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璽璋
張恨水傳 選章十
文解璽璋
彎弓
民國十七年(1928)四月,國民黨開始二次“北伐”,蔣介石率領(lǐng)的北伐軍節(jié)節(jié)勝利,很快就攻入了山東省。日本軍閥以保護僑民為由,于四月十九日派軍隊在青島登陸,占領(lǐng)青島和膠濟鐵路沿線要地。當時,盤踞濟南的是奉系軍閥張宗昌,為了抵擋北伐軍的進攻,他向青島的日軍求援,給了日軍一個進兵濟南的理由。與此同時,日本田中內(nèi)閣也向日軍發(fā)出了搶占濟南的訓令。于是,日本軍隊于四月二十六日進入濟南,并立即在城內(nèi)設(shè)置警戒區(qū),修筑工事。五月一日,北伐軍占領(lǐng)濟南,蔣介石當即任命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戰(zhàn)地政務(wù)委員兼外交處主任蔡公時為山東特派交涉員,負責與日本駐濟南領(lǐng)署聯(lián)系交涉,并多次發(fā)表聲明保護外僑,要求日本政府從濟南撤軍。不料,五月三日,北伐軍一名士兵徒手經(jīng)過日軍警戒區(qū)時,被日軍無故射殺;北伐軍一部移駐基督醫(yī)院時,也遭到日軍突然襲擊;當日,日軍又向北伐軍第四十軍第三師第七團的兩個營發(fā)起進攻,北伐軍損失慘重。
北伐軍九十二師、九十三師迅速作出反應(yīng),將日軍的囂張氣壓打了下去。日軍指揮官福田彥助見事不好,急忙派佐佐木去見蔣介石,并發(fā)出威脅:“如不停火,中日將全面開戰(zhàn)?!笔Y介石連忙派出10個參謀,到各部隊傳達命令,停止對日軍的攻擊。而日軍則進一步要求北伐軍全部退出日軍警戒區(qū)。蔣介石既已完成北伐這一首要目標,不得不對日軍采取隱忍的態(tài)度,嚴令部隊不許還擊。日軍卻得寸進尺,不僅將商埠區(qū)的北伐軍全部繳械,而且派兵占領(lǐng)了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辦公處。外交部部長黃郛及其衛(wèi)士亦被繳械,并被趕出辦公處。蔣介石再派外交處主任蔡公時去交涉,恰逢兩個日本兵被流彈打死,日軍咬定此事即交涉署中人所為,強行闖入交涉署,殘忍殺害了以蔡公時為首的外交人員17人。
日本軍隊在濟南的野蠻暴行,立刻在全國范圍內(nèi)激起了洶涌澎湃的反日浪潮,各行各業(yè)紛紛發(fā)表通電,以表達自己的憤慨和抗議,廣大民眾則表示,愿不惜犧牲一切以赴國難,并在商業(yè)上、經(jīng)濟上給日本以相當之懲戒。國民政府則告誡國民,此次濟南慘案,“惟日兵有意挑釁,中央自有對付之法,不可中其奸計,請告民眾,力持鎮(zhèn)靜,萬不可暴動游行,或加害日僑,資人以口實,及給予共產(chǎn)黨搗亂機會為要”。在此之前,《世界日報》因受到北洋軍閥的打壓,一度比較沉悶,謹言慎行,副刊也只談風月,與政治絕緣?!皾蠎K案”發(fā)生后,該報終于打破了一年多的沉默,開始發(fā)言。不僅用大量篇幅登載新聞,以“日人將為人類公敵”“嗚呼山東,嗚呼中國”這樣的警句為標題,還陸續(xù)發(fā)表了《吾人將何以自處?》《國人應(yīng)速下決心》等社論,內(nèi)容都是對日本軍隊野蠻暴行的譴責與聲討。
