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滇西南地區(qū)瀾滄斷裂古地震特征初步研究

      2017-05-03 15:37:44劉興旺袁道陽何文貴張波
      地震研究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探槽腐殖土瀾滄

      劉興旺 袁道陽 何文貴 張波

      摘要:

      通過衛(wèi)星影像解譯、野外實地調(diào)查和地質(zhì)填圖,對滇西南地區(qū)的瀾滄斷裂的最新活動性開展了翔實的調(diào)查,重點對該斷裂的古地震特征進行了分析,通過中南段3個探槽剖面的詳細分析和樣品年代測試,對其存在的古地震事件進行了判定,初步確定了6次古地震事件的發(fā)生年代,分別為距今約3 700 a、2 300~2 500 a、1 200~2 000 a、900~1 200 a、500~600 a和20 a。古地震具有周期復(fù)發(fā)的特征,其復(fù)發(fā)間隔為500~600 a。

      關(guān)鍵詞:瀾滄斷裂;古地震;地震復(fù)發(fā)間隔;14C測年

      中圖分類號:P31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666(2016)03-0376-10

      0引言

      滇西南地區(qū)的龍陵—瀾滄斷裂帶為一條新生地震斷裂帶(虢順民等,2000),西北起于尖高山,向東南經(jīng)騰沖、龍陵、永德、耿馬、瀾滄,到達勐海以南,全長約500 km,總體走向北北西。龍陵—瀾滄斷裂帶為一條強震頻發(fā)的斷裂帶,僅20世紀就發(fā)生了多次7級以上地震,如1976年龍陵73、74級地震(陳立德,趙維城,1979),1988年瀾滄、耿馬76、72級地震(王輝等,1991;俞維賢等,1994)和1941年勐遮7級地震等。根據(jù)前人震后調(diào)查結(jié)果,1988年11月6日在斷裂東南段發(fā)生了瀾滄76級、耿馬72級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其中,耿馬72級地震的發(fā)震構(gòu)造為汗母壩斷裂(周瑞琦等,1990;王輝等,1991;谷一山,毛玉平,1992),極震區(qū)烈度為X度;而瀾滄76級地震的發(fā)震構(gòu)造為北北西向的瀾滄斷裂和北西西向的黑河斷裂(毛玉平等,1991a,b;王凱等,1991;俞維賢等,1994;方良好等,2013),極震區(qū)位于兩條斷裂交匯的戰(zhàn)馬坡—竹塘鄉(xiāng)一帶,烈度為Ⅸ度。多年來,一些學者對汗母壩—瀾滄斷裂及黑河斷裂的研究程度很低,僅限于對斷裂沿線1988年地震地表形變帶及震害特征的研究(谷一山等,1990;王輝等,1991;俞維賢等,1991a,b),而對斷裂的幾何結(jié)構(gòu)、分段活動性、斷錯地貌、斷裂滑動速率和古地震特征等均未開展過專題研究,缺乏對該地區(qū)斷裂晚第四紀構(gòu)造活動的總體認識。依托公益性地震行業(yè)科研專項——《中國地震活斷層探察—南北地震帶南段》,筆者對滇西南地區(qū)的汗母壩—瀾滄斷裂及黑河斷裂開展了1:5萬條帶狀地質(zhì)填圖和綜合研究,獲得了較為詳細的斷裂定量參數(shù)(劉興旺等,2013;方良好等,2013),本文僅在簡述瀾滄斷裂新活動特征的基礎(chǔ)上,重點討論其古地震活動特征。

      1瀾滄斷裂晚第四紀新活動特征概述

      11幾何學特征

      瀾滄斷裂屬于汗母壩—瀾滄斷裂的南段(圖1a),該段斷裂北起滄源縣巖帥鎮(zhèn)以南的聯(lián)合,途經(jīng)南六、克朵、哈卜嗎、戰(zhàn)馬坡、大塘子、老達寨、中南京凹、麻卡地,東南止于瀾滄縣城東南,全長約85 km,走向330°~340°,傾向SW或NE,傾角60°~75°,在戰(zhàn)馬坡村哈卜嗎附近與NWW向的瀾滄斷裂相交(圖1b)。沿斷裂可見V型谷、斷錯水系、斷層三角面、斷層陡崖等地貌及山脊、水系和階地等右旋斷錯特征(俞維賢等,1991a)。斷裂連續(xù)性較差,多以階區(qū)的形式實現(xiàn)不同斷裂段之間的構(gòu)造轉(zhuǎn)換。

