā)現(xiàn)滿足感或幸福感取決于他們用來比較的參照組。與經(jīng)常有職位晉升的美國空軍相比,職位晉升變動很少的美國步兵報告的幸福感更高,這是因為空軍雖然提拔得快,但是參照于他人獲得的職位,更可能出現(xiàn)對現(xiàn)狀不滿意的狀態(tài)。而且根據(jù)已有研究,人們選擇參照組的時候,更有可能選擇比自己富裕的人,所以即使發(fā)生了向上流動也會產(chǎn)生沮喪感[37-38]?!叭藗儾皇窍敫辉#窍M人烁挥小焙苄蜗蟮孛枋隽巳藗兊男睦頎顩r[39]。后來,有研究者進一步擴展參照組概念,提出目標-現(xiàn)實差距概念(goalachievement gap),指出幸福感還取決于期望和實際獲得之間的差距,而這種差距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與其他人比較,二是與自己的過去經(jīng)歷比較[40]。幸福感是收入和期望的函數(shù)[41],相對收入而不是絕對收入影響主觀幸福感[42-43],而期望又依賴于與參照組對比的收入差距感[44-46]。

      參照組理論給二代流動人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啟示。該理論進一步證實了國外二代移民研究的實證結果——二代移民期望水平和強度高,但同時實際達成期望的能力又不足,期望與實際之間的差距導致了他們的挫敗感、沮喪感,甚至對社會的不滿。同樣,這也適用于二代流動人口,他們長期生活在城市,參照組來源于周邊的城市居民,期望與現(xiàn)實的巨大差距也會導致他們的相對剝奪感。他們只了解城市工資水平和消費觀念,他們的參照對象是城市的同齡人而非農(nóng)村同齡人,所以各種生活行為方式的標準和生活期望都建立在對城市生活的認知基礎上。即使與農(nóng)村相比,他們的相對社會經(jīng)濟狀況要好,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因為他們看到的是城市人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對比對象、人力資本差距和向上流動的低可能性都可能導致其心理狀態(tài)失衡,不斷積累相對剝削感,無法正常融入社會,成為邊緣群體,造成很多社會問題。

      但從小在老家長大的新生代流動人口卻不一樣,他們還有可能選擇自己過去在農(nóng)村的生活以及現(xiàn)在農(nóng)村其他人的生活作為對照,心理上可能會產(chǎn)生相對滿足感。根據(jù)2011年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16—31歲的新生代流動人口中,近一年回過老家的人達到823%,一年平均回家次數(shù)為188次。從這種生活經(jīng)歷看,新生代流動人口存在以老家同齡人和生活條件對比的環(huán)境和基礎,即使在城市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比其他城市人低,但與農(nóng)村相比卻好很多。有關于流動人口的研究顯示,流動人口的主觀幸福感比農(nóng)村人口和城市人口都低,但是問到與農(nóng)村生活相比,他們的幸福感如何,大部分都回答比農(nóng)村生活幸福,僅有3%的人認為農(nóng)村生活更幸福[47]。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平均幸福感低但是又更愿意在城市生活的原因,雖然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期望也發(fā)生了變化,但是與過去的經(jīng)歷和農(nóng)村生活相比,在城市生活收入高、環(huán)境更好??梢姡修r(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的流動人口和新生代農(nóng)民工,他們有多個參照組,讓他們決定在城市繼續(xù)生活下去。而且,當他們在城市生活狀況較差時,還有回到農(nóng)村生活的可能性,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從這個角度看,新生代農(nóng)民工目前雖然存在收入水平較低、住房條件較差、社會保障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但他們可能從與農(nóng)村生活和農(nóng)村同齡人對比中獲得較大的滿足感。

      有研究表明,由比較產(chǎn)生的相對剝奪感,會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和政治暴動[48]。事實證明,這種可能性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已經(jīng)在許多國家發(fā)生過。近些年在歐洲國家爆發(fā)的騷亂都因移民而起,而且騷亂的主導者是青少年,多數(shù)是移民第二代,他們的父母都是移民,都是守法的。但他們的孩子感到非常的不滿意,感覺受到了白人非常不公平的對待。歐美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歷對中國而言,其實是一面鏡子,從它們的經(jīng)歷中我們能看到未來中國可能面臨的問題。中國也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在流入地定居,生下他們,他們上打工子弟學校,無法在流入地上高中,不能參加高考,一部分人能夠通過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相當一部分無法改變流動人口的命運,最終只能從事低技術含量的工作。

