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江蘇·周宇杰
笑釣江湖
十二年經驗談
——運河浜冬春釣野鯽
文/圖 江蘇·周宇杰
筆者家鄉(xiāng)位于太湖北岸,水資源較豐富,釣魚運動在這里發(fā)展得很好,參與人數眾多。筆者是從2005年開始玩臺釣的,至今已整整12個年頭。每年12月初到次年的4月初,當北方釣友“刀槍入庫”時,我們這里卻迎來了一年當中最佳的野釣鯽魚季。筆者將在本文中分享個人在太湖流域的運河支流(當地俗稱大河浜)冬春野釣鯽魚的一些經驗和體會,供大家參考。
【適用時間】12月初至來年4月初
【釣點/地域】江南運河支流
【釣具】本地運河支流的河面寬度多在30米以內,水深在1.5~3米之間,釣友們使用的竿子基本是4.5米和5.4米這兩個規(guī)格,我通常使用4.5米竿。這個長度的竿子既能達到釣點最深處(本地河道都呈倒梯形,斜坡向前,基本是平底),又比5.4米竿輕松些。當然,如果某處經常有人釣的話,魚兒會逐漸變得機警,這時用長竿釣遠會有一定優(yōu)勢。
另外一點就是,盡管溫度不是太低的時候用3.6米釣竿也有不錯的收獲,但總體來看,在冬春季還是釣較深處魚多一些,且平均個體也偏大。
大多數釣友會同時使用兩支竿子一起釣,甚至還有人使用三支竿。個人覺得,兩支竿子已經足夠。魚情好時,兩支竿都來不及摘魚,魚口差時,三支竿也是白搭。
線組方面,0.6~0.8號的主線、0.3~0.4號的子線是我常用的線組配置,鉤子我一般使用2號海夕鉤。如果釣點水草較多,主線可放大一些。實際上,天冷時用紅蟲施釣,線組用得粗一些也沒太大的影響,尤其是寒冬時節(jié),用0.8號子線和用0.4號子線的上魚率并沒有明顯差別,只是細線相對更容易釣獲狡猾的鯉魚。
【實戰(zhàn)經驗】
以下是筆者十二年來在運河支流冬季初春釣鯽魚總結的經驗,現與大家分享。
天氣的選擇至關重要,往往會決定你一天的釣獲。低溫時的鯽魚,尤其是冬季的鯽魚,只有兩種天氣狀況不好釣。
第一種:西南風天氣。太湖流域刮西南風時通常都是大晴天,每次降溫過后回暖的日子也必定是西南風。魚兒在降溫過后,急需補充能量,那么降溫后回暖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時機。這時候去釣魚,收獲通常不理想,因為魚兒已起浮到半水或是水表曬太陽了。當你的鉤子經過它跟前時,它也許會截口,甚至追到河底吃餌,但由于這種鉤子經過魚兒眼前的概率不大,所以你基本上釣不到幾條。這種情況大概持續(xù)兩天左右,經過兩天的“取暖”,魚兒恢復了些能量,天氣通常也趨于穩(wěn)定,結果就是——回暖后兩天,天氣趨于平穩(wěn),魚兒上浮的現象不再那么嚴重,釣獲也大為改觀。
第二種:大幅降溫后的一兩天。我們垂釣的運河浜,蓄水量尚可。所以,降溫當天水溫的變化不會像小池塘那樣迅速(小池塘通常剛降溫就不好釣,因為水量小,水溫下降快)。相反,在運河支流這種水量較大的釣場,降溫當天反而是“狂拉天”。而降溫后的第一天,其特點是風力不像降溫當天那么大,人也不再感覺那么冷,但溫度依然很低,這種天氣,運河浜通常不好釣,降溫的影響姍姍來遲,但終究還是來了。而降溫過后的第二天,依然不會太好釣,原因是這一天基本會是刮西南風的大晴天,魚兒會因水溫回暖而上浮。因此,降溫當天,水量大小和水的深度決定這一天是“狂拉天”還是“空軍天”,降溫后的第一天和第二天,通常不會有好的釣獲,第三天開始,天氣已經平穩(wěn),此時施釣,魚獲就會較為可觀了。
那么,哪種天氣是“狂拉天”呢?答案是陰天或下雨天。其實在水量大的釣場,下雪天也是狂拉天,而雪后初晴必定難釣。那么陰雨天,甚至下雪當天為何好釣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魚兒在底部,沒有起浮。有釣友會問:“陰雨天不是氣壓較低,不利于釣魚嗎?”如果你這么問,說明你還只是一知半解。確實,氣壓會影響釣魚,這在夏天尤其明顯,但是在冬季,整體的大氣壓比夏季要高不少。此外,冬季魚兒代謝緩慢,加上運河水量大,水又是流動的,所以魚不會缺氧。因此,冬季魚兒上浮的原因與夏季是不同的,前者為了取暖而后者是因為缺氧,這是本質上的區(qū)別。自然水域里的魚兒“夏季趨氧,冬季趨溫”,這是筆者多年來總結得出的釣魚經驗之一。
