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華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學生中奢侈消費觀逐漸流行,出現(xiàn)了一些非理性消費行為,例如:從眾消費與盲目消費,攀比消費,享受消費等。 本文針對以上問題,分析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以期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消費觀。
關鍵詞:大學生 奢侈消費 適度消費
消費觀是指人們對消費水平、消費方式等問題的總的態(tài)度和總的看法,它一旦形成又會反作用于社會經濟,并對其產生深刻而重大的影響。大學生是經濟建設的生力軍,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社會的發(fā)展很大程度取決于大學生的狀況,而大學生的消費觀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和發(fā)展 ,進而為他們一生的品德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同時,關系到他們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觀及產生原因,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運行和持續(xù)發(fā)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奢侈消費觀在當代大學生中逐漸流行起來。有的大學生由于形成了這種錯誤的消費觀,在社會生活中常身不由己的陷入窘境,從而引發(fā)許多社會問題。
一、奢侈消費觀的行為表現(xiàn)
奢侈消費觀它主張消費者大量地、無節(jié)制地占有和消耗物質財富,以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持有這種消費觀念的大學生的有以下幾種消費行為:
(一)消費結構偏差大,不利于個人發(fā)展
據(jù)調查,這部分大學生每月的基本生活費占全部生活費用的三分之一左右;電腦、手機、上網(wǎng)費、請客、娛樂等享受型消費約占全部生活費用的二分之一左右,其中人際交往消費過度,主要體現(xiàn)為通訊支出和戀愛支出;書刊、培訓班等發(fā)展型資料消費的占全部生活費用的六分之一左右。
這種重享受消費輕自身增值消費,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的消費行為,使處在學習階段的大學生意志消磨,不再專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不利于個人發(fā)展。
(二)追求時尚和名牌,加重家庭經濟負擔
很多大學生喜歡跟風,迎潮流,追時尚,有些大學生已經具有明顯的品牌偏好,購買IPHONE、IPAD等電子產品,喜歡購買蘭蔻、雅詩蘭戴等世界名牌化妝品。而當問及“購買名牌的動機”時,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大學生選擇是“名牌質量好”,大部分大學生選擇“其他同學有,我也要有”, “顯現(xiàn)自己品位,體現(xiàn)出和別人的差距”。這些大學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攀比、虛榮心理,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
(三)超前消費,身陷債務的泥沼
隨著網(wǎng)上購物、電視購物等時尚消費模式的普及,以及各類銀行信用卡、校園貸進入大學校園,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逐漸成為“網(wǎng)購一族”、“卡卡一族”,有的同學不能在消費欲望和消費能力之間實現(xiàn)平衡,不僅是“月光族”,甚至存在“透支族”, “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成為了這部分大學生所追逐的時尚。超前消費讓他們自己身陷債務的泥沼,當生活費不夠時,就找各種名目向家里要錢,或找同學借錢、或從各種金融平臺借錢,甚至發(fā)生多起大學生因借高利的校園慘案,還有諸如“裸條”等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行為。
二、當前大學生奢侈消費觀的產生原因
(一) 經濟文化環(huán)境變化
1、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影響
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物質不斷豐富,早已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市場日益繁榮,為大學生的消費提供了更多可能,主要表現(xiàn)在擴大了消費范圍、拓展了消費空間,而在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為了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將各種營銷手段或誘因作用于消費者,以刺激其消費欲望,促進消費行為的實現(xiàn)。尤其是電商平臺和網(wǎng)絡金融的發(fā)展,極大程度上讓消費市場平民化,“透支”消費的出現(xiàn),人們的消費觀念也變得更為靈活,改變了根據(jù)每個人的收入來分配比例的消費模式,大學生可以不再僅以當前收入為唯一決定性因素,因此隨意型消費增大。
2、西方消費文化的影響
西方消費主義文化是一種崇尚和追求過度占有和消費作為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以及在這種價值觀念支配下的行為實踐。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符號象征性,即把物質消費看作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自我表達和社會認同的主要形式。20世紀80年代, 消費主義文化隨著西方各種主義和流派涌入我國,將消費本身作為人生的價值和目的,挑動了人們消費狂熱激情,麻痹人們的意志。幸福被等同于消費,消費品不再是為了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而是指示人們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的符號。這種文化通過網(wǎng)絡、廣告、影視等大眾媒體傳播,讓消費心理處于不成熟階段的大學生誤認為:個人消費品價格越高,社會地位越高;幸福的多少取決于消費物品的多少,幸福就是消費更新和更好的商品。
(二)學生自身發(fā)展特點
1、自我意識產生盲目沖動的消費行為
大學時期是人生中一個依賴性與獨立性并存的階段,伴隨著自我意識覺醒、大學生開始崇尚自由、渴望獨立,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有強烈的自我支配要求。他們在思想、生活、學習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而且反應敏捷,對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有強烈的消費自主需求,但大學生的思想沒完全成熟,正處在消費觀構建階段,如果缺乏適當?shù)南M指導,就會出現(xiàn)消費的盲目性、沖動性。
2、集體生活產生跟隨從眾的消費行為
上大學和以前上小學、高中不同,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學校,個人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有歸屬感,很容易產生從眾行為,希望通過“相似性”和“一致性”融入自己所在的集體,獲得群體的認可和接受。這樣,個人的消費方式和內容不得不受同學的影響,出現(xiàn)了共同的消費趨向,而對于消費品本身的特性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則考慮不足。
