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景華
摘 要:黑龍江是中國最北面省份,與俄羅斯相鄰。黑龍江流域范圍內中俄的風俗、文化、經濟等都有一定的影響,本論文主要從關于界江文化、中俄風俗文化融合、黑龍江流域中俄風俗文化的交互啟發(fā)進程闡述了黑龍江流域中俄風俗文化之間的影響,希望為研究中俄風俗文化的專家與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黑龍江流域 中俄風俗文化 影響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清末民初中俄界江文明形態(tài)比較研究”(項目批準號12YJA770019);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中俄界江文明形態(tài)比較研究”(項目批準號11E077)系列成果之一
社會風俗雖不在傳統意義中的上層文化有一席之地,但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因子,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深厚的聯系。一般在邊境地區(qū)的居民,地域差異明顯,風俗習慣區(qū)別較大,但是隨著文化交流活動的頻繁,區(qū)域文化之間也有一定的融合。譬如,中俄兩國淵源已久,文化交流甚廣,在我國的東北地區(qū),尤其是在黑龍江流域,俄羅斯的文化影響是極為廣泛的。僅一條界江之隔,使得黑龍江與俄羅斯兩岸的居民交流互動頻繁,多元化的中國民間文化與俄羅斯的民俗文化相互交融與碰撞,在飲食、服裝、語言和民宅建筑等方面,雙方都潛移默化地發(fā)生改變。下面將研究黑龍江流域中俄風俗的交互影響,這對于我們了解該地區(qū)文明、文化的發(fā)展狀況與體系脈絡有很好的啟發(fā)作用,對之后經濟層面上的發(fā)展挖掘也大有裨益。
一、關于界江文化
黑龍江,中俄兩國的界江,在此之前,是存在有著眾多的俄羅斯后裔的,自19世紀,經過100年左右的遷徙,將近7萬的俄羅斯后裔在此地區(qū)生存?,F在的統計顯示,在漠河地帶的村鎮(zhèn)中俄羅斯后裔也有將近1萬人,分別分布在漠河縣,塔河縣,呼瑪縣,遜克縣,嘉蔭縣,孫吳縣以及黑河市的璦琿區(qū)。在這些地方,當地的原始居民,外來移民,華裔居民,成為黑龍江流域的主要群體,最終形成該地區(qū)獨特的文化體系——界江文化。
事實上,文化的定義并不是統一清晰的,但是它最終強調一個群體在發(fā)展過程中顯現的本質,或者說本真,這種本真性使得各自的民族有著自己的身份認同,這也是不同民族之間得以區(qū)別開來的界線。而另一方面,這種文化對人有著內在的引導,怎樣明辨是非,獲得正確的價值判斷,選擇做那些“正確的事情”。它與人的道德情緒密切相關,具有一定道德含義,是服務于正確行動的道德手段?!拔幕侨祟惿鐣嵺`的產物,因而不可能離開自然和社會的物質、經濟、政治條件而憑空產生和孤立發(fā)展。正是基于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才可能產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黑龍江在成為界江之前,該流域繼承發(fā)展了大量的中國風俗于文化,成為界江后,中俄兩國的交往并未中斷,而是在相互學習對方的風俗習慣,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原先的一些文化習俗,逐漸的兩國人民都欣然接受著雙方的生活與習慣,在這種融合中就形成了新的不同于中俄兩國的社會風俗。