張恨水更是在他所主持的《夜光》《明珠》副刊上連續(xù)發(fā)表時事短評。五月十一日,他首先針對“舊人物”發(fā)言,寫了《當為孔子而保護山東——中國舊人物聽者》,激勵“舊人物”關(guān)心國事,他說:“今者夷氣東來,直逼我圣人之鄉(xiāng)。行見我族文光,有為敵人牛馬踐踏之苦。然則一班舊人物,對國事漠不經(jīng)心者,今亦少有所動乎?”他以為,舊人物一定是尊孔的,保護孔子之陵墓與圣廟是責無旁貸的,他試圖告誡他們:“吾不敢列舉人群進化云國家主義,種族思想,以告舊人物。舊人物而尊孔者,當為孔子起而保護山東矣?!?/p>
柯劭
五月二十二日,張恨水又寫了《中國不會亡國——敬告野心之國民》,再次表達了不應(yīng)放棄抵抗的決心,并請國人相信,“現(xiàn)在世界上的強國,無論是誰,他不能并吞中國”。他在分析了中國的有利條件后指出:“野心家不要以為中國人是勇于私斗的,到了亡國的時候,我敢斷言,一切人都可以聯(lián)合起來對外(連新舊軍閥在內(nèi))。” 張恨水的這些言論至少表明,“舊人物”,尤其是他們中的文人士子,生逢亂世,當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總能表現(xiàn)憂憤、痛苦的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一如張恨水在《恥與日本共事》一文中所說,讀書人重在氣節(jié)。何況此時的張恨水,雖然不以“新人物”自居,但畢竟已與民國以前的舊文人不可同日而語。新時代賦予他超越了忠君報國的民族國家意識,在他的意識中,亡國已不僅僅是改朝換代,因為國家已不再是一家一姓的私產(chǎn),而是屬于每個國民共有,它的前途命運也與每個國民的切身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是不可掉以輕心的。
張恨水固然沒有內(nèi)圣外王、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也并非經(jīng)世致用、謀劃軍國大計的人才,但他擁有一個為大眾而寫作的作家不可或缺的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及一個現(xiàn)代新聞從業(yè)者的良知和敏銳的感知力,能迅速捕捉到大眾心理的變化。民國二十年(1931)九月十八日晚十時二十分,日本關(guān)東軍按既定作戰(zhàn)方案,在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點燃了埋置的炸藥,炸毀了一段路軌。以爆炸聲為信號,日軍猛烈炮轟北大營,柳條湖分遣隊立即向北大營發(fā)動進攻。同時,板垣征四郎則以關(guān)東軍司令部的名義,命令關(guān)東軍第29聯(lián)隊進攻沈陽城,獨立守備隊第2、第5大隊從正面與北面進攻北大營,以與柳條湖分遣隊的進攻形成合圍夾擊之勢。當晚十一時四十六分,關(guān)東軍高級參謀花谷正以奉天特務(wù)機關(guān)長土肥原的名義,給陸軍總部和旅順關(guān)東軍司令部發(fā)電,謊稱中國軍隊在北大營以西柳條湖路段破壞南滿鐵路并襲擊日本守備隊,兩軍正在激戰(zhàn),要求增兵。關(guān)東軍司令官本莊繁等認為,這是動武的絕好機會,遂于十九日凌晨一時三十分至二時之間,連續(xù)發(fā)布命令,調(diào)遣駐遼陽第2師團,駐公主嶺獨立守備隊第1、第5大隊迅速開往沈陽參戰(zhàn),沈陽遂在一夜之間全部落入日軍之手。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九一八”事變。它在全國乃至海外迅速引發(fā)了廣泛的反日浪潮,各地民眾呼吁國民政府下令出兵東北,收復失地。