3、尊重需要產生炫耀攀比的消費行為
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尊重需要,他們多方面的努力在相當程度上都是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體系,以實現(xiàn)其自我價值。在學生消費中表現(xiàn)為重物質消費,輕教育投資。他們通過購買品牌商品、在社交活動出手闊綽等炫耀行為實現(xiàn)自我身份的建構,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財富和社會地位,用富裕的物質生活來充實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滿足和心理的平衡,并且,通過相互攀比以維持或提升在自己同伴群體中的地位和身份,好像通過此種手段就可以和自己的“身份”相適應。
(三)家庭教育缺失
1、收入來源穩(wěn)定,不知賺錢辛苦
大學生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家庭,即使收入并不寬綽的家庭也對大學生經濟的供給也沒有太大約束,雖然收入具有依附性,但收入的支出卻有獨立自主性,家長對大學生的消費需求無條件滿足,使其成為“理想的消費者”。由于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缺乏生活磨練,不知賺錢辛苦,大學生大多養(yǎng)成了要花錢就伸手的習慣。
2、缺少理財鍛煉,不會管理開支
中國的父母更多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各種“顯性”能力上,比如各類藝術方面的才能,奧數(shù)、作文等考試知識的深化,而對于消費理財能力的培養(yǎng)則覺得沒有必要。一些家長對孩子過早接觸金錢心存顧慮,認為對孩子少言錢財之利害,才更有益孩子“一心只讀圣賢書”,等他長大掙錢了,自然會懂得計劃和管理。這樣孩子一有錢就花光,缺乏對消費的規(guī)劃意識。
3、家長自己非理性消費行為的影響
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費的原則立場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對象。家庭的消費特色、消費習慣和觀念會在日常消費行為中由上一輩潛移默化地傳給子女。有些父母本身消費觀念存在誤區(qū),不能正確引導自己的子女。如父母追求時尚品牌,其子女多傾向于品牌消費。
(四)學校教育缺失
由于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和客觀,高校教學偏重于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缺少與消費觀、消費計劃有關的的專題教育和相關課程的設置。因為沒有系統(tǒng)化、具體化的相關知識技能的指導,大學生的消費及理財習慣的形成更多是通過觀察學習,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引導目的。
三、引導大學生養(yǎng)成健康消費觀的建議
(一)社會引導
(1)加強大眾傳媒的良性宣傳作用。發(fā)揮報紙、廣播、電視、網(wǎng)絡的等資源優(yōu)勢,積極倡導勤儉節(jié)約、適度消費的消費觀,減少對大學生消費產生誤導的廣告。
(2)加大金融網(wǎng)絡安全建設。進行金融網(wǎng)絡知識的普及,依法處置校園不良網(wǎng)絡借貸平臺和個人,營造和諧的社會消費環(huán)境,使學生更好培養(yǎng)自己理性的消費習慣。
(二)自我規(guī)劃
(1)制定適合自身的消費計劃。大學生應學習一些經濟、金融類知識,對每月的消費情況進行記錄分析總結,尋求合理的消費方式,做到量入為出,不攀比、不盲目消費、不奢侈浪費,養(yǎng)成良好消費的習慣。
(2)嘗試經濟獨立。對于大學生來說,應該自立自強,勇于承擔起自身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與家庭責任。通過多種形式的兼職,大學生即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給家里減輕經濟負擔,又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實踐能力,開闊眼界,體會社會生存的困難,掙錢的不易,從內在上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yǎng)。
(三)家庭教育
(1)理財教育與學業(yè)教育同等重視。父母應將把理財教育滲透在孩子成長過程的每個階段,從日常生活中做起,錢財使用上不能一味的放縱,而是讓孩子多參與家庭經濟活動,并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培養(yǎng)其適度消費等理財技能。
(2)改變自身的非理性的消費方式。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輕易的被孩子所效仿,父母要對自己和家庭的消費支出有明確的規(guī)劃和分配,為孩子樹立勤儉節(jié)約、避免盲從、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的榜樣。
(四)學校教育
(1)高校要轉變教育觀念。除了重視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還應對大學生進行一些關于消費理財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如通過社團活動、理財專家的講座、校園宣傳欄開展專題教育,開設《個人理財》等相關課程宣講消費理財知識,并利用校園環(huán)境影響大學生理性健康的消費習慣的養(yǎng)成,向社會輸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費習慣的社會成員。
(2)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調試工作。大學生的不理性消費行為與不健康的心理有關,當大學生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等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時,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正確引導,容易形成心理趨同的傾向,高校應發(fā)揮心理輔導老師和輔導員的重要作用,對大學生在消費中的存在的不良心理加以修正,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適度消費觀。
總之,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梁,引導他們反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過高消費的奢侈消費觀,確立勤儉節(jié)約、量入為出的適度的消費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既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又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健康運行和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海鷹,劉昕.西方消費主義沖擊下大學生消費觀念探析[J].當代教育學,2010,(19)
[2]孔瑞,陳運華,張玄卿.大學生消費與財商現(xiàn)狀調查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2(12)
[3]趙劍輝.引導大學生健康消費的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石慶新.家庭理財教育方式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D].重慶:西南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