      12運動學特征

      瀾滄斷裂晚第四紀構(gòu)造活動以右旋走滑為主,野外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沿斷裂形成了豐富的斷錯地貌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山脊、沖溝右旋斷錯,并發(fā)育有斷層陡坎、斷層溝槽、斷層埡口和斷陷凹坑等伴生現(xiàn)象。

      地貌特征是地質(zhì)構(gòu)造格局的基本反映,是新構(gòu)造運動作用過程中必然的規(guī)律分布(盧海峰等,2006;盧海龍等,2012),通過地貌特征也可判斷斷裂的新活動性。斷裂若斷錯最新的地貌單元,如河流低階地、紋溝等,都可作為斷裂新活動的證據(jù)。例如,在中南京凹附近,南朗河支流發(fā)育兩級沖洪積階地,受斷層右旋走滑作用的影響,兩級階地均發(fā)生了明顯的右旋位錯,并形成反向斷層陡坎(圖2a),野外利用

      差分GPS測量,確定T2階地右旋走滑量為(40±2)m。在斷裂南段麻卡地附近,南郎河北側(cè)大致相當于該河Ⅲ級臺地上,發(fā)育了一系列次級沖溝或紋溝,向東南流入南郎河,受斷層走滑作用影響,大約有5條小沖溝發(fā)生了同步右旋位錯,錯距分為兩組,分別為15~17 m和30~32 m(虢順民等,2002)。同時,在一條右旋沖溝的南北兩側(cè)發(fā)育高約15 m的地震鼓包及高約18 m的反向溝槽。橫跨地震鼓包的探槽揭示了斷裂右旋走滑的特征,可見清晰的擦痕(圖2b),擦痕走向320°,側(cè)伏角10°,表明斷裂以走滑為主,略具逆沖分量。

      13地震活動特征

      1988年11月6日在瀾滄縣戰(zhàn)馬坡鄉(xiāng)一帶發(fā)生了一次76級地震,隨后在滄源與耿馬縣交界處的汗母壩南至小麻勐一帶又發(fā)生了一次72級強震,兩次強震震中相距60 km,屬典型的雙主震-余震型。其中,瀾滄76級地震發(fā)震斷裂為黑河斷裂和瀾滄斷裂,極震區(qū)烈度為IX度,地表破裂帶長約50 km,寬約3 km,最大右旋和垂直位移量分別為15 m 和03 m(俞維賢等,1991a;毛玉平等,1991a;谷一山等,1992;王輝等,1992)。該地震的地表破裂帶主要為沿黑河斷裂和瀾滄斷裂發(fā)育的地震裂縫帶。其中,瀾滄斷裂地震裂縫帶北起戰(zhàn)馬坡、大塘子一帶,南到中南京凹一帶,斷續(xù)延長約15 km,寬約2 km,由單條長50~400 m的張性和張扭性裂縫組成。裂縫大都出露于第四紀坡積層及石灰?guī)r中,沿走向方向各裂縫間不連續(xù)且間隔不等,一般間距為300~500 m,最大可達1 km,單條裂縫走向340°~350°,寬以01~05 m居多,最寬可達2 m(俞維賢等,1991a)。

      在前人震后調(diào)查結(jié)果的基礎(chǔ)上,筆者詢問當?shù)卮迕癫⒌浆F(xiàn)場指認發(fā)現(xiàn),在哈卜嗎下寨北側(cè),瀾滄斷裂和黑河斷裂交匯處的山梁上至今仍然保存了多條瀾滄76級地震的裂縫帶。其中有一處地震裂縫寬達60 cm,深度為30 cm,走向350°(圖3a),有些裂縫還可辨認出右旋位移,位錯量為60~70 cm。老達寨處,斷層在此形成醒目的斷層陡崖,走向近南北,崖壁下遍布滾石,大小不一,滾石直徑最小不足1 m,最大有4~5 m,這些皆為1988年瀾滄76級地震滾石(圖3b)。滾石南側(cè)有多個斷塞塘沉積,野外跨斷塞塘開挖了探槽,探槽中也揭示了與瀾滄地震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其結(jié)果在下節(jié)敘述。