      因此,無論是從理論角度還是借鑒國外研究或是現(xiàn)實角度考慮,規(guī)模逐漸增大的二代流動人口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

      四、二代流動人口初步劃分

      鑒于已有研究中對新生代的界定在今后的研究中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問題,以及二代流動人口問題會逐漸凸顯,本文認為今后的研究需要對“新生代”進行新的界定,二代流動人口是一個較好的替代方式。因此,在對國外理論回顧和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以流動人口出生地為標準的劃分方式,重點關注在流入地出生和成長的二代流動人口群體。

      對新的群體進行理論上界定容易,但實際操作比較困難,在具體研究中研究者可能依據(jù)實際情況將理論上的定義轉換為可操作性的定義。國外對二代移民的定義也存在差異,用的較多的是“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是在國外出生的”[29,49]。有研究者進行了更嚴格的劃分,認為二代移民是父母雙方都在國外出生,而父母中有一個在國外出生的是“25代移民”。在成年以前到達美國的移民兒童是“15代移民”[50],這些孩子同時跨越了舊的和新的世界,但又不是其中任何一種[50]。在年齡界定上,各研究并不統(tǒng)一,卡西尼茨(Kasinitz)、松本(Matsumoto)和澤爾瑟-烏畢達(ZeltzerZubida)將12歲以前到達美國的孩子認定為“15代移民”[51],但周敏和班克斯頓(Bankston)認為0—4歲就發(fā)生了遷移的孩子應該劃入二代移民中,因為0—4歲是孩子的學齡前時期,孩子的價值觀等尚未形成,這些孩子跟二代移民有著相似的語言、文化和發(fā)展經(jīng)歷[52]。實際研究中,雖然對“15代移民”的年齡界定有差異,但多數(shù)研究者將“15代移民”劃入二代移民群體進行研究[53-54]。

      那么,在我國,二代流動人口是哪個群體呢?理論上,我們將二代流動人口界定為在父母流動過程中出生并隨著父母在流入地生活、學習、工作的群體。如果收集了父母的戶口所在地、現(xiàn)居住地、詳細的流動經(jīng)歷,孩子的出生地、出生時間、流動經(jīng)歷,則可以將二代流動人口和“15代流動人口”識別出來。

      然而,根據(jù)現(xiàn)有的調查數(shù)據(jù),要區(qū)分出二代流動人口或“15代流動人口”并不容易。已有的專項流動人口調查中較少問到流動人口的出生地,可以將二代流動人口區(qū)分出來的數(shù)據(jù)是2011年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shù)據(jù)(其他年份的調查都沒有出生地信息),出生地選項有3個——本地、戶籍地、其他,出生在本地的人即“二代流動人口”。出生在“其他”地方?jīng)]有記錄具體是什么地方,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因此這項信息只能反映這部分人有極大可能是在流動過程中出生的(因為不能排除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母親在探親過程中生育),要弄清楚更詳細的信息,還需要了解父母的流動經(jīng)歷,不過這個群體的比例非常小,不會對結果產(chǎn)生太大影響。同時,該調查也詢問了第一次流動的時間,與年齡結合可以將“15代流動人口”區(qū)分出來。需要說明的是,已有眾多研究證明城城流動人口和鄉(xiāng)城流動人口在社會經(jīng)濟特征和融合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55-56]。因此,在用出生地判斷出二代流動人口或“15代流動人口”后,還需要根據(jù)戶口性質進一步分為鄉(xiāng)城流動和城城流動。戶口作為城鄉(xiāng)二元分割的主要標志和因素是目前各種調查中代表一個人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環(huán)境的重要指標。我們主要關注鄉(xiāng)城流動二代和“15代流動人口”,因為從農(nóng)村到城市,環(huán)境的改變更大,語言、教育、生活環(huán)境等各方面都可能遇到問題。

