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鹽城市中小學武術操開展的現(xiàn)狀研究
陳鵬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觀察法、問卷調(diào)查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鹽城市6所中小學武術操開展現(xiàn)狀進行研究,旨在為鹽城市中小學武術操更好的開展提供參考和理論依據(jù)。研究表明,武術操在現(xiàn)階段開展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沒有和廣播體操區(qū)分開,對民族精神的認知較淡化;缺乏專業(yè)師資與專業(yè)、系統(tǒng)化培訓;學校沒有設置專門的評估、獎勵和考核機制;多數(shù)學校缺少武術操配套教材;武術操開展形式與教學組織較單一,對學生學習興趣影響較大。
武術操;開展現(xiàn)狀;研究
學校武術教育是民族精神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這種傳承通過肢體運動為媒介全面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多方位傳播。目前大部分中小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校體育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1]。而中小學武術操的開展正是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我國民族精神、傳承與發(fā)展中國武術、增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必然趨勢,是我國中小學體育課近50年來積淀的成果[2]。如今推出的武術操是適應當前社會需求與中小學武術教學改革的一次嘗試,可以借此機會大力發(fā)展武術運動、弘揚民族精神。該課題是對鹽城市中小學武術操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找出現(xiàn)存的問題,以此提出合理的建議,為中小學武術操更好的開展提供參考和理論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是鹽城市6所中小學武術操開展的現(xiàn)狀。在調(diào)查中采取分層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在亭湖區(qū)和鹽都區(qū)抽取6所中小學,其中小學3所,初中3所來進行研究。中小學學生共438人,體育教師30人來作為本課題的調(diào)研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jù)需要分別以“武術操、中小學武術課、中小學體育課”等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等相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引擎搜集,查閱鹽城師院圖書館等相關書籍,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分析,為本課題的研究建立了充分的理論依據(jù)。
1.2 訪談法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對鹽城市部分中小學體育教師、中小學生、武術專家以及多位教育主管部門工作者進行訪問,了解武術操在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課題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1.3 問卷調(diào)查法
問卷設計好請有關專家和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進行審核,經(jīng)過反復修改最終制定了《鹽城市中小學武術操現(xiàn)狀——教師問卷》和《鹽城市中小學武術操現(xiàn)狀——學生問卷》兩份調(diào)查問卷,之后對問卷的信效度進行檢測。通過檢驗可知:教師問卷r=0.77,學生問卷r=0.72。按照重測信度檢驗標準,問卷信度系數(shù)達到0.7以上,制定本問卷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1.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根據(jù)需要借助SPSS11.5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主要運用單樣本T—檢驗和回歸分析等,之后對比顯著水平。同時借助Microsoft Excel 2003對回收的問卷和問卷信度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通過這些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整理分析,為本研究提供了實際的依據(jù)。
2.1 鹽城市6所中小學武術操開展現(xiàn)狀
2.1.1 中小學武術操的開展形式
1)小學武術操的開展形式