節(jié)日反映著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信仰,是社會風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歷史沉淀的產物,是特定的歷史時期文化與精神的結合體。在黑龍江流域,崇拜自然是其共性,中俄人們兩國的節(jié)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中秋節(jié)與俄羅斯的送冬節(jié),前者是源于古代秋天祭祀拜月,后者則源于祭祀太陽,究其根本都是對自然界的崇拜心理。在農業(yè)文化方面,中國對氣候變化總結出二十四節(jié)氣,俄羅斯人民則也總結出簡單的四季。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俄羅斯的傳統節(jié)日如新年,送冬節(jié),豐收節(jié),迎冬節(jié)以及與宗教相關的復活節(jié),圣母領報節(jié),主降生節(jié)等等,都是在自身社會文化與特定歷史階段的影響下漸而形成的。
二、中俄風俗文化的融合
中俄兩國的居民雖國別不同,但是都位于黑龍江流域沿岸居住,在幾近相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下,交往頻繁,相互借鑒對方文化習俗的可取之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求同存異的環(huán)境下融合形成相似的風俗體系。對比兩國居民的一些習慣,我們可以明顯發(fā)現這一點。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飲食是天,最為重要,首先對比下中俄的飲食習俗。中國居民于現代雖有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好一說,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往往晚餐的重視度較高,即使少也格外豐盛,而黑龍江流域的俄羅斯居民午餐則是最為重要的,晚餐偏簡陋粗糙。不過,民族間的飲食文化有一個共性,在重要節(jié)日的時候,大多數菜肴都會格外豐富,中國居民也極為注重節(jié)日的氣氛,春節(jié)放鞭炮,煙花,舞獅等,中秋賞月吃月餅,端午節(jié)賽龍舟吃粽子,清明節(jié)掃墓祭祀,在特意營造的氛圍中享受著精致的食物;而黑龍江沿岸的俄羅斯居民,以往更注重節(jié)日的娛樂,食物也相對簡單,而后來逐漸受到中國居民的影響,開始提高飲食的質量,節(jié)日時也會采用中國的一些歡聚方式。
在飲食方式上,兩者還是存在著些許不同,比如餐具使用上俄羅斯居民還是偏向于刀叉,吃面條時習慣用叉卷成一團使用,而中國居民用筷子直接食用。面包是俄羅斯居民每天必吃的食物,關于吃面包有一個俄式的吃法,即把面包片放在小盤上,將面包掰成小塊抹上黃油食用,從我們所接觸到的一些影像資料上,可以發(fā)現,俄羅斯人習慣將食物切分成塊然后食用,雖說黑龍江流域的中國居民吃面包的習慣部分受到俄羅斯的影響,但食用食物的方式上中國居民普遍沒有這種習慣。
在服飾上,黑龍江沿岸的中俄居民從差異較大到逐漸地趨同,中國居民的服裝在夏季多為短袖短褲短裙,春秋為長褲長衫或者外套,冬季為棉衣,羽絨服;俄羅斯的男性多半著裝為細腿褲和套頭衫,冬天以皮衣和羊皮短衣為主,但是現在的話羽絨服在俄羅斯已經普遍流行了,俄羅斯年輕女性在穿衣打扮上逐漸中國化,而中國居民有的也喜好俄羅斯的皮衣穿著。
在宗教文化交流上,我們所知的清朝的雅克薩之戰(zhàn),當時就抓獲了一批俄羅斯人,當時稱為阿爾巴津人,由于其信奉的是東正教,于是特設了一座廟宇供其祈禱,后改建成尼古拉教堂,這也是在中國的東正教的第一所教堂,之后中俄在宗教上有了更多的交流。東正教去教堂做祈禱活動時,男士必須摘下帽子,女士包頭巾才可進入,大家在神父帶領下朗誦《圣經》,走上圣壇劃過十字,與天主教不同,東正教是“上下右左”而非“上下左右”,最后親吻圣體匣。不過,東正教在吸收中國居民入教的時候,還是受到了很多中國文化的影響,黑龍江地區(qū)的東正教徒的祈禱活動,摻雜了一些民間的宗教以及迷信成分,比如部分中俄后裔的村落在山頂上用十字架祈雨和求神,這里面就有中國道家的成分,另外,中國在春節(jié)張貼春聯這一習俗,俄羅斯人也受到一定影響。
