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看見一張百余年前的便條,很有一番感慨。光是字跡就頗見功力,寫得比當今很多書法家還好,且一絲不茍,讓我們后人看見前輩做事的認真。一個舊王府的管家,心思縝密,做事嚴謹,寫得一筆好字,今天恐怕全中國也找不出這樣一位有修養(yǎng)的管家了。再看物件,六軸手卷,件件皆宋元之前的國寶。過去玩書畫者,宋元與明清乃兩撥人,一峰一丘,中間隔著溝壑。六件國寶集于一紙之上,不枉面對受讓者。更為驚奇之處是,此六件國寶時隔百年之久,集中出現(xiàn)在佳士得紐約的拍賣會上,六件國寶出宮后竟然沒有一件失群,不知此乃幸事否。
此次拍賣注定它們會由此失散,天各一方,再次湊在一起恐怕真得猴年馬月了。古人感嘆寶物聚聚散散、人生悲歡離合,的確有一番道理。物與人沒太大區(qū)別,有生有死,有感有情,無特無殊,無因無果。這六件至少是乾隆皇帝撫摸欣賞過的手卷,清末散佚,被不肖子孫變賣。不論賣多少錢也是小錢,關(guān)鍵是面子丟盡,致使國寶東渡,一去即逾百年。
六件國寶集中亮相,令全球買家傾囊相購,算是文物界的頭等大事,卻讓人有點兒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唐宋元三朝的六件國寶,經(jīng)幾百年才在乾隆時期的宮中湊齊,算是傾一國之力。山中商會購去后售與藤田家族。藤田父子乃日本百年前收藏界之翹楚,珍藏古董文物七千件(傳言也有過萬之說),其中這六件僅是滄海一粟,而今天這一粟已是滄海。
收藏享受的是過程,民國四年(1915年),醇王府管家受主人委托將此六卷清宮舊藏轉(zhuǎn)讓。事后山中商會又獲巨利售與藤田家。當年藤田究竟花費幾何,無人知曉,知道的是藤田當年購買文物時從不問價,只說“留下”或“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