通過訪問和實地觀察發(fā)現(xiàn)武術操在鹽城市小學中的開展主要是根據(jù)小學具體情況而定,從兩套小學學段的武術操《旭日東升》和《雛鷹展翅》中選取一套進行練習。由于體育課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的武術操的教學目的和內(nèi)容非常寬泛,而《雛鷹展翅》中上肢動作與武術手型變換較多,為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授課內(nèi)容都是根據(jù)教師自己的專項和學生的興趣來安排的,武術操只是作為其中一項在體育課中穿插進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3所學校都選擇了比較輕松容易學的《旭日東升》作為教學內(nèi)容。學生在學完武術操后主要在課間練習,通常還包括廣播體操與學校的自編操。
2)中學武術操的開展形式
通過走訪可知:初中與高中學段練習武術操《英雄少年》,《英雄少年》是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編訂的4套武術操之一。除上文中提到的兩套武術操外,還有一套高中學段的武術操《功夫青春》,這套操分為單操和對操。單操是單人練習,對操是雙人練習,形式類似武術套路中的對練,練習形式要復雜一些。鹽城市根據(jù)實際情況,初、高中學生都只學習《英雄少年》。中學武術操的教學大綱也較為寬泛,開展情況與小學類似。在體育課中主要是讓學生學會,之后在大課間練習,通常與廣播體操《舞動青春》一起做,這套廣播操一般3—5年就換一次,先做廣播操再做武術操。
綜合以上調(diào)查可知:目前鹽城市6所中小學武術操開展形式是在大課間練習,小學同時練習廣播體操與學校自編操,初中同時練習廣播體操。在體育課中有時以武術操為準備活動,但武術操開展的形式較為單一,選定的武術操種類較少,個別動作有一定難度。
2.1.2 中小學武術操的開展要求
通過調(diào)查問卷、觀察和訪問得出武術操開展的硬件要求主要是場地、教師與學生的衣著等幾個因素。
1)場地
小學與中學的教學場地基本都是以操場為主,武術操對場地要求并不高。通過教師問卷調(diào)查表明:100%的教師認為場地能夠滿足武術操的教學與練習需求。
2)對學生要求
要檢查學生的穿著和佩戴,不許佩戴項鏈、手表等飾品,要求穿運動服和運動鞋,禁止穿皮鞋和高跟鞋。嚴格考勤,無特殊情況不準請假。
3)對教師要求
上課前認真?zhèn)湔n,學期開學時要寫好教學計劃和教案。防止傷害事故,教學內(nèi)容要由簡到難。注重教學組織,使學生易于觀察教師動作示范,教學手段要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小學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注意力變化,避免注意力分散。
2.1.3 中小學武術操教材配套與教師培訓情況
1)小學
通過調(diào)查可知:目前鹽城市小學主要是練習《旭日東升》,其中具有南拳動作,給人一種活潑向上的感覺,而《雛鷹展翅》上肢動作卻較少。在教學過程中并沒與之相配套的書籍,也沒有圖解。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查詢得出只有《旭日東升》動作圖文解析和VCD,但很多小學都沒有這套VCD。教師外出培訓幾乎沒有。
2)初中
通過調(diào)查可知:目前鹽城市中學生在武術操的選擇上多數(shù)以《英雄少年》練習為主。33.33%的教師認為武術操教材相對于廣播體操《舞動青春》和《旭日東升》更具有趣味性和攻防、技擊性,能突出“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且每個學校均有圖文解析,但VCD相對缺少。教師在培訓上幾乎是自學和校內(nèi)教師探討為主,幾乎沒有參加外面培訓。
綜上所述:目前鹽城市6所中小學在武術操教學過程中缺少配套的書籍和VCD,教師對準確動作的定位把握不準,導致教學效果降低。武術操動作相對廣播體操觀賞性強、易于整齊且具有攻防技擊性。教師在外參加培訓幾乎沒有,這對于目前中小學學習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發(fā)揚愛國主義是不利的。
2.1.4 中小學武術操的課堂組織與教法
中小學體育課的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這與學生的性別和年齡密切相關[3]。而中小學體育課在整個教學計劃中所占的課時本身就教少。因此,授課形式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1)課堂組織
中小學體育課的組織形式主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難易、項目特點而定[4]。體育課主要以實踐內(nèi)容為主,組織形式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效果。通過訪問和觀察發(fā)現(xiàn)中小學生學習與練習武術操的組織形式都是體操隊形,一般是4列橫隊。小學生的組織一般不用“圍圈”這種方法,“圍圈”本來是使所有人看的更清楚,但反而讓一些學生看不明白。初中的組織方法一般也是體操隊形,有時會用到“圍圈”,但在武術操教學中使用次數(shù)并不多。
2)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5]。由表1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可知:目前中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占到53%,通過自己示范的占到100%,運用多媒體的占到33.33%。
表1 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
綜合以上調(diào)查可知:目前鹽城市6所中小學在教學方法上比較單一,一般均是體操隊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沒有武術操的相關教材,教師無法使用教材圖解進行教學。而初中教師較少用到教材圖解。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方面,目前中小學仍然是個短板。
