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力帆
合 江淮大地秋風爽,鳳臺農民耕種忙。故事發(fā)生在七七年,全縣上下喜洋洋。
甲 縣里號召畦田化,為的是,增產增收多打糧。縣委書記郭新吉,親(自)把項目來推廣。
乙 (白)什么叫畦田化?
甲 (白)“畦”就是左邊一個“田”右邊摞兩個“土”。這畦田化,就是麥田開溝做成行,防漬通風增產量。既然是,為民造福好主張,各地區(qū),狠抓落實要干一場。一時間,鳳臺畦田掀巨浪,可還是,有人沉默沒搭腔。
乙 (白)什么人,這么膽大包天?
甲 此人是,鳳崗公社的一把手,姓鄭名叫鄭子翔。
乙 (白)上世紀七十年代,
甲 (白)人民公社建制還在,
乙 (白)八四年才撤銷,
甲 (白)公社改為鄉(xiāng)。
乙 這鄭子翔,并非生來好抬杠,而這一回,他接受任務很勉強。
甲 (白)什么原因?
乙 原來呀,鳳崗公社沙土多,與周邊土質不一樣。田中如果開了畦,就好比,六個指頭撓癢癢!可縣委既然有決定,公開抗拒又怕鬧僵。于是乎,鄭子翔他心里想:俺來個,裝聾作啞不聲張,磨磨蹭蹭暗抗對,只盼著,事情久了人會忘,一鍋稀飯(它)慢慢涼。
甲 (白)這樣做,能行嗎?
乙 (白)不行,(加重語氣)不行!有人縣委去告狀:說鳳崗公社鄭子翔,他陽奉陰違對抗黨。
甲 (白)我的乖乖,這頂帽子可不小??!
乙 在當時,這頂帽子可不小,誰要是戴上準遭殃!縣委書記郭新吉,公開批評鄭子翔:“縣委決議你不執(zhí)行,自由主義太猖狂!限你一周之內改到位,畦田覆蓋全鳳崗!”
甲 鄭子翔,這個鄭子翔,低頭任憑書記講。不解釋,不搭腔,像茄子,經苦霜??雌饋?,這次批評他認了賬。
合 看起來呀,這次批評他認了賬哎!
甲 一周后,縣委有人去鳳陽,坐著吉普過鳳崗。透過車窗朝外望,發(fā)現(xiàn)農田還(是)老樣。
乙 (白)喲,這還了得——
甲 此人回來一報告,郭書記,把桌子拍得震天響:馬上召開常委會,研究處理鄭子翔!
甲 會議開得很順利,多數人,贊成處理沒商量。
乙 這個說——
甲 鳳崗公然搞對抗,就像野馬脫了韁。
乙 那個講——
甲 自由主義要批判,執(zhí)紀問責要加強!
乙 可這時,有個同志開了腔——
甲 (白)哎呀,這樣處理是不是太草率了?是否派人鳳崗去,弄清病情(再)開處方?
乙 一席話,如同打開一扇門,郭新吉,下令散會心不爽。幾天后,他親臨鳳崗搞調研,眉頭緊鎖臉拉長。立刻下令手下人,馬上去找鄭子翔。
甲 鄭子翔,聽說書記叫他去,心里頭,“咯噔”一下沒主張:(白)壞嘍,蘿卜了——“這下大禍從天降,處分撤職都得扛!”他見了書記腿打軟,(白)“郭書記,我……我錯了!”
乙 (白)“你錯在哪?”
甲 “我錯在——陽奉陰違不應當!”
乙 (白)“不對,該認錯的應該是我這個縣委書記!”“鳳崗全是沙土地,強推畦田不應當!各地情況不一樣,就好比,五根指頭有短長!縣委事前沒調研,官僚主義惹禍殃!”(白)鄭子翔同志,我八天前批評你,批評錯了,向你道歉!(鞠躬)
甲 (上前緊握乙手,激動地)郭書記——
乙 郭新吉,馬上召開縣委會,自揭傷疤自挖瘡。
甲 有人說,書記你要重形象,自我批評不應當。
乙 可郭新吉他這樣講——“有錯必糾太應當,知錯不改會遭殃。我們身為共產黨,認錯不怕毀形象!光明磊落干實事,遮遮掩掩才荒唐。
合 真理不怕見陽光,優(yōu)良傳統(tǒng)要發(fā)揚!”這就是,縣委書記郭新吉,認錯的故事美名揚!認錯的故事美名揚哎!
創(chuàng)作構想:
2015年我作為市文廣新局的“三區(qū)人才”被選派到鳳臺縣淮劇團,發(fā)現(xiàn)該團想創(chuàng)作一臺以原縣委書記郭新吉(已去世)同志先進事跡為題材的淮劇節(jié)目。為加深對郭新吉事跡的了解,劇團領導送我一本書—鳳臺縣委編印的《人民的好公仆郭新吉》。我從這本140余頁的書中讀到10余篇郭新吉同志生前戰(zhàn)友的回憶文章,其中就有郭書記“向下級認錯”這段很特別的故事。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我深知“實事求是”“批評與自我批評”優(yōu)良作風對領導干部有多么重要,而要身體力行又多么不易,我認定“書記認錯”是個好題材。
于是我想到將“書記認錯”演繹加工成淮河大鼓,讓鳳臺的演員自己將原縣委書記的感人事跡在更大的舞臺上傳播出去。這個想法得到縣文聯(lián)的支持。2015年10月我完成了劇本初稿,交給相關演員。隨后又從市里聘請老師對演員進行排練輔導。
《書記認錯》的主人公是縣委書記,事由為強制推廣畦田化,關鍵節(jié)點是“認錯”。一個為民造福的工程,為何會在個別地區(qū)遇到阻力,原因在于各地情況有別,非要“一刀切”肯定不受歡迎。這就導致了后來的兩次“書記認錯”。在最初的一稿,我將大量筆墨集中在郭書記在縣委會上公開認錯,以及那段對“為何認錯”所作的慷慨激昂的解釋上,而對前面一次找事主認錯未作較多刻畫。經輔導老師點撥,我又對第一次認錯進行了加工修改,如此人物形象就顯得更加豐滿,情節(jié)安排也更有說服力。
《書記認錯》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歌頌型曲藝作品也能接地氣,受群眾歡迎,就看創(chuàng)作者愿不愿意以平民的視角去看待先進人物,從其豐厚的精神世界中挖掘出真正的寶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