      2古地震特征分析

      通過遙感解譯和野外地質(zh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瀾滄斷裂雖然新活動特征較為明顯,但是由于云南地區(qū)山大溝深、植被茂密、耕地廣覆,能進行探槽開挖的地方并不多,筆者選擇在野外陡坎較小及斷塞塘沉積的地方開挖了3個探槽,并采集碳屑和碳泥樣品進行14C測年,用于確定古地震發(fā)生的時間。14C測年在Beta實驗室完成,野外編號及測年結(jié)果如表1所示,下面分別簡述3個典型探槽剖面特征。

      21古地震探槽剖面I(TC-1)

      該探槽位于麻卡地附近(位置見圖1),處在南郎河西北側(cè),大致相當于該河Ⅲ級臺地上。受斷層走滑作用影響,不但造成5條小沖溝同步右旋位錯,位錯量約15~17 m和30~32 m(虢順民等,2002),同時發(fā)育高約15 m的斷層鼓包及高約18 m的反向溝槽(圖4a)。筆者橫跨斷層鼓包進行了探槽的開挖(圖4b),探槽長約25 m,寬約15 m,深約2~3 m。探槽西側(cè)層理較差,并無發(fā)現(xiàn)斷層,因此野外只對探槽東側(cè)部分進行詳細分析和討論。

      探槽東側(cè)南壁揭露的地層如圖5所示,其中U1為灰黃色基巖風化層;U2為淺黃色斷層破碎帶;U3為高臺地殘存的淺紅色變質(zhì)砂巖;U4為深灰色斷層泥;U5為土黃色斷層破碎帶;U6為深灰色土層,頂部含碳屑,測年結(jié)果為(1 115±65)a BP和(990±60)a BP;U7為淺灰色土層,頂部含碳屑,測年結(jié)果為(615±35)a BP;U8為地表耕作土層。從出露地層可見,剖面西側(cè)(圖5的右側(cè))為南郎河高臺地殘積物和斷層破碎帶,屬于剝蝕環(huán)境;而東側(cè)(圖5的左側(cè))為斷層凹地沉積,具有斷塞塘沉積的性質(zhì),含碳物質(zhì)較豐富,便于樣品采樣,因此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剖面中共揭露了5條斷層,其中F1、F2、F3發(fā)育于剖面西側(cè),即發(fā)育在斷層破碎帶和基巖中,其活動性難以直接判斷,在此不作為討論的重點。

      從斷層剖面(圖5)上分析,該探槽揭露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1為F5的活動,它斷錯了U6,終止在U7之下。由于斷層作用,U6上盤抬升, 遭受剝蝕,在斷層上盤無保留,由于斷層上下盤的相對升降,在地表會形成斷層陡坎,斷層下盤處于位置較低的一側(cè),地勢低洼,形成了一層碳屑沉積。根據(jù)碳屑的年代,推測此次事件應(yīng)發(fā)生在(1 115±65)a BP之前,且較為接近這一年代。事件2為斷層F4的活動,該斷層走向320°,傾向SW,底部傾角70°,斷面顯示清晰的近水平狀斜擦痕(圖2b),它斷錯U7并在U7的頂部也形成一層碳屑,終止在U8之下,根據(jù)U7頂部碳屑年代判斷該次地震事件發(fā)生在(615±35)a BP之前,且較為接近這一年代。2次地震形成的垂直斷距均為30~40 cm,與瀾滄76級地震形成破裂帶的垂直斷距相當。

      22古地震探槽剖面II(TC-2)

      探槽Ⅱ和Ⅲ均位于老達寨附近(位置見圖1),由于斷層的活動,在該處形成明顯的斷塞塘地貌。探槽Ⅱ為人工開挖,長17 m、深15 m、寬1 m。探槽III為機械開挖,長11 m、寬3 m、深3 m。2個探槽揭露的地層及斷層較為復(fù)雜,但整體來講均可分為3個部分,東西兩側(cè)為2個斷塞塘沉積系統(tǒng),中間為斷層破碎帶。從探槽揭露的地層可見,2個斷塞塘沉積地層較為相似,底部均為淺紅色砂土層,上部為黑色腐殖土層和砂礫石層的互層。從年代上看,西側(cè)斷塞塘形成較早,東側(cè)斷塞塘為后期形成。