關于語言文化,語言是交流的主要媒介,黑龍江沿岸的俄羅斯人在中國境內經商,或者中國居民進入俄羅斯進行貿易活動,語言是無法避免的。在以往,第一代,第二代的中俄后裔,我們也聽到過諸如老毛子,小毛子的不雅稱呼,現在在黑河地區(qū)還存在著大量中俄混合的家庭,因此,中俄雙語時期主要的溝通語言,而其他的非中俄混合家庭,也多會一些俄語,譬如,列巴,斯米旦,喂得羅,戈蘭,巴籬子,翻譯成漢語分別是面包,奶油,膠皮水桶,水龍頭以及監(jiān)獄。但是,不管是說俄語還是漢語,雙方都是能夠知道什么意思的,這就是語言在各自風俗習慣上的表現。
災民間的婚喪嫁娶上,雙方也有異同,俄羅斯多為自由戀愛,婚禮儀式在教堂舉行,牧師誦讀圣經主持婚禮,詢問新郎新娘意愿后交換戒指,但是現在收到中國居民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很多風俗也在發(fā)生改變,尤其是中俄混合家庭中。中國的婚禮儀式也有傳統在家舉行的,也有受到東正教影響在教堂的,以及在酒店的各種形式。
在建筑方面,俄式建筑對中國影響更甚。比如,黑龍江流域的漠河,黑河地區(qū)至今還很流行俄式的房屋,大部分的公共建筑還是拜占庭風格,教堂也都是高高的穹頂,洋蔥或帳篷頂。從外觀造型以及結構特點上,中國建筑也深受啟發(fā),俄式建筑在顏色使用上,主要應用在屋頂,紅色,白色,綠色,藍色以及黃色為主要搭配色,通常是單色漆涂,這對中式建筑顏色選擇的局限以及漆涂搭配均有借鑒意義。
三、黑龍江流域中俄風俗文化的交互啟發(fā)
中俄兩國居民在長此以往的文化融合過程中,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語言交流的影響無處不在,在黑龍江地區(qū),俄語的學習是很普遍的,大多數學校也設置了俄語專業(yè),在一些邊境地區(qū)如黑河,東寧等地,甚至餐飲與服裝行業(yè)的服務員都能講一口流利的俄語,與俄羅斯人順暢交流,可以說,俄語在當地是熱門而且普及度很廣的一門語言。黑龍江省的很多地名,比如哈爾賓中央大街的一些建筑的名稱,還有賓館的名稱,都極具俄羅斯風味,果戈里街道,馬迭爾旅館等。
經貿文化上兩國的風俗文化的交互影響也極為明顯。黑河與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隔江相望,被稱為“中俄雙子城”,規(guī)模大,功能全面,相互的影響也深。俄羅斯人甚至受到黑河居民影響開始過春節(jié),也開始接受中國的筷子,而黑河人民自己的一些生活習慣也逐漸被對岸的俄羅斯居民改變。在這種邊境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僅促進了雙方地區(qū)經濟的開發(fā),文化各方面的發(fā)展,也對加強兩國的友好往來有著積極得推動意義。畢竟,黑龍江流域地區(qū)的中俄居民多是自發(fā)性的交流,少有政府的干預,兩國的風俗習慣融合得更加自然有效,形成多元的界江文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正確地看待黑龍江流域兩國人民在風俗文化上的交互融合,促進文化的雙向溝通與交流,立足于更長遠,多方位的角度,以兩國人民為根本基礎,從文化層面上拓展延伸,進一步加快邊境發(fā)展,從而實現經濟的較大突破,最終提高雙方地區(qū)民眾的生活水平與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傳輝.“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蒙經濟合作戰(zhàn)略思考[J].國際工程與勞務,2016(10) .
[2] 張彥,賴映虹.??試論軟實力和經濟合作的關系[J]. 經營管理者, 2011(12) .
[3] 俄羅斯國家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РНКТЭС)[J]. 黑河學院學報,2010(1) .
[4] 金熙德.中日經濟合作迎來新機遇[J].西部論叢,2008(6).
[5] 盧新華.論中國與印度的經濟合作[J].改革與戰(zhàn)略, 200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