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年底,總會有諸多蓄謀已久的不滿在等待一個宣泄的出口。年終獎沒有其他公司多、火車票永遠無票狀態(tài)、北京的霧霾太濃烈、生活幸福指數太低……抱怨的對象信手拈來,如同墨水滴到清水里那樣迅速擴散,攪得人心煩意亂。變身購物狂人、轉移注意力、借酒消愁,我們總是期望通過各種途徑來控制并調整自己的情緒,但最終,它還是一次次失控。抱怨的種子遠比你想象中繁殖得更快,因為我們太容易拿自己和別人去做比較。小時候比父母、長大后比配偶、老了比子女,代代相傳永無止息。這種攀比心理,只會助長你體內潛在的不滿足感和悲觀情緒。
抱怨絕不是小情緒,它具有頑強的持久生命力,令你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受害者心理,同時還會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德國精神病學家Michael Linden博士創(chuàng)造出了“創(chuàng)傷后憤懣障礙”一詞,用來描述當怨恨根深蒂固時,會對身體造成長期的影響。如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會令生病者感到自己時刻處于危機之中一樣,創(chuàng)傷后憤懣障礙的患者會認為全世界都對他們不公平,怨恨成為了他們人格中的一部分。即使你并沒有如此嚴重的心理隱患,但帶著任何程度的怨恨情緒都會給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問題。假如你經常頭痛、失眠,或者不滿的情緒感容易爆棚,請務必讀完本期健康專輯,WH將和你一起探究該如何打破這個消極圈。
同愛抱怨的人相比,誰都更傾向于同樂觀者相處。2012年,喜劇演員蒂戈·諾塔羅在洛杉磯拉戈劇院的開場白是:“大家晚上好,我得了癌癥。你們好嗎?大家過得開心嗎?我被癌癥選中了?!贝饲暗乃膫€月,她因為嚴重的感染住院治療。就在此時她的母親因為一場意外去世,不久愛人同她分手。就在拉戈演出的幾天前,她再次拿到了二期雙側乳腺癌的診斷書??吹浆F場觀眾一臉的迷惑,諾塔羅詢問要不要換幾個“沒營養(yǎng)的笑話”。臺下隨即有人大喊:“不,這實在太有趣了!”在隨后的演出中諾塔羅改變表演風格,回憶自己以前經常調侃胸前的“飛機場”:“沒準這二兩肉能聽見我的話,恨得牙根癢癢,于是一合計:‘是可忍胸不可忍,干脆咱們殺了她吧!”全場笑聲一片。像諾塔羅這樣不遺余力自黑的喜劇演員并不是少數,比如宋丹丹、葛玲。在面對生命無常的痛苦時,她們選擇幽默和微笑作為療傷藥。這些女性大膽展現自己不完美的靈魂,讓情緒的惡魔在動人心魄的笑聲面前繳械投降,同時也讓周邊人得以安慰。
讓我們把那些不滿與怨恨統(tǒng)統(tǒng)留給即將逝去的2016年吧!
2017年,我們笑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