這時,張恨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太平花》正在上?!缎侣剤蟆犯笨犊旎盍帧飞线B載。這部作品也是嚴獨鶴約他寫的,“我因為中國連年苦于內(nèi)戰(zhàn),就寫了一篇《太平花》”。小說自九月一日起連載,當天,嚴獨鶴寫了一段開場白,稱贊張恨水的新作“是一部描寫社會和愛情的巨著,收集著許多富于情感饒有興趣的情節(jié),而融化于‘非戰(zhàn)主義’之中。近之可以說是和《啼笑因緣》異曲同工,遠之可以說是和《西線無戰(zhàn)事》彼此抗衡”。不料,寫到第七回時,“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了?!斑@時,全國的人民,都叫喊著武裝救國,我這篇小說是個非戰(zhàn)之篇,大反民意,那怎么辦呢?而《新聞報》的編者也同有所感,立刻寫信給我,問何以善其后。我考慮著這只有兩個辦法,第一,書里的意識,一百八十度大轉(zhuǎn)彎跟著說抗戰(zhàn)。第二,干脆,把這篇腰斬了,另寫一篇??紤]的結(jié)果,還是采取了第一個辦法,說到書中主角,因外禍突然侵襲,大家感到同室操戈不對,一致言好御侮?!边@樣,從第八回起,“輒改其非戰(zhàn)之說,而為主戰(zhàn)之論。爭城爭地之人物,盡易為執(zhí)戈衛(wèi)國之健兒??辆桦s稅之穿插,亦改為外人鐵蹄蹂躪之事實”。這種陡然之間的突轉(zhuǎn),固是小說創(chuàng)作之大忌,要花費很大力氣對小說的情節(jié)布局重新加以調(diào)整不說,全書的故事也不能不大為改變了。但事已至此,“原來主張之全盤推翻,固所不惜矣”。民國二十二年(1933)三月,全書連載結(jié)束,共三十六回。適逢張恨水因事來滬,遂將書中描寫內(nèi)戰(zhàn)的部分刪去八回,補寫兩回,全書縮減為三十回,約三十萬字,交給上海三友書社出版單行本??箲?zhàn)結(jié)束后,三友書社欲再版此書,張恨水覺得,日本人投降后,如果我們還在鼓吹戰(zhàn)爭,就與世界潮流相悖了。為此,他把描寫抗戰(zhàn)的內(nèi)容刪去十回,又重寫六回,全書二十六回,近二十一萬字,回到內(nèi)戰(zhàn)削弱國本、主張非戰(zhàn)的主題上去。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部小說,就是三友書社民國三十五年(1946)出版的所謂定稿本。
或如張恨水所言,他真的是所謂國難小說,或抗戰(zhàn)小說的先驅(qū)。查《中國現(xiàn)代長篇小說編年》,該書只收錄了“正式公開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新體長篇小說,原則上不包括長篇章回小說”,因此,在1932年名下,收長篇小說六部,其中廢名兩部,分別為《橋》和《莫須有先生傳》,蔣光慈一部《田野的風》,匡亞明一部《血祭》,鐵池翰(張?zhí)煲恚┮徊俊洱X輪》,黃震遐一部《大上海的毀滅》。這六部小說除了《齒輪》和《大上海的毀滅》是以“九一八”和“一·二八”為背景外,其他四部都與中日戰(zhàn)爭無關(guān)。而這兩部一部出版于九月,一部出版于十一月,都在張恨水的《彎弓集》《太平花》之后。