      盡管二代流動人口或“15代流動人口”在理論上是可以明確界定的群體,但具體研究過程中界定會有很多操作上的問題,因為我國的流動人口流動經(jīng)歷比較復雜,他們可能在老家和流入地之間多次往返,也可能有多次流動、多個地區(qū)的流動經(jīng)歷。為了便于操作,我們主要關注調查時點生活在城市、父母都是農(nóng)業(yè)戶口的流動人口的孩子。在非戶口所在地(流入地或父母流動過程中)出生的孩子是二代流動人口,在父母流動過程中出生的孩子需要結合父母的流動經(jīng)歷判斷。而發(fā)生流動的年齡在0—15歲的是“15代流動人口”,以15歲為界主要是因為在我國16歲是最低的合法工作年齡,16歲及以上的孩子可能是自主流動而不是跟隨父母。在我國,學齡前兒童一般為0—6歲,這部分孩子與出生在流入地的孩子生活經(jīng)歷類似,分析時可劃入二代流動人口群體。7—15歲則作為“15代流動人口”進行分析。

      綜上,總結一個二代流動人口的劃分框架圖,虛線框住的部分是本研究關注的從農(nóng)村流入城市的二代流動人口。

      五、二代流動人口規(guī)模和比例估計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記了被訪者的出生地(R12出生地:本縣市區(qū),本省其他縣市區(qū),省外),結合戶口登記地排除縣內流動人口完全將縣內流動人口排除,可能造成對二代流動人口的低估,因為有一部分流動人口可能出生在縣內的流入地,但由于沒有詳細的信息,只能忽略。鑒于縣內流動人口比例較小,不考慮縣內流動人口可能不會對估計結果產(chǎn)生太大影響。后,計算得到從農(nóng)村流入城市的二代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036%,估計2010年該群體的規(guī)模在500萬左右。由于普查數(shù)據(jù)并沒有收集相關流動經(jīng)歷信息,所以無法將父母在其他地方流動過程中生育以及0—6歲跟隨父母流動的孩子納入計算中。加上這個群體,二代流動人口規(guī)模更大。

      用2011年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shù)據(jù)收集的樣本計算,年齡較小的流動人口中二代流動人口比例高,年齡較大的流動人口中二代流動人口比例較低。戶口所在地在農(nóng)村的二代流動人口在16歲以下的人群中占2246%,而0—6歲發(fā)生了流動并且戶口所在地在農(nóng)村的接近50%。16—31歲(目前界定的新生代農(nóng)民工群體)中絕大部分(7954%)出生在農(nóng)村(戶口所在地),詳見表1。

      盡管16—31歲新生代流動人口開始外出流動時年齡很小,但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出生并成長在流出地老家,熟悉農(nóng)村生活環(huán)境。而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前年幼的流動人口則更多地出生、成長于流入地城市。據(jù)段成榮等的報告估計,在接受2011年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的已婚有子女的流動人口中,共攜帶未成年流動兒童(18歲以下)66219人,其中,15%出生于流入地城市而且一直在流入地城市成長,另有143%出生在別的城市并成長于調查地城市,還有275%的流動兒童在其生命歷程中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流入地城市度過的,三類兒童加在一起占18歲以下流動兒童的575%[57]。按照這個趨勢,未來二代流動人口的規(guī)模和比例還會越來越大,而且戶籍地在農(nóng)村的二代流動人口是主體,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顯現(xiàn)出來。

      可見,在低齡新生代流動人口中,大部分成長在城市,他們受到的教育、未來進入勞動力市場后所展現(xiàn)的特征以及社會融合度可能會明顯區(qū)別于今天所說的新生代流動人口(1980年以后出生的流動人口)。隨著這個群體規(guī)模逐漸擴大,問題漸漸凸顯,應高度重視這個群體。

