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芳+陳超+孟延豹
前言:
北京市的密云區(qū)是離北京市中心最遠的區(qū)之一,但是在教學改革上,它一點也不落后,特別是在區(qū)里推行《義務教育三級課程整體建設一體化課程方案》并開展了“以信息技術為主的主題綜合實踐課程”改革后,該區(qū)很多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都大大提高了。這看似跟“教學APP的學科運用”這個欄目無關,其實對于教育APP的深度應用與推廣,卻是至關重要的。
課程不改革,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就一定不徹底,這是筆者一直以來的觀點。
王東芳老師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曾迷茫過,曾不知所措過,但經過深刻的思考,特別是在區(qū)里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王老師找到了自己在未來教育中新的位置,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根據(jù)課改的需求,重新建構適合自己、適合學校,特別是適合學生的基于教學APP的信息化特色課程。
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北京市密云區(qū)制訂了《義務教育三級課程整體建設一體化課程方案》,并率先在北京市開展了“以信息技術為主的主題綜合實踐課程”改革。這一改革擴大了學校課程建設的自主權。
密云區(qū)教委為本區(qū)多所學校配備了平板設備,其中,密云區(qū)第四小學(以下簡稱“密云四小”)最先在4個班配備學生平板設備共180臺,教師用機50余臺。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學校在3~6年級16個班全面開展平板教學,使平板互動教學普及化。在以學校平板教學為研究方向的引領下,學校以信息技術教師為主,在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綜合實踐課程建設中,利用自身的信息技術優(yōu)勢,全方位選擇各種適合課程的教學APP,開發(fā)了“玩轉iPad”系列校本課程,其中包括“平板基礎學習”“有趣的二維碼”“走近無人機”“Scratch編程”和“愛的相冊”五部分內容。這樣逐步實現(xiàn)了在數(shù)字化時代下,數(shù)字化學習的變革。
● 改變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的革新速度實在太快,相比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信息技術教材永遠是落后的,這也是學生在課上興趣難以有效調動的原因之一。課改后,學校有了自主的空間,教師也有了選擇教學內容的權利,那為什么不把教材總是滯后這種問題改變一下呢?
于是,教師在內容的選擇上突出一個“新”字,選擇生活中常用的APP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中。有了這樣全新的轉變,學生對原來的信息技術課有了新的認識,在“有趣的二維碼”“走近無人機”等課程中,學生們用上了流行的APP,玩起了炫酷的教學游戲,終于感覺信息技術課與時代同步了。
● 改變學習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所以數(shù)字化教學也要向數(shù)字化學習的方向逐漸轉變。在專題“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小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研究”的引領下,學校進行了課堂內外的學習翻轉,提高了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提供教學視頻和“導學案”,學生則在課前進行初步的嘗試學習,這樣教師就能在課上利用更多的時間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學習指導。同時,在課上、課下,學生也能接受他人的幫助,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還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主動幫助他人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選擇了學生在生活中常用的交互類APP,降低了技術門檻,能讓師生更多地關注到學習本身。
● 改變交流方式
傳統(tǒng)的教學多采用課上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或課下單獨交流的方式,但就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班級人數(shù)較多的現(xiàn)狀來說,教師想要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實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而在數(shù)字化背景下,我們有了更多的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方式。
例如,微信是目前生活中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小學生也差不多都會用,于是教師在每個班級建立了微信學習群,在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時,學生如果遇到問題,可以在家里通過該群與教師、同學溝通,尋求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還可以將微視頻上傳到微信學習群,讓學生在家里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師生在課上交流學習問題,分享學習資料及作品,以此來提升學生在數(shù)字化背景下交流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和意識,同時這也能讓教師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
另外,教師利用“網(wǎng)絡調查問卷”的APP形式出示導學案,讓學生邊學習邊完成。學生提交后,教師通過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僅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情況,還能在下節(jié)課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真正實現(xiàn)以學定教。
● 改變教學手段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不允許帶手機進課堂,教室也不允許安裝QQ、微信等交流軟件,但在數(shù)字時代,這些工具卻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優(yōu)秀工具。課上,教師可以教給學生用QQ空間整理照片的方法,用QQ、微信傳文件的方法,用云平臺存儲文件的方法等,有了這些存儲和傳輸數(shù)據(jù)的辦法,學生再也不用拿著U盤從家里把資料拷貝到學校,再從學校把作品拷貝回家了。
在課上,教師的臺式機始終打開著微信電腦版,其目的在于:一是能適時地與學生在學習群里溝通,二是能及時看到學生分享的學習方法、資料和作品。這一切的技術應用,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心中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
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課改,給學校和教師帶來了更多自由的空間,作為信息技術教師,走在時代的前沿,享受這種變化,并使其服務于教育教學,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后記
雖然密云四小離天安門的直線距離估計都要超過100公里,但筆者卻感覺該校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處在了時代的前列。原來選擇一個教學APP應用是多么的困難,而現(xiàn)在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在總結自己的工作時,卻常常忘記了“技術”的存在,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他們的出發(fā)點是課程體系的建設和課程活動的設計,技術早就融入其中了。其次,經過這么多年學校的努力、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學校在變革中不再那么吃力,學生不需要培訓,就已經學會了使用微信、QQ、問卷調查等軟件。
當然,本文是作為信息中心主任的王東芳老師從整體上對密云四小通過課程改革推動教學APP的應用來進行闡述的,本欄目后續(xù)還會有該校不同學科的教師介紹APP在教學中應用的心得體會,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