民國二十二年(1933)三月四日,張恨水的長篇小說《東北四連長》開始在上?!渡陥蟆犯笨洞呵铩飞线B載。《申報》與《新聞報》是當年滬上旗鼓相當?shù)膬蓮垐蠹?,而兩報副刊更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材,有一“鵑”一“鶴”打擂臺的說法?!苞Q”即《新聞報》的嚴獨鶴,“鵑”即《申報》的周瘦鵑。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既在《新聞報》一炮而紅,報紙銷量亦因此而迅速攀升,《申報》老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也想請張恨水貢獻一部作品。然而,張恨水顧慮到,如果同時包辦國內(nèi)兩家大報的長篇小說連載,風光固然風光,卻也容易招致同行的嫉妒,弄不好還會影響到自己與《新聞報》的合作,因此便“以忙婉謝了”。后來還是周瘦鵑出面,與張恨水提及此事,張恨水考慮到與周瘦鵑的友誼,才接受了他的邀請。多年后,在《寫作生涯回憶》中,張恨水寫道:“周先生是個極斯文的寫作家,交朋友也非常的誠懇。他和我同年,在上海相見之后,非常的說得來。那時《申報》的‘自由談’,改載新文藝,魯迅先生?;谏厦鎸懮⑽?,非常的叫座。‘自由談’原來的地盤,改名‘春秋’,還是周先生編。他以友誼的關(guān)系,一定要我寫個長篇。他說,章回體小說,要通俗,又要稍微雅一點,更要不脫離時代,這個拿手的人,他實在不好找,希望我?guī)兔?。我雖然自知夠不上那三個條件,而瘦鵑的友誼,必須顧到,終于我給他寫了一篇《東北四連長》?!?/p>
這篇小說講的是東北御侮的故事。張恨水既沒當過兵,對軍事是個外行,怎么會寫起軍中生活來了呢?當時便有人持懷疑的態(tài)度。不過,張恨水當時似乎并未作出回應(yīng),過了十幾年,借回憶往事,他才道出其中的緣由:“也是事有湊巧,我有一位學生,當過連長,他那時正在北平閑著,常到我家里來談天。我除了在口頭上和他問過許多軍人生活而外,又叫他寫一篇報告。我并答應(yīng)給他相當?shù)膱蟪辍蟪晁灰?,報告卻寫了。我就以另一種方法,幫助了他的生活。在這情形下,有兩三個月的合作,我于是知道了很多軍中生活,就利用這些材料,寫為抗日的文字。” 這大約可以看作是張恨水的小說并非“空中閣樓的杜撰” 的證明。他的為人是“向來不拆爛污”的,小說創(chuàng)作更是如此。沒有直接的生活體驗,他可以想方設(shè)法用間接的方式來彌補。
其實,張恨水與軍中人士多有往來,尤其是官居高位的將領(lǐng),很多都是他的朋友。張學良故不待言,二十年代在北平行醫(yī)的日本醫(yī)生矢原謙吉在講到當年與張恨水、張季鸞、管翼賢的友誼時,也曾說過:“張恨水與張季鸞不同,毫無政治色彩與政治偏向,故所稔之軍人與政客特多,余之能識大批西北軍、晉軍、東北軍將領(lǐng)者,半由于診病而來,半由于張與管翼賢所介紹?!?他在晚年“援筆以述舊事”,寫成《謙廬隨筆》一書,其中有些條目就記載了張恨水對軍中將領(lǐng)的看法。他記得張恨水常說:“當今無大將,惟有無數(shù)‘大醬’耳?!?有一次,他們談起向稱關(guān)外“宿將”的五十三軍軍長萬福麟,張恨水便講了一個此人作為“大醬”而名副其實的笑話。此人看上去“儀表堂堂,鞍上雄姿,確屬氣象萬千”,而大敵當前,卻往往丑態(tài)百出。日軍進入熱河,直迫承德時,省主席湯玉麟以全部軍用汽車二百輛,滿載其私人財寶箱柜,棄城而遁。日軍遂以百余騎兵占據(jù)承德。于是,原在熱冀邊境第二線布防的五十三軍,就被推上了第一線。這時候——“萬軍長戎裝立馬,八面威風。不圖忽有日軍偵察機一架,凌空而來,且向地面俯沖數(shù)次,進行‘低空偵察’。是時也,萬軍長心膽俱裂,不覺墜馬。官兵見狀大亂,東奔西竄,為之久久不能成列。日機去后,馬弁扶萬上馬,神色始定。乃向部眾自解曰:‘適間非墜馬也。我只欲示爾等于空襲時,如何迅速隱蔽耳。’” 就是這位萬福麟率軍守喜峰口,略戰(zhàn)即潰,多虧二十九軍趙登禹部及時趕到,突然發(fā)起沖鋒,日軍猝不及防,倉促敗退,喜峰口才免于被日軍攻占。