      進一步用2011年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shù)據(jù)將本文定義的二代流動人口和目前界定的新生代流動人口進行比較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二代流動人口和目前廣泛使用的新生代農(nóng)民工之間差別較小,他們共同表現(xiàn)出的是作為年輕流動人口的劣勢,處境和面臨的問題較類似。但同時看到,大批的二代流動人口年齡較小,大部分在上學,還未進入勞動力市場,他們的特征尚未能反映在目前的二代流動人口中。而對于還在上學或已經(jīng)輟學在家的這些孩子社會融合程度如何,由于缺乏數(shù)據(jù),無從考察。但未來隨著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二代流動人口逐漸進入勞動力市場,二代流動人口規(guī)模會越來越大,他們面臨的問題會逐漸顯現(xiàn)出來,與現(xiàn)在定義的新生代流動人口的差別會越來越明顯。

      六、結論和啟示

      1.結論

      通過以上文獻回顧和數(shù)據(jù)分析,對二代流動人口研究有以下幾點結論。

      (1)按年代或年齡對新生代的界定在目前的社會經(jīng)濟背景下是合理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比如包含的人群越來越大,不能反映未來年輕流動人口的本質特征,未來的研究中急需一個對“新生代”的普適性界定。

      (2)基于我國的現(xiàn)實國情和對國外二代移民研究的回歸,本文提出應該關注中國的二代流動人口,尤其是父輩是鄉(xiāng)城流動的二代流動人口,用二代流動人口代替“新生代”的概念。二代流動人口概念的設計更能反映城鄉(xiāng)生活經(jīng)歷在流動人口社會分層中的作用,更能反映年輕流動人口的本質屬性。

      (3)本文的二代流動人口界定為:出生于農(nóng)村的父母在流動過程中出生的孩子,這些孩子隨父母一直生活成長于流入地城市,或者0—6歲之間開始隨父母流動并在流入地城市生活成長。

      (4)目前我們界定的二代流動人口和流行的“新生代農(nóng)民工”兩個群體之間還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但是,這是因為,大部分二代流動人口仍在上學,尚沒有完全進入勞動力市場,未來他們的各方面特征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還是未知的。這個群體受教育程度較出生在戶籍地農(nóng)村的,期望更高,也希望留在城市,可以預見,當他們發(fā)現(xiàn)無法擺脫流動人口身份、處在社會底層時,也會像二代移民一樣出現(xiàn)沮喪失望憤恨的心理狀態(tài),可能引發(fā)一些社會問題。

      (5)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關注二代流動人口,建議在普查、抽樣調查和專項調查中,設計專門的問題來識別這個群體。

      2.啟示

      鑒于二代流動人口在未來的規(guī)模會不斷擴大,面臨的問題會逐步增多,應該在已有調查設計中將這個群體納入其中重點關注。通過父母的流動經(jīng)歷、戶口改革前的戶口性質以及孩子本人的出生地、流動經(jīng)歷(成長經(jīng)歷)判別二代流動人口,分析二代流動人口的教育、就業(yè)、生活、社會融合等方面的特征。在流動人口專項調查中,建議收集流動人口詳細的出生地信息、居住地信息、生活經(jīng)歷(在戶籍地、流入地、其他地的居住時間)、第一次流動時間和戶口性質等一些信息。普查考慮到成本問題,可以相應簡化問題,但出生地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出生地詳細到街道才能將縣內二代流動人口分離出來。

      對于二代流動人口研究,未來有如下一系列的研究議題。

      (1)二代流動人口的生存狀況如何,包括教育、就業(yè)、住房、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

      (2)二代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路徑是什么?借鑒國外的融合理論,創(chuàng)建我國二代流動人口融合理論。

      (3)社會整體在發(fā)展進步,與父輩一代相比,二代流動人口在各方面的條件也在改善,但是與同齡的城市群體、農(nóng)村群體相比,他們改善的速度更快還是更慢?

      (4)教育是實現(xiàn)向上社會流動的重要因素,但公立學校的門檻以及高考的限制或許切斷了二代流動人口通過教育實現(xiàn)流動的途徑。二代流動人口的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

      (5)中國各城市房價上漲對流動人口住房條件的影響以及對二代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段成榮,楊舸,張斐,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變動的九大趨勢[J].人口研究,2008(6):30-43.

      [2]國家統(tǒng)計局.2015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Z/OL].[2016-07-0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3]王春光.新生代農(nóng)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xiāng)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63-76.

