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卉蕾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yī)院醫(yī)務科,河南 鄭州 450003)
消痤方聯合異維A酸治療成年女性尋常痤瘡臨床觀察
萬卉蕾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yī)院醫(yī)務科,河南 鄭州 450003)
目的 觀察消痤方聯合異維A酸治療成年女性尋常痤瘡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88例成年女性尋常痤瘡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6例予異維A酸口服治療,治療組42例在對照組基礎上予消痤方治療,2組均治療30 d;同時選取50例同年齡段無痤瘡的健康人為健康對照組。治療組、對照組患者于治療前后及健康對照組分別檢測血清睪酮(T)、雌二醇(E2)、游離睪酮(FT)水平,并統(tǒng)計療效。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71.4%,對照組有效率41.3%,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2組治療前T、FT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對照組,E2的水平低于健康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T、FT水平均降低,E2升高(P<0.05);對照組治療后T水平降低(P<0.05),E2、FT無明顯改善(P>0.05)。2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T、FT低于對照組,E2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消痤方聯合異維A酸可有效治療成年女性尋常痤瘡,療效優(yōu)于單一異維A酸療法,其機制可能為改善患者內分泌狀態(tài)和調節(jié)性激素水平。
痤瘡,尋常;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痤瘡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多發(fā)性皮膚病。成人痤瘡是指年齡超過20歲以上的患者發(fā)生的痤瘡,以女性發(fā)病居多,其發(fā)病機制和治療方法與尋常痤瘡基本一致?,F代中醫(yī)認為痤瘡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內分泌失調、微生物感染、免疫失常、遺傳因素、飲食等。臨床研究結果證實,性激素在痤瘡的發(fā)病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1-2]。目前,臨床上大多用異維A酸、抗生素、抗雄激素抑
制劑治療痤瘡,但療效欠佳。2012-05—2016-09,我們采用消痤方聯合異維A酸治療成人女性尋常痤瘡42例,并與單純異維A酸治療46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88例均為在本院皮膚科門診就診并接受治療的成年女性尋常痤瘡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2例,年齡20~33歲,平均(25.8±4.2)歲;病程5~18個月,平均(10.4±3.5)個月。對照組46例,年齡20~35歲,平均(26.4±5.3)歲;病程6~15個月,平均(9.9±2.5)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選擇同年齡段無痤瘡的健康女性5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年齡20~35歲,平均(26.5±4.2)歲,均無內分泌系統(tǒng)性疾病,未服過避孕藥或其它影響內分泌的藥物。
1.2 病例選擇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①青春期開始發(fā)病,好發(fā)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皮脂腺發(fā)達部位,對稱分布;②皮損為毛囊性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黑頭粉刺,伴皮脂溢出,呈慢性進展;③采用Pillsbury分類法分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3-4]。
1.2.2 中醫(yī)辨證診斷標準 ①腸胃濕熱證:顏面油滑發(fā)亮,丘疹色紅,結節(jié)腫痛,膿皰增多,口干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②血瘀痰濕證:反復發(fā)作膿皰,結節(jié),囊腫,易成瘢痕或伴納呆便溏,舌黯或瘀斑,苔厚膩,脈弦滑[4-5]。
1.2.3 納入標準 ①年齡20~35歲;②女性;③符合尋常痤瘡的西醫(yī)學診斷和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④患者知情同意,并接受相應的治療方案。
1.2.4 排除標準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治療前15 d內使用治療痤瘡的藥物,包括外用藥物;③過敏體質,對本研究用藥或藥物成分過敏者;④有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近6個月內服用過避孕藥等干擾內分泌的藥物。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異維A酸軟膠囊(上海信誼延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210)10 mg,每日1次口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消痤方口服,藥物組成:女貞子20 g,赤芍10 g,金銀花10 g,白花蛇舌草15 g,茯苓10 g,丹參30 g,黃芩10 g,黃柏10 g,生地黃10 g,夏枯草10 g,陳皮10 g,甘草5 g。隨癥加減:膿皰者加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10 g;伴嚴重結節(jié)加昆布10 g、海藻10 g;局部皮膚瘙癢嚴重加蟬蛻10 g、地膚子10 g;局部皮脂溢出嚴重者加土茯苓15 g、生白術15 g;腸胃濕熱證者加生石膏10 g、法半夏10 g。