張恨水還與矢原講過樊鐘秀死于空襲的故事:“值中原大戰(zhàn)方酣之際,中央軍以飛機助戰(zhàn),馮(玉祥)軍樊鐘秀部首次見飛機俯沖投彈,驚恐萬狀,軍心為之動搖。馮乃集中訓話曰:‘空中之飛機與烏鴉,孰多?’皆曰:‘烏鴉多。’馮曰:‘信然。然則烏鴉便溺時,亦曾著于你們之頭頂乎?’皆曰:‘未?!T曰:‘信然。然則飛機投彈時,其能命中于你們之機會,當更稀矣。’眾皆曰諾,歡呼鼓舞而去。次日,于赴敵途中,又逢中央軍飛機凌空轟炸。樊及所部均惑于馮日前之言,不屑稍為之避。彈落人群,血肉橫飛,死傷過半,而樊以總司令之尊,亦成機下之鬼。”
在《謙廬隨筆》中,矢原還記載了一次有趣的旅行。他與張恨水應(yīng)邀前往海甸(淀)觀看二十九軍演習,事后張恨水請他吃“凱旋餐”。張恨水告訴他:“演習期間,海甸(淀)冠蓋云集,北京一大飯莊乃遣廚侍十余人,于席棚之下大賣其特制之‘凱旋餐’,為將佐者以其為吉兆,多前往食。此餐之配制,頗為別開生面。以韭黃、韭菜與肉絲,外加花生米少許,合而炒之,然后置于‘荷包蛋’上即成,其味亦頗不惡?!?矢原記下了張恨水對“凱旋餐”寓意的解釋:“所謂‘凱旋餐’也者,意在二十九軍必勝,日本必敗也。——韭黃與韭菜為二韭,與‘二九’諧音,故以之象二十九軍。花生米又名長生果,‘長生’與‘常勝’為一音之轉(zhuǎn),‘荷包蛋’者,旭日旗也。蛋在二韭與花生米之下,示日本必為常勝之二十九軍所征服也?!?/p>
張恨水在軍隊上層固有很多朋友,但他偏偏舍易求難,放著熟悉的上層人物不寫,卻把筆墨給了不很熟悉的“四個連長”。他曾經(jīng)這樣解釋:“我的意思,那時南京方面,正唱著一面交涉,一面抵抗,實在不能找出一位大人物來作小說主角。還是寫下級干部的好。這樣,也就避了為人宣傳之嫌?!崩^而他說:“這四位連長,我是寫他們有三位在長城線外成仁的。多少也給大人先生一點諷刺?!?這里似乎隱約透露了一點張恨水曾經(jīng)拒絕為張學良作傳而難以言傳的理由。的確,在那個時候,寫一個高層將領(lǐng)的抗戰(zhàn),難度是很大的,也非張恨水所長。他的長處,絕不在于正面描寫戰(zhàn)場的情狀,而只是從側(cè)面烘托,重點寫四位連長的戀愛、婚姻與家庭生活。且看最后一回“聲色自娛將軍終日樂,老少環(huán)泣戰(zhàn)士幾人回”,就以非常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軍人的父母和妻子兒女在得知戰(zhàn)場上全軍潰敗的消息后,四處打聽親人消息而求告無門的焦慮和傷心,并襯托以師長全家安逸、舒適、溫馨的生活,以表達他“都是軍人,為什么有的這樣在家里享福,有的就該在冰地雪地里打仗” 的悲憤。
就小說寫作而言,《東北四連長》中的人物、敘事仍未脫離張恨水所熟悉的三角戀愛的固定模式。女主角楊桂枝要在文人甘積之和軍人趙自強之間做出選擇,小說情節(jié)的推進和展開,就依賴于桂枝的心理活動,以及圍繞她所形成的人際關(guān)系的相互作用。隨著故事的層層鋪展,甘積之與趙自強的形象在楊桂枝的心目中此消彼長,發(fā)生了逆轉(zhuǎn),她從最初的討厭軍人害怕軍人,發(fā)展到最后能接受軍人嫁給軍人,這種變化在戰(zhàn)爭迫近的大背景下顯露了民眾心理的微妙之處,他們害怕戰(zhàn)爭降臨到自己頭上,希望軍人能承擔起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但當自己的親人就要奔赴前線時,他們也表現(xiàn)得難舍難分。