2.1.5 中小學武術操的選定及學生掌握情況
1)武術操的選定
通過電話咨詢鹽城市教育局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處相關負責人關于武術操開展的情況,了解到各區(qū)或各學校自主選擇了兩套武術操,多選容易混淆且不易管理。實際情況是鹽城市大部分小學只做《旭日東升》,初中只做《英雄少年》,原因是為了便于教學、表演或比賽。基于上述原因,只探討鹽城市小學生習練的《旭日東升》和初中生習練的《英雄少年》這兩套武術操學生的掌握情況。
2)武術操的掌握情況
從表2中發(fā)現(xiàn)小學教師對武術操動作路線、動作規(guī)范、動作熟練度與整套演練水平的得分均超過中間值3。小學生自我評價中所有問題的得分均超過4。說明小學教師對小學生練習武術操時的動作路線等比較認可,但動作規(guī)范程度較一般。小學生在這幾個方面認為整體表現(xiàn)良好。通過實地觀察發(fā)現(xiàn)以下幾方面問題:各類步型不規(guī)范,如砸拳時很多學生兩腳分開;經(jīng)常站立練習,不知該做出何種步型;胳膊經(jīng)常彎曲,動作不準確。初中教師與初中生的問卷問題除去“動作規(guī)范”這一項以外得分都在3.5以上,突出的問題是動作規(guī)范,教師得分為3.15,初中生得分為3.33,剛剛超過中間值3。實地觀看了初中生課間操和體育課的準備活動得出以下易犯錯誤:動作路線常分不清;步型、手型不規(guī)范;架掌手貼到頭部,沒有伸展;擺頭路線不清晰、經(jīng)?;煜?;分不清雙砸拳與雙劈拳,胳膊完全挺直。
表2 鹽城市6所中小學武術操的掌握情況
綜合以上調(diào)查可知:小學生教學內(nèi)容重視動作、但是過于簡單,主要就是手型和步型變化、趣味性低、學生喜歡復雜的體操但教師傳授相對復雜,學生掌握有難度。初中生在大課間與廣播體操一起做,先做廣播操在做武術操約10分鐘左右,動作較為優(yōu)美、大方、舒展。妨礙中小學生掌握武術操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動作規(guī)范、準確度方面。
3.1.6 中小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知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中小學生幾乎沒有從教師的講解、示范中學習到傳統(tǒng)文化及民族精神。目前中小學生對武術的了解途徑主要是通過電影、電視與武俠小說。但這些基本沒有影響到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知。根據(jù)表4調(diào)查分析可知:小學生民族精神的認知得分為3.38,初中生3.25,超出中間值3。對武術操和民族精神態(tài)度均超過中間值3,這說明對武術操和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積極性。根據(jù)心理學中的定義認為:小學生對民族精神的態(tài)度屬于“意向型”,均值為3.7,只是想去做某些屬于民族精神的行為,并不清楚民族精神是什么。態(tài)度具有認知的功能,通過一元線性回歸分析武術操態(tài)度對民族精神認知的影響發(fā)現(xiàn)無顯著性相關。這一點證明了武術操的練習基本沒有使學生感受、了解、知覺我國的民族精神。初中生對武術操和民族精神的態(tài)度也都超過中間值3,對武術操和民族精神有一定積極性,但比較低。初中生對武術操認知、情感、意向相互協(xié)調(diào),屬于“認知型”。但初中生對武術操的認知得分剛剛超過中間值3這個程度,說明初中生對武術操的認知水平不高,只是有比較低程度的認識。初中生對民族精神的認知、情感和意向三者相協(xié)調(diào),屬于“意向型”,是喜歡做些屬于民族精神概念外延的行為。
表3 鹽城市6所中小學了解武術操的途徑
表4 鹽城市6所中小學對民族精神的認知情況
3.1.7 中小學生武術操的考核形勢與內(nèi)容
中小學武術考核形式基本一致,都是在學完武術操后在體育課中與大課間進行,屬于隨堂測驗與整體考察,其沒有明確的標準,主要是考察學生是否會做、態(tài)度是否認真、整個班級練習時是否整齊。除班級集體練習時的整齊程度外都是主觀標準,對動作規(guī)格沒有相關要求。大課間考察算入班主任考評,無專門考核。
綜合以上調(diào)查可知:中小學體育教師很少講解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內(nèi)容,練習武術操幾乎沒有使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精神。中小學生了解武術主要是通過影視和武俠小說。小學生對武術操的態(tài)度較為樂觀,初中生認識較為模糊。中小學沒有專門的考核,只有隨堂測驗與整體考察,這種考核沒有明確標準。
3.2 鹽城市6所中小學領導對武術操的重視程度及師資情況
3.2.1 中小學領導對武術操的重視程度
通過調(diào)查走訪發(fā)現(xiàn):鹽城市中小學基本均已普及武術操,相關領導和教師對武術操的開展比較重視,但程度有限,只是通過政策進行普及、開展比賽促進其發(fā)展,但不能達到《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的要求。它要求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目的是為了防止我國青少年被“分化、西化”。這是武術操存在的重要意義。但從開展效果可以看出武術操并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結果使武術操沒有從本質上區(qū)別于廣播體操。學生沒有從武術操學習、練習中感受到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這需要專門加強,需要各級領導與體育教師提高認識,提供政策保障。
3.2.2 中小學武術操的師資情況