日1劑,水煎取汁100 mL,每日1次口服。異維A酸軟膠囊10 mg,2日1次口服。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30 d。服藥期間2組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少食油膩、多糖的食物,少飲咖啡、碳酸飲料,溫水洗臉,禁用護膚品及其它治療痤瘡的藥物。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檢測2組及健康對照組血清性激素水平,包括睪酮(T)、雌二醇(E2)、游離睪酮(FT),均在卵泡期(月經周期的第6~14 d)早晨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常規(guī)離心取上清液,并于-20 ℃保存待檢。采用FS-FJ-2107PB全自動液體閃爍計數器(北京恒奧德)進行放射免疫分析檢測性激素水平。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有關痤瘡的療效標準。痊愈:皮損消退90%以上或僅留有色素沉著,無新發(fā)皮疹;顯效:皮損消退70%~90%,新發(fā)皮疹<5個;有效:皮損消退40%~69%,新發(fā)皮疹<10個;無效:皮損消退40%以下,消退不明顯。有效率=(痊愈+顯效)/總治療人數×100%。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及與健康對照組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及與健康對照組比較 ±s
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前T、FT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對照組,E2的水平低于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T、FT水平均降低,E2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后T水平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2、FT無明顯改善(P>0.05)。2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T、FT低于對照組,E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痤瘡是皮膚毛囊皮脂腺單位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與內分泌異常、微生物感染、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免疫及飲食、情緒不佳等因素有關。國外多位學者研究表明,女性成人痤瘡的發(fā)病與進展與性激素水平變化有關[6-7],一般表現為雄激素水平升高和雌激素水平下降。E2是最主要的雌激素水平指標,而T一般代表著雄激素水平。T一般以結合和游離2種狀態(tài)存在,其中血清中FT才可發(fā)揮激素的生理效應,因而也是重要的性激素指標之一[8]。性激素是引起成年女性尋常痤瘡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血清雄性激素水平,進而調控皮脂腺的分泌,是治療痤瘡的關鍵。因此,性激素指標的檢測可以體現機體的內分泌狀態(tài),用于痤瘡的病情監(jiān)測[9-10]。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女性成人痤瘡患者血清中的T及FT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而E2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與現有研究結果一致。
現有針對痤瘡的治療方法主要有異維A酸類、抗生素類等藥物療法、甘醇酸等化學療法、紅光或藍光物理療法等[11-13]。異維A酸是維生素A類的衍生物,可有效抑制皮脂分泌過多、上皮細胞角化,能改善丙酸桿菌厭氧環(huán)境,抑制炎癥滋生,從而減輕皮損狀態(tài),是系統(tǒng)性治療痤瘡的常用藥物[14]。近年來,不少研究表明,異維A酸也有較多的副作用,如致畸、皮膚黏膜干燥、血脂升高等[15]。單一異維A酸類藥物治療成人痤瘡的療效不夠理想,聯合其他療法尤其是中醫(yī)藥治療方案可以進一步改善療效。消痤方,顧名思義,為針對痤瘡擬訂的中醫(yī)藥方,一般以清熱解毒、和解表里、滋陰補腎等中藥為主,可為內服方劑、顆粒、藥丸或外用藥膏,治療痤瘡均取得了良好療效[16-18]。本研究中消痤方主要通過發(fā)揮滋補陰液、清虛熱祛實熱并舉的功效來由內而外治療成年女性尋常痤瘡。方中女貞子為清補之品,與生地黃共為君藥,均歸心、肝、腎經,補肝腎陰而清虛熱,養(yǎng)陰生津;白花蛇舌草、黃芩、黃柏、金銀花、夏枯草清熱解毒,祛痤瘡之實熱,共為臣藥;丹參解郁清心,涼血消癰,陳皮燥濕化瘀,健脾開胃,茯苓、赤芍化濕清熱,涼血散瘀,平肝止痛,四者共為佐藥,疏肝理氣活血;甘草為使,解毒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滋陰祛濕熱、理氣活血之效?,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女貞子、丹參中均含有雌激素樣物質[19],在女性內分泌的調節(jié)上具有良好效果,尤其是丹參還可以調節(jié)下丘腦—腎上腺軸,抑制腎上腺素分泌,有明顯的抗雄性激素作用,同時還有抗炎、抗菌的作用[20-21];黃芩、黃柏等一般用于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可促進痤瘡患處的消腫和進一步惡化[22];白花蛇舌草、金銀花、夏枯草等聯用可祛濕熱,治療熱毒瘡瘍,且白花蛇舌草還具有抗炎、增強免疫力、抑制皮脂腺分泌和降低雄性激素水平的作用[23]。
中醫(yī)療法一般注重由內而外溫補見效,因而常與西醫(yī)結合治療以期增強療效,并加快見效速度。本研究將消痤方聯合異維A酸用于成年女性尋常痤瘡的治療,并探討了該方案治療痤瘡的效果,以及與單一異維A酸療法相比的療效優(yōu)勢。通過檢測治療前后患者血清性激素指標T、E2及FT的變化,分析治療的內在生理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消痤方聯合異維A酸治療有效率達71.4%,優(yōu)于對照組(41.3%,P<0.05);治療組血清T及FT水平顯著降低,E2激素水平升高,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消痤方可以通過改善機體內分泌的性激素水平,由內而外有效治療痤瘡,這可能是其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的原因。