結(jié)婚不滿一個星期,趙自強便接到命令,部隊要開到長城以外去抗擊日寇。張恨水把他與楊桂枝上演的這場“新婚別”,寫得蕩氣回腸。趙自強倒是有些兒女情長,心里對新婚妻子抱有二十四分的歉意,而新媳婦卻慷慨地表示:“我既然嫁了你,我就認定了我是一個軍人之妻,決不能有一絲一毫不愿意。但愿你和小鬼痛打一仗,殺死他萬兒八千的。那個時候,你是位英雄了,我也是一位英雄夫人,豈不大妙?” 這種寫法與革命作家“戀愛加革命”的創(chuàng)作模式毫無共同之處,張恨水筆下的男女私情是與社會生活融于一體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絕非社會生活之外的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他的敘事沒有那么多的豪言壯語、大話空談,卻符合日常生活的邏輯,符合人情物理。他寫戰(zhàn)爭給民眾身心帶來的深深傷害,恰恰是通過和平溫馨的、帶著人性氣息的日常生活的喪失來表現(xiàn)的。當然,他也寫了軍人的豪邁赴死。趙自強之死,最初在《申報》副刊連載時是用了隱晦的方式,留給讀者去想象。桂枝到醫(yī)院,原本是想和唯一存活下來的殷連長打聽丈夫的消息,“恰是新到了一批重傷的傷兵,用擔架床抬著,一架一架的向醫(yī)院里抬去。由這里更想到趙自強是如何一種情形,她心里萬分凄楚,又不能哭出聲來,于是昏暈著向下一倒”, 倒在做了戰(zhàn)地醫(yī)生的甘積之的懷里,全書就此結(jié)束。民國三十五年(1946),上海出版商從報上抄寫了書稿,打算出版,請張恨水審查。張恨水將全書重讀一遍,很為自己當年的幼稚感到可笑,于是,“我把作戰(zhàn)部分的描寫,完全刪掉,只著重故事的發(fā)展,結(jié)局我以人道主義去發(fā)作感慨”, 書名則截取古詩“楊柳青青莫上樓”中的前四個字,題曰《楊柳青青》。改過的小說結(jié)尾,四個連長中僅存者換成了關(guān)連長,這大約體現(xiàn)了張恨水的悲憫之心,不忍見一群孩子失去父親,成為孤兒。趙自強死之悲壯,是通過關(guān)連長向趙自強父親的一番描述所呈現(xiàn)的,關(guān)連長勸慰老人說:“老太爺,你也不必難過了。他和敵人同歸于盡,在武德上是十分光榮的。軍人的戰(zhàn)死在疆場那是榮譽的事情?!?老人強忍悲痛,顫抖著制止關(guān)連長,不讓他把消息告訴桂枝,因為她剛剛生了一個爺兒倆長得一模一樣的兒子。
錢杏
夫小說者,消遣文字也,亦通俗文字也。論其格,固卑之毋甚高論,無見于經(jīng)國大計。然危言大義所不能盡者,而小說寫事狀物,不嫌于瑣碎,則無往而不可盡之。他項文字無此力量也。更退一步言之,即令危言大義,將無事物而不能盡之矣,然販夫走卒,婦人孺子,則又不能了了于其所云者為何,而小說立詞為文,不嫌于淺近,則又無人而不可以讀之。他項文字亦無此力量也。今國難臨頭,必以語言文字,喚醒國人,無人所可否認者也。以語言文字,喚醒國人,必求其無孔不入,更又何待引申?然則以小說之文,寫國難時之事物,而供獻于社會,則雖烽煙滿目,山河破碎,固不嫌其為之者矣。
至于張恨水自己,又道:
然吾固以作小說為業(yè),深知小說之不必以國難而停,更于其間,略盡吾一點鼓勵民氣之意,則亦可稍稍自慰矣。若曰:作小說者,固不僅徒供人茶余酒后消遣而已。此吾于心焚如火,百病來侵時,盡二十日之力,而成此《彎弓集》者也。至于吾文如何,吾自知未必有何力量。諺有之,“千里送鵝毛,物輕人情重”。又曰:“瓜子不飽是人心?!苯駠y小說,尚未多見,以不才之為其先驅(qū),則拋磚引玉,將來有足為民族爭光之小說也出,正未可料,則此鵝毛與瓜子,殊亦有可念者矣。
山河脫幅三千里,兄弟鬩墻二十年。
豈是藩籬原易轍,本來萁豆太相煎。
江東名士渾如醉,壁上諸侯笑不前。
猶嘆藥爐茶灶畔,有人高比趙屯田。
爭道雄才一槊橫,幾時曾到岳家兵。
中原豪杰無頭斷,遜國君臣肯膝行。
盜寇可憐侵臥榻,管弦猶自遍春城。
書生漫作長沙哭,只有龍泉管不平。
六朝金粉擁千官,王氣鐘山日夜寒。
果有萬民思舊蜀,豈無一士覆亡韓。
為問章臺舊楊柳,明年可許故人看。
花蕊宮詞可汗顏,讀來轉(zhuǎn)覺淚潺潺。
金貂盡日盈高座,烽火連宵入漢關(guān)。
黃左尚爭明系統(tǒng),幽燕頻陷宋江山。
長江天塹何須道,胡馬南窺已等閑。
這四首詩寫得沉郁頓挫,寄托深遠,離黍之嘆,動人心弦。張恨水既不滿于國民黨政府“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又痛心于對日妥協(xié)使大片國土淪入敵手,而尸位素餐的滿朝文武和高冠博帶的名士佳人仍沉醉于驕奢淫逸的生活,作者有千言萬語積壓在胸中,卻也只能以比興寄托的方式,借歷史人物和故事,曲折地表達自己對這些民族敗類的憤慨,抒發(fā)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思。他的情感是真摯的,語言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即用比興,用意也較為顯豁,并不雕章琢句,借事用典也較為自然。再看《健兒詞》七首:
看破皮囊終糞土,何妨性命換河山。
男兒要赴風云會,笳鼓連天出漢關(guān)。
不負爺娘撫此生,頭顱戴向戰(zhàn)場行。
百年朝露誰無死,要在千秋留姓名。
未是木蘭替老親,亦非擊鼓學夫人。
女兒自有凌云志,不讓英雌獨姓秦。(指秦良玉)
笑向菱花試戰(zhàn)袍,女兒志比泰山高。
卻嫌脂粉污顏色,不佩鳴鸞佩寶刀。(下十四字集唐詩紅樓)
只祝成功不祝還,送行堪著白衣冠。
男兒死耳何須懼,一笑揮鞭上戰(zhàn)鞍。
含笑辭家上馬呼,者番不負好頭顱。
一腔熱血沙場灑,要洗關(guān)東萬里圖。
背上刀鋒有血痕,更來裹創(chuàng)出營門。
書生頓首高聲喚,此是中華大國魂。
這一組與前一組不同,寫得慷慨激昂、意氣風發(fā),充滿忠義剛正之氣,顯示了在國破家亡之際與國家共存亡的英雄本色,勉勵男兒、女兒到戰(zhàn)場上去建功立業(yè),詞語豪壯,字字擲地有聲,的確有一種“以語言文字,喚醒國人”的意味在里面,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取?/p>
應(yīng)當承認,《彎弓集》中的敘事作品并不像詩歌那樣出色,有為形勢所迫、急就成章的毛病。由于生活經(jīng)驗不足,缺乏可靠的生活細節(jié)的支撐,人物也顯得比較單薄,少了一些生氣,只能作為某種觀念的承擔者,整個作品就給人一種簡陋粗糙之感。但在抗戰(zhàn)初期,這些問題似乎是新舊作家都難以避免的。隨著戰(zhàn)爭的展開和深入,張恨水的生活體驗有了更加深厚的積累,他的抗戰(zhàn)小說寫作也就別開生面,進入了新的境界。
(待續(xù))
責任編輯/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