      [4]羅霞,王春光.新生代農(nóng)村流動人口的外出動因與行動選擇[J].浙江社會科學,2003(1):109-113.

      [5]劉傳江,徐建玲.第二代農(nóng)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07(1):6-10.

      [6]劉傳江.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特點、挑戰(zhàn)與市民化[J].人口研究, 2010(2):34-41.

      [7]段成榮,馬學陽.當前我國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新”狀況[J].人口與經(jīng)濟,2011(4):16-22.

      [8]梁宏.生命歷程視角下的“流動”與“留守”——第二代農(nóng)民工特征的對比分析[J].人口研究,2011(4):17-28.

      [9]王春光.對新生代農(nóng)民工城市融合問題的認識[J].人口研究,2010(2):31-35.

      [10]張慶武,盧暉臨,李雪紅.流動人口二代社會融入狀況的實證研究——基于北京市的問卷調查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5(7):61-67.

      [11]PARK R E.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33:881-893.

      [12]WARNER W L, STROLE L.The social systems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5:28-32, 285-296.

      [13]GORDON M M.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60-83.

      [14]GANS H J. Introduction[M]//SANDBERG N. Ethnic ldentity and Assimilation: The Polish Communit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3:173-192.

      [15]SANDBERG N C. Ethnic identity and assimilation: the PolishAmerican community [M].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4:1-88.

      [16]GANS H J. Symbolic ethnicity: the future of ethnic groups and cultures in America [J].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1979, 2(1):1-20.

      [17]GANS H J. Secondgeneration decline: scenarios for the economic and ethnic futures of the post-1965 American immigrants[J].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992,15(2): 173-192.

      [18]HIRSCHMAN C, FALCON L.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religioethnic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search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ocialization,1985,5:83-120.

      [19]PERLMANN J. Ethnic differences: school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among the Irish, Jews, and Blacks in an American city, 1988-1935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23-42.

      [20]LANDALE N S, OROPESA R S. Immigrant children and the children of immigrants: interand intra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R]. Research Paper 95-02, East Lansing: Population Research Group,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95.

      [21]ZHOU M. Segmented assimilation: issues, controversies, and recent research on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997, 31(4): 975-1008.

      [22]GANS H J. Comment: ethnic invention and acculturation: a bumpyline approach [J]. Journal of American Ethnic History, 1992, 11:42-52.

      [23]ALBA R D, NEE V. Rethinking assimilation theory for a new era of immigration [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97, 31(4):826-874.

      [24]PERLMANN J, WALDINGER R. Second generation decline? children of immigrants, past and

      present: a reconsideration [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97, 31(4):893-922.

      [25]PORTES A, ZHOU M.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segmented assimilation and its variants [J]. Annu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93, 530:74-96.

      [26]ZHOU M. Growing up American: the challenge confronting immigrant children and children of immigrants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7, 23:63-95.

      [27]XIE Y, GREENMAN E. The social context of assimilation: testing implications [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1, 40: 965-984.

      [28]KASINITZ P, MOLLENKOPF J, WATERS M C. Becoming American/becoming New Yorkers: immigrant incorporation in a majority minority city [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02, 36:1020-1036.

      [29]FARLEY R, ALBA R D.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02, 36: 669-701.

      [30]ALBA R D, NEE V. Remaking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assimilation and contemporary immigration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669-701.

      [31]WALDINGER R, FELICIANO C. Will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experience “Downward Assimilation”? segmented assimilation reassessed [J].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004,27(3), 376-402.

      [32]PORTES A, RUMBAUT R. Legacies: the story of the immigrant second generation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17-43.

      [33]MERTON R K. 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38(3):672-682.

      [34]BRONFENBRENNER U. Developmental research, public policy, and the ecology of childhood [J]. Child Development, 1974, 45(1) :1-5.

      [35]BRONFENBRENNER U. Ecolog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M]//HUSTEN T, POSTLETHWAITET 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1994:1643-1647.

      [36]MERTON R K. Continuities in the theory of reference groups and social structure [M]//MERTON

      R K.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Glencoe:Free Press,1957: 279-334.