      對于TC-2(圖6),揭示的主要地層為:U1為灰黃色、黃褐色砂巖,具斜層理;U2為灰綠色斷層破碎帶泥層,夾礫石;U3為土黃色基巖風化砂礫石層;U4為灰黃色含礫石土層,測年結(jié)果為(3 735±95)a BP;U5為灰綠色斷層破碎帶;U6為姜黃色粗礫石層;U7為灰綠色含礫石土層;U8為姜黃色礫石層,混雜堆積,崩積屑;U9為淺黃色礫石層;U10為灰色砂礫石土層,底部測年結(jié)果為(2 535±175)a BP;U12為淺紅色砂土層,底部測年結(jié)果為(2 605±135)a BP、(2 345±15)a BP;U12為灰黑色腐殖土層,測年結(jié)果為(1 190±90)a BP;U13為土黃色粗礫石層;U14為灰黑色腐殖土層,測年結(jié)果為(820±90)a BP;U15為淺紅色砂土層,靠近斷層側(cè)含礫石,測年結(jié)果為(575±55)a BP、(570±60)a BP;U16為灰黑色腐殖土層,測年結(jié)果為(525±15)a BP、(415±95)a BP;U17為土黃色含土礫石層;U18為灰黑色腐殖土層,測年結(jié)果為(80±70)a BP;U19為淡紅色地表耕作土。

      對揭露的地層及斷錯關(guān)系進行分析,筆者認為該探槽揭露了6次古地震事件:事件1為斷層F4的活動,它斷錯U6以下地層,終止在U6之下,根據(jù)U4的年代(3 735±95)a BP,推斷此次地震事件發(fā)生在該年代之后。事件2為F5和F1的活動,斷錯U10及以下地層,形成崩積楔U8,被U11所覆蓋,根據(jù)U10年代(2 535±175)及U11底部年代(2 345±15)a BP,推測本次地震事件發(fā)生在2 300~2 500 a BP之間。事件3為斷層F5的活動,它可能與西側(cè)未揭露的一條斷層共同斷錯了U11,U11相對下降,形成了正斷層地塹構(gòu)造,在地形上呈U型,成為西側(cè)斷塞塘的底部,之后由于地形原因,U型地形內(nèi)易于富集流水,因此形成了其上的黑色腐殖土層U12,該次事件就發(fā)生在U11頂部年代與U12底部年代之間,根據(jù)U11和U12年代,判斷此次事件發(fā)生在(2 345±15)a BP與(1 190±90)a BP之間。事件4同樣為斷層F5的活動,其控制的U13 、U14具有與李傳友等(2010)在西秦嶺北緣斷裂發(fā)現(xiàn)的韻律沉積相似的特征,一次地震事件形成一套快速堆積的粗砂礫石層U13,之后沉積細粒層U14,該次地震事件發(fā)生在U14與U12沉積之間,即在(820±90)a BP與(1 190±90)a BP之間。事件5、6為斷層F2和F3的活動,這2條斷層的活動為斷層帶的最新活動,控制了東側(cè)斷塞塘的形成演化,事件5的活動使得U15下降成為斷塞塘底部,后沉積黑色腐殖土層U16,根據(jù)兩套地層的年代限定事件發(fā)生在500~600 a BP間。隨后事件6形成快速堆積粗粒沉積U17,后沉積U18,U18測年結(jié)果為(80±70)a BP,該事件為斷層帶最新活動事件,由年代及前人的研究(俞維賢等,1991a)判斷,此次事件可能與1988年瀾滄76級地震有關(guān)。

      23古地震探槽剖面Ⅲ(TC-3)