通過表5和走訪發(fā)現(xiàn):1)教師在授課時只是根據(jù)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去講解?!吨行W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通過武術、武術操等媒介傳播民族精神可增加民族認同感,也必然會增進愛國主義情感[6]。但只是通過動作練習肯定是不夠的,應該結合傳統(tǒng)文化講解。2)小學教師相比初中教師在年齡和教齡方面較高,在職稱方面幾乎相等。3)缺乏專業(yè)師資與系統(tǒng)化培訓。第四、沒有完善的武術操專門評估與獎勵機制。
表5 鹽城市6所中小學體育教師師資情況
3.1 結論
目前鹽城市6所中小學武術操在現(xiàn)階段的開展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沒有和廣播體操區(qū)分開,對民族精神的認知情況較淡化;缺少專業(yè)師資與專業(yè)、系統(tǒng)化培訓;沒有關于武術操專門的評估與獎勵機制;很多學校缺少武術操配套教材;武術操開展形式與教學組織方式較單一,動作技擊性不突出;教學方法多為直觀示范,對學生學習興趣影響較大;練習武術操對學生身心健康、行為均有積極影響;沒有設置武術操的專門考核,僅有隨堂檢驗與課間檢查,這種考察無明確標準。
3.2 建議
1)提高校領導的認識及重視程度,制定、保障武術操教學實施的有關文件、政策、政績評價標準,落實、完善好武術操專門的考核機制、教材和健全師資培訓體制。2)加大對體育教師民族文化、專業(yè)和系統(tǒng)化的師資培訓,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和理論水平。3)完善武術操的生理監(jiān)控機制,掌握中小學生的生理運動負荷,以此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1]趙志強,杜瑞蓮,張蕾.淺析影響大學生體育意識形成的因素[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6).
[2]肖紅梅.海豐縣中小學體育教育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4).
[3]麥妙麗.小學體育課應重視課堂常規(guī)管理[J].拳擊與格斗,2014(22).
[4]顧大成,鐘宇.我國小學田徑運動開展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J].體育科技,2014(2).
[5]杜云航.郁達夫《故都的秋》教學方法探究[J].新課程·中旬,2014(8).
[6]楊眉.如何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J].管理學家,2013(19).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rtial Arts Teaching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Yancheng City
CHEN Peng
By using literature,interviews,observation method,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ispaperstudiedthe presentsituation ofmartialarts teaching in six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aim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Yancheng city.The research shown that Wushu exercise did not achieve its desired effect,the reasons were demonstrated as following:it was not separated from radio calisthenics at this stage and students'cognition of nationalspiritwasrelativelyweak.Manyschoolslackofprofessionalteachersandsystematictrainingandtheydidn't set up the special assessment,reward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Moreover,most schools lack of martial arts teachingmaterialsandtheirdevelopmentformsandteaching organizationswere simplexwhichhave greatimpacton students'learninginterest.
martial art;prsent situation;study
G807.3
A
1003-983X(2017)03-0265-04
2017-01-03
鹽城師范學院校級青年社科類基金(16YCKWQ009)
陳鵬(1983-),男,河南柘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武術套路理論與實踐.
鹽城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江蘇鹽城224002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cheng Jiangsu,2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