      [37]GRAHAM C, PETTINATO S. Frustrated achievers: winners, loser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New Market Economi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udies, 2002, 38(4): 100-140.

      [38]HIRSCHMAN A O. Changing tolerance for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3, 87(4): 544-566.

      [39]PIGOU A 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M]. New Brunswich(USA) and London(UK):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9:89.

      [40]MICHALOS A C.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0, 8(4): 385-422.

      [41]EASTERLIN R A. Income and happiness: towards a unified theory [J]. Economic Journal, 2001,111: 465-484.

      [42]EASTERLIN R A.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M]//DAVID P A, REDER M W.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Abramovitz.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1974:89-125.

      [43]FREY S B, STUTZER A. Happiness,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 [J].The Economic Journal, 2000,110:918-938.

      [44]RUNCIMAN W G.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a study of attitudes to social inequality in Tweatieth England [M]. Berkeley: University o California Press.1966:9-35.

      [45]KNIGHT J, GUNATILAKA R. The ruralurban divide in China: income but not happiness? [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10, 46(3): 506-534.

      [46]KNIGHT J, SONG L, GUNATILAKA R. The determina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rural Chin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9, 20(4): 635-49.

      [47]KNIGHT J, GUNATILAKA R. Great expectations?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 [J]. World Development, 2010, 38(1): 113-124.

      [48]GURR T R. Why men rebel [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22-58.

      [49]CRUZ V.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immigrant youth[R]. Research Brief No. 5, 2009.

      [50]RUMBAUT R G.The agony of exile: a study of the migration and adaptation of Indochinese refugee adults and children[M]// AHEARN F L, ATHEY J L. Refugee Children: Theory, Research, and Service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 Press, 1991:53-91.

      [51]KASINITZ P, MATSUMOTO N, ZELTZERZUBIDA A. “I will never deliver chinese food”: the children of immigrants in the New York metropolitan labor force.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M]// ALBA R D, WATERS M C. The Next Generation: Immigrant Youth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11:229-248.

      [52]ZHOU M, BANKSTON C. Growing up American: how Vietnamese children adapt to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 1999:4-17.

      [53]SILBERMAN R. The employment of second generations in France: the republican model and the November 2005 riots[M]// ALBA R, WATERS M C. The Next Generation: Immigrant Youth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11:283-316.

      [54]JENSEN L. Children of the new immigr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odays second generation[R]. Working paper No. 32,1990.

      [55]楊菊華.對新生代流動人口的認識誤區(qū)[J].人口研究,2010(2):44-55.

      [56]楊菊華. 城鄉(xiāng)分割、經(jīng)濟發(fā)展與鄉(xiāng)—城流動人口的收入融入研究[J].人口學刊,2011(5):3-15.

      [57]段成榮,等. 新生代流動人口研究總報告[R], 2013.

      [責任編輯 方志]

      猜你喜歡
      新生代
      丁程鑫 偶像新生代 演員請就位
      網(wǎng)紅要逆天!開啟新生代創(chuàng)業(yè)之道
      制造業(yè)新生代員工工作倦怠分析及建議
      山東省新生代民營企業(yè)家隊伍建設問題研究
      如何補齊新生代農(nóng)民工職業(yè)教育短板
      怎樣激發(fā)新生代農(nóng)民工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
      新生代女性農(nóng)民工就業(yè)問題探究
      企業(yè)新生代員工激勵機制的探討
      遼源市開展新生代農(nóng)民工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工作
      葡萄酒業(yè)的“新生代”
      分宜县| 鲁山县| 昌图县| 桃园市| 含山县| 靖边县| 慈溪市| 雷州市| 宁武县| 兰州市| 海门市| 类乌齐县| 乌兰察布市| 太康县| 江川县| 富蕴县| 新建县| 金川县| 阿图什市| 杨浦区| 内江市| 靖西县| 长武县| 香河县| 平定县| 高清| 湟中县| 新兴县| 越西县| 江口县| 北海市| 南乐县| 中牟县| 福清市| 明星| 江安县| 滕州市| 南丰县| 鹰潭市| 周口市| 广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