      探槽III與探槽II相隔僅數(shù)米,因此揭露的地層與探槽II較為相似(圖7),主要為:U1為土黃色砂巖;U2為淺紫色灰?guī)r;U3為灰色斷層破碎帶,碳屑年齡為(4 325±95)a BP和(4 160±80)a BP;U4為淺灰色斷層破碎帶,頂部測年結(jié)果為(2 240±90)a BP;U5為灰黑色斷層泥,夾礫石;U6為灰黃色基巖風化破碎層;U7為淺紅色土層,頂部測年結(jié)果分別為(2 040±90)a BP和(2 070±80)a BP;U8為灰黑色腐殖土層,測年結(jié)果為(2 215±95)a BP和(1 065±105)a BP;U9為土黃色含土礫石層;U10為淡紅色土層,靠近斷層側(cè)含礫石,測年結(jié)果為(600±60)a BP;U11為灰黑色腐殖土層,含較多礫石,測年結(jié)果為(145±145)a BP;U12為淡紅色地表耕作土,底部碳屑測年結(jié)果為(80±70)a BP。

      探槽共揭露5次地震事件:事件1可能源于斷層F4的活動,由于地層的缺失,很難直接判斷斷層活動的時間,從地層斷錯和缺失的情況看,此次事件發(fā)生在2 300~4 300 a BP前后。之后斷層的活動主要控制了2個斷塞塘的沉積演化。事件2為F6的活動,它斷錯U7,并使得U7成為斷塞塘的底部,后沉積黑色腐殖土層U8,根據(jù)U7頂部兩個碳屑年代為(2 040±90)a BP和(2 070±80)a BP,判斷該次事件發(fā)生在約2 000 a BP以來。同時上覆的U8層的年代會限定本次地震活動的上限年代,但U8層內(nèi)的2個年代結(jié)果相差較大,中部的年代為(2 215±95)a BP,頂部的年代為(1 065±105)a BP,探槽III中的U8層與探槽II中的U12為同一層,根據(jù)探槽II內(nèi)測年結(jié)果,分析(1 065±105)a BP年代較為可靠,但該年代可能接近U8沉積結(jié)束時,(2 215±95)a BP可能是混雜進了U7內(nèi)部較老的碳屑,綜合判斷該次地震發(fā)生在1 100~2 000 a BP之間。事件3同樣為F6的活動,該次活動形成快速堆積的粗粒沉積層U9,隨后可能像探槽II一樣會沉積一套細粒的腐殖土層,但由于后期人為

      耕種破壞,

      此套地層可能遭到了破壞,由U8地

      層上部年代判斷,此次活動可能發(fā)生在(1 065±105)a BP以來。事件4、5為斷層F2的活動,它控制了東側(cè)斷塞塘的形成演化,首先是F2斷錯U10,形成斷塞塘的底部,該次活動發(fā)生在(600±60)a BP以來,之后U10之上沉積一套較厚的黑色含礫石腐殖土層,與探槽II揭露的韻律沉積略有不同,但根據(jù)年代結(jié)果及U11沉積特征,判斷1988年瀾滄76級地震在該處也是有反映的。