最后簡單歸納一下太湖流域冬季和初春較好釣魚的天氣:陰天、下雨天、下雪當天;天氣比較平穩(wěn)的晴天;小幅降溫天??傮w來說,溫差比較小的天氣,以及剛降溫的一段時間比較好釣。比較好釣魚的風向是——帶“北”的風向最佳,東南風、南風次之,西南風盡量不出釣。
除了天氣,野釣選位也很重要。在筆者看來,相比臺釣中看“一線”之類的所謂高招,選擇天氣和釣點的水平才是一個釣者內功是否深厚的真正體現。對于看“一線”,我只用了一個小時就掌握了,而選天氣,選釣點,我用了10年才稍有心得。
冬季初春運河浜野釣鯽魚如何選點呢?總的原則是,哪兒溫度高選哪兒。背風向陽處是優(yōu)先考慮的釣點,只要最高溫度不超過15℃,那么釣深一點總沒錯,即使在回暖的日子里,淺處的上魚率也不會比深處好,這在釣者眾多的情況下尤為明顯。如果某釣場人不多,基本處于“生口”魚情,那么你不必刻意釣遠,哪怕使用3.6米的竿子釣淺灘也會有不錯的收獲,但一旦這個釣場被釣了很長時間,釣者眾多,用短竿釣淺處就基本不會有好收 獲。因此,“淺中找深”是冬季初春,特別是嚴冬選釣點的第一原則。嚴冬一過,天氣開始回暖,盡管我們仍然感覺寒冷,但魚兒似乎能夠提前感受到春天的到來、地氣的變熱,于是開始游向淺灘。筆者的經驗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一過,就要開始注意淺處的釣點了,我們可以在深處和淺處各打一個窩,找出魚兒更喜歡在哪里。正月十五過后,相比天天有人釣的深水釣點,寒冬里長期無人打擾的淺處往往能制造驚喜。
所謂的施釣技巧主要是打窩和浮標調釣。
窩料基本上以“酒米類”為主料,筆者習慣用大米、小米、玉米查自己泡制的窩料。打窩方式主要有三種,首先是手撒。這種方法最方便,但缺點是打不遠,而且冬季初春多是有風天,很容易打不準。再者,運河浜多有走水現象,用手撒出的窩料在下降過程中容易被水流帶走。因此,這種方法適合用短竿釣近時使用,筆者使用4.5米釣竿施釣時可以用手撒酒米(大米相對較重,比小米扔得遠)的方式,再遠就不行了。第二,用打窩器。打窩器分錐形沉底打窩器和浮水型打窩器,由于打窩竿硬度的關系,本地釣友基本都是用浮水型打窩器,用這種方式打的窩子比較集中,但比較麻煩,走水嚴重時也有窩子被水帶走偏離的現象出現,但它最大的好處是不驚魚。第三,是筆者常用的方式——將窩料(各種顆粒狀小米或玉米查)用黏度適當的商品餌料團成一團,用手拋入釣點,窩料沉入釣點后才化開,避免了窩料在下沉過程中被水帶走(窩料沉入水底后,走水帶走窩料的現象基本可以忽略),窩料準確集中。
野場小雜魚較多,所以窩料最好以酒香型為主,如果想加入腥型餌料,則必須衡量一下小雜魚的密度是否會給你帶來困擾。有人會問:手拋窩料動靜比較大,會不會驚魚呢?筆者認為,冬季初春野釣鯽魚無須補窩,拳頭大的一個窩料釣一天沒有任何問題,加之剛開始時窩點并沒多少魚,等待發(fā)窩的時間也很長(通常要2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所以不必擔心驚魚的問題。筆者幾次“狂拉”都是用這種“扔炸彈”的方式打的窩子,窩點1米左右范圍內都有魚。而到暮春時節(jié),一個窩子就釣不了一整天了,釣一段時間后就要補窩,這時打窩器的優(yōu)勢就顯現出來了。子線擺動時間,增加誘魚效果。這樣調釣,在魚多的時候,鉤餌到底基本就有信號,甚至半程就有截口。需要注意的是,單根子線長度宜在15~20厘米之間,不可過短。有一次出釣,我連續(xù)上魚,想通過換短子線(10厘米)迅速到底加快上魚率,可10分鐘內無魚問津,換上18厘米的長子線后,到位就有信號,又開始連續(xù)上魚??梢?,魚對漂動的餌料興趣要大些,浮標適當地走水移動,在誘魚方面也是有好處的,對有一定基本功的釣友來說,觀標也沒什
在最近兩年里,筆者更多使用的是第一種直接用手撒純酒米的打窩方式,一來可以省下作為黏合劑的商品粉餌,二來這種純酒米不太招小雜魚,而使用粉餌作黏合劑往往會招來很多小白鰷。這種打窩方法的不足之處是誘魚速度會慢一些,但總體上還是利大于弊。
