苠苠
東漢時期的大書法家張芝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爺爺曾擔任過漢陽太守,父親更是屢立功勛,母親也是大家閨秀,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張芝并沒有染上富家子弟的紈绔習氣,反而對自己要求嚴格,年紀輕輕就被人稱為“張有道”。
張芝在機緣巧合之下,得到名師杜度、崔瑗的指點,進步神速,也由此深深地愛上了書法。此后,張芝一直潛心于書法研究。太尉認為他日后一定大有出息,曾經(jīng)多次邀請他出來做官,但都被張芝以要專心研究書法為由拒絕了。后來漢靈帝聽說了張芝的名聲,也下詔讓他做官,他也拒絕了,理由依然是要專心研究書法。張芝出身于官宦之家,卻能做到不汲汲經(jīng)營做官之道,專研書法,這在當時那種“學而優(yōu)則仕”的社會氛圍中是難能可貴的。
父親看到張芝頗愛書法,為方便他習文練字,便在府邸里修建了一個大水池,池旁安置著石桌、石凳,讓張芝臨池學書。張芝從此有了練書法的好去處,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都待在水池邊,不到十天時間就寫壞一支新筆,一個月就用掉好幾塊墨。家里剛織好準備做衣服的白布也被他順手用來練字了,有時練字練得興起,他甚至會把身上穿的衣服也脫下來練字……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家的池水變成了墨黑色,無論怎么換池水都無法恢復清澈。典故“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就是從這而來,書法被稱為“臨池”也來源于此。
后人評價張芝的草書“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是草書之首。這一切不僅得益于張芝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名利的淡泊,更來自他對書法的無限熱愛和專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