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軍
我家樓下有一位新搬來的老人,晚上遛彎時常能碰到,于是就聊一聊。老人年輕時是一個木匠,過去在山東一帶走街串巷地攬活。他告訴我,那時手藝人中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手上的活基本都不做完,木匠不給自己做的箱子安把手,鐵匠不給自己打的刀和鐮開刃,篾匠也不給自己編的笎子簸箕扎篾邊,他們把最后一道工序留給下一個手藝人去做,為下一個手藝人留一碗飯吃。
老人說他們管這種做法叫做“留余”。我上網(wǎng)查了一下,才知道“留余”居然是中國古人普遍認(rèn)可的為人之道,它不僅存在于商業(yè)領(lǐng)域,也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不由得想起我的岳母。岳母住在一樓,常常將一些剩飯粒倒在窗外,我很疑惑,不知道她老人家這是為什么。后來才知道,岳母是在喂食窗外的螞蟻,螞蟻有了吃的,就不會到屋里來覓食了。難怪呢,岳母家雖然住在一樓,屋里卻很少見螞蟻,樓道里也沒聽說哪家螞蟻成災(zāi)。
這么看來,岳母的做法就是“留余”。“留余”的本質(zhì)在于,做事留有余地,遇上好事不能只顧自己。給別人留一個機會一碗飯,其實也是在給自己留一個機會一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