關于浮標調釣。運河浜多數有走水現象,很多釣友對此感到糾結。其實我對走水現象倒是比較歡迎的,因為不走水的時候,盡管觀標方便了,但魚口卻不好。大家也許會想到流水與含氧量的關系,但我覺得這主要是跟魚兒的趨動性(水動)有關。流動的水會激發(fā)魚兒的某些本能,影響之一就是使其變得活躍(江南農村幾乎每地都有池塘,但冬季卻釣不到魚,我想主要原因除了溫度低之外,就是因為其水是靜止的,魚兒的活性沒有被激發(fā)出來)。對于走水,很多釣友的辦法是釣得很鈍,甚至大跑鉛,結果是,浮標不僅不會隨著水流移動了,提竿還經常“雙飛”,甚是得意。不過在我看來,“雙飛”次數太多并不是件好事,事實上已經錯過很多有效信號。我的做法是調釣略鈍,比如調3釣3~5目,配合行程標,適當延長么困擾。
最后說說浮標的選擇,筆者建議在拋投方便的基礎上,選擇小一些的長腳長尾行程標,可以大大增加誘魚效果。我使用4.5米竿時用的浮標吃鉛量為1.2~1.5克,只要風不是太大,拋投沒有任何問題;如果你的釣位頂著4級以上大風,可選擇2克左右的。
冬季初春用餌,要辯證地看待粉餌和蟲餌各自的優(yōu)勢。
從整體上講,紅蟲的效果是比商品餌好,但是在某些釣場或某些時段,商品餌也有著不錯的效果。去年12月,平均氣溫大概在5℃~15℃左右,筆者在每年都要垂釣多次的一個釣場(水深2.8米,走水)垂釣。按照經驗,12月份已經進入“紅蟲季”,不過在發(fā)窩兩小時加上施釣一小時的三個小時過程中,魚口并不好,但我能感到河底有魚。于是,我換了一份商品餌,加了一些甜玉米香精和促食劑(整體味型是香大于腥),先是試探性地在上鉤掛了一顆粉餌,順帶著驗證一下有沒有找對底,浮標有沒有吃水。不過,浮標剛到位就來了一個1目的有力下頓,魚吃的是上鉤的餌料。一般來說,由于下鉤受浮標牽引力較小,魚通常都是吃下鉤,因此這個現象(第一顆餌料、1目下頓、咬上鉤)立馬使我感到那天的魚更喜歡吃商品餌。我繼續(xù)換商品餌,又是一個有力的下頓,接下來的施釣過程魚口都非常好。巧的是,那天有釣友見我連續(xù)上魚,也坐到我旁邊釣,一開始他還不太相信這個季節(jié)餌料會比紅蟲效果好,因此用紅蟲釣,但沒多久他就讓我給他開餌料了。
整個12月直到1月上旬,粉餌的效果都比紅蟲好,不過后來天氣更冷,紅蟲在該釣點的效果逐漸趕了上來。
第二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另外一個主戰(zhàn)場(水深1.3米,幾乎不走水),時間為春節(jié)期間。那些天每天大概有10多位釣友來釣,其中有一位水平不錯的競技釣手堅持使用3.9米釣竿,拉餌施釣,我則使用4.5米釣竿,掛紅蟲釣。這么好的對比機會,我當然會留意觀察。對比的結果在意料之中,也有些意料之外:意料中的是,在使用商品餌的競技大師的魚獲當中,小白鰷和瓜子鯽占了很大比例,而我釣獲的幾乎都是鯽魚,個體也更大,而且平均每天只釣獲兩條小白鰷。意料之外的是,在連續(xù)三天的垂釣中,我每天有9斤左右的穩(wěn)定收獲,而競技大師雖然波動略大,但最多那天釣了12斤。事實上,在三天的施釣過程中,冠亞軍的位置都是我倆輪流坐的。這說明,在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該釣場的魚無論對商品餌還是紅蟲都有強烈的攝食欲望。
不過,盡管春節(jié)期間商品餌的效果不錯,但我還是會使用紅蟲,一來紅蟲用起來比較休閑,不像用餌料那么累人,二來我比較喜歡釣鯽魚,小白鰷不是我的目標魚。個人覺得,太湖流域要等到元宵節(jié)過后,氣溫上升一些,粉餌的效果才會比較明顯。另外,寒冬季節(jié)使用餌料是需要加點小藥的,無論是我還是那位競技大師,都有這種體會??偟膩碚f,餌料的大方向是“濃”,帶一點腥味。
釣魚是項系統工程,有點厚積薄發(fā)的意思,釣手們平常釣魚時的觀察、比較、記錄、聯想、回憶等都是提高釣技的途徑。我一直認為野釣釣技的概念比競技釣釣技的概念更加寬泛,天氣、選位、打窩,以及選用釣法等方面都是釣技,這是需要積累的。本文是筆者十二年冬季初春野釣鯽魚的經驗總結,主要是針對太湖流域,其他區(qū)域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