      3古地震活動特征分析

      斷塞塘是走滑斷裂上常見的地貌沉積單元,這種半封閉或者封閉的環(huán)境利于地層連續(xù)堆積,是可能保留完整古地震事件遺跡的場址,因此是許多研究走滑斷裂古地震事件學者的首選(Hartleb et al,2003,2006;Rockwell et al,2004;劉靜等,2007;李傳友等,2010;冉勇康等,2012),其中富含的14C樣品也為精確限定古地震年代提供了條件。斷塞塘的沉積層序往往發(fā)育較好的沉積韻律,一個沉積韻律組合分為下部的粗粒層與上部的細粒層,粒度下粗上細;粗粒層一般為細砂、粗砂和礫石層,具有快速堆積的特征;細粒層均為含炭的粘土、亞粘土和粉砂,具有湖塘相沉積的特點,這種韻律性的沉積是斷裂周期性活動的產(chǎn)物,因此每個韻律代表了一次古地震事件(李傳友等,2010)。老達寨探槽II和III揭露的兩期斷塞塘同樣具有韻律沉積的特征(圖8),不同的是老達寨探槽揭露了斷塞塘底部的形成演化。在斷塞塘未形成之前,地表沉積淡紅色砂土層,由于斷層活動,斷層圍限的淡紅色砂土層相對下降,形成負地形,成為斷塞塘的底部,后由于流水作用,會在砂土層上面沉積一套灰黑色腐殖土層,其后的演化與李傳友等(2010)提出的沉積韻律類似,新的地震事件會快速堆積一套粗砂礫石層,后沉積細粒腐殖土層,這樣的一個旋回代表了2次地震事件:事件1發(fā)生在紅砂層頂部年代與黑色腐殖土層底部年代之間,事件2發(fā)生在2套黑色腐殖土層之間。利用這個思路,老達寨2個探槽揭露的2個斷塞塘系統(tǒng)可確定4次地震事件:斷塞塘1揭露的第1次事件為1 200~2 000 a BP之間,第2次事件為900~1 200 a BP之間;斷塞塘2揭露的第3次事件為500~600 a BP之間,第4次事件推測為1988年瀾滄76級地震。當然,含礫石土層不是只有地震事件才會形成,一次大的降雨也會造成粗粒沉積物的形成,即事件2和事件4的判定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在古地震分析中一定要加以甄別。事件4為歷史地震事件,發(fā)生在距今20多年,俞維賢等(1991a)的考察也證明地震在該處是存在破裂帶的,因此該次事件的判斷是較為準確的。事件2是與探槽I相結(jié)合做出的判斷,探槽I對500~600 a BP、900~1 200 a BP之間的地震也有反映。同時探槽II揭露在2 300~2 500 a BP及3 700 a BP之前有過2次地震事件。從探槽I每次地震的位移量分析,每次地震的垂直位移為30~40 cm,與瀾滄76級地震形成的位移量相當,估計震級在75級左右。

      古地震的復(fù)發(fā)模型主要為準周期和叢集兩種 (Savage et al,1987;Sieh,1989)。根據(jù)已有的年代數(shù)據(jù),瀾滄斷裂的幾次古地震事件發(fā)生年代分別為距今約3700 a、2300~2500 a、1200~2000 a、500~600 a、900~1200 a和20 a,排除古地震記錄不全事件影響,推算其地震復(fù)發(fā)間隔為500~600 a,大致符合古地震復(fù)發(fā)的準周期模型。

      4結(jié)論與討論

      根據(jù)對瀾滄斷裂較詳細的衛(wèi)星影像解譯及野外地質(zhì)填圖結(jié)果可知,瀾滄斷裂長約85 km,NNW向延伸斷裂表現(xiàn)出明顯的全新世晚期活動特征,選擇典型地段進行探槽開挖,對斷裂的新活動性及古地震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

      通過對瀾滄斷裂的古地震對比研究,初步確定了6次地震事件,分別為:事件1,發(fā)生在距今3700年之前;事件2,發(fā)生在距今2300~2500年;事件3,距今1200~2000年;事件4,距今900~1200年;事件5,距今500~600年;事件6,距今20多年,為1988年瀾滄76級地震。斷裂可能具有周期復(fù)發(fā)的特征,其復(fù)發(fā)間隔為500~600年。

      瀾滄斷裂為新生地震破裂帶,虢順民等(1999)根據(jù)地區(qū)河流規(guī)模的年代統(tǒng)計,推測新生斷裂的形成時間為中更新世。斷裂沿線考察中,發(fā)現(xiàn)多條大沖溝出現(xiàn)百米以上的右旋位錯,虢順民等(2000)在麻卡地還發(fā)現(xiàn)了約550 m的沖溝右旋,顯然這不是一次地震造成的,而是多次地震累加的結(jié)果。同時根據(jù)前人的研究,斷裂右旋走滑速率為4~8 mm/a(向宏發(fā)等,1999;徐錫偉等,2003;Shen et al,2005;王閻昭等,2008),滑動速率反映的是斷裂長期平均活動水平,與地震復(fù)發(fā)周期有關(guān)(張培震等,2009),高滑動速率是造成地震復(fù)發(fā)間隔較短的主要原因。

      由于探槽數(shù)量偏少,探槽規(guī)模偏小,對確定的古地震事件可能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或遺漏,這些問題有待今后進行古地震大探槽的開挖研究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陳立德,趙維城.