綜上,采用中藥消痤方聯合異維A酸可以有效治療成年女性尋常痤瘡,其改善皮損的療效以及對性激素水平的調節(jié)均優(yōu)于單獨使用異維A酸,且無明顯毒副作用,可以為中醫(yī)藥在成人痤瘡治療上的臨床應用提供一定參考。
[1] 李文圣,劉晉洪,張榮,等.尋常型痤瘡患者性激素水平與發(fā)病的相關性研究[J].皮膚病與性病,2012,34(4):189-190.
[2] 駱偉雄.痤瘡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分析[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0,17(5):357-358,372.
[3]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36.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2-294.
[5]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8.
[6] 王琳,謝紅付,李吉,等.青春期后女性痤瘡與慢性應激及雄激素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8,41(3):166-169.
[7] Khondker L,Khan SI.Acne vulgaris related to androgens - a review[J].Mymensingh Med J,2014,23(1):181-185.
[8] 李婷婷,許良智,劉穎,等.成都市女性血清游離睪酮與總睪酮相關分析[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13,30(2):355-358.
[9] Hassoun LA,Chahal DS,Sivamani RK,et al.The use of hormonal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J].Seminars in Cutaneous Medicine & Surgery,2016,35(2):68.
[10] 王翠媚,馮偉軍,周均,等.女性青春期后痤瘡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變化與發(fā)病的相關性[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12):105-107.
[11] Ahmad HM.Analysis of clinical efficacy,side effects, and laboratory chang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ne vulgaris receiving single versus twice daily dose of oral isotretinoin[J].Dermatol Ther,2015,28(3):151-157.
[12] 中國痤瘡治療指南專家組.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4修訂版)[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5,44(1):52-57.
[13] Dong Y,Zhou G,Chen J,et al.A new LED device used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acne vulgaris[J].Photodiagnosis Photodyn Ther,2016,13:188-195.
[14] 丁雄飛.小劑量異維A酸聯合維生素E治療中、重度痤瘡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25(9):735-736.
[15] 張微.異維A酸膠丸聯合外用藥物治療中重度痤瘡的臨床研究[D].大連: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
[16] 林歡兒,王柳均,陳志峰.消痤顆粒對女性遲發(fā)性痤瘡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12(6):389-390.
[17] 余婷婷,顧小平.消痤顆粒治療女性青春期后痤瘡的臨床觀察及對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響[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5,29(11):1190-1192.
[18] 李婷,周亦農.滋陰消痤湯治療女性青春期后痤瘡88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15,47(5):223-225.
[19] 陳春,張淑麗.紅花等10種中藥的雌激素活性研究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4):296-297.
[20] 涂雪松.丹參酮在免疫調節(jié)和抗腫瘤及性激素作用方面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學雜志,2006,7(12):46-47.
[21] 羅彩蓮.丹參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12):11-12.
[22] 朱亞芳,趙浩如.中藥體外抑制痤瘡丙酸桿菌的活性測定[J].藥學與臨床研究,2009,7(3):224-226.
[23] 舒濤,劉瓦利.蛇丹合劑治療尋常痤瘡臨床療效評價[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5):587-589.
(本文編輯: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3.023
萬卉蕾(1979—),女,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皮膚科。
R758.733.058
A
1002-2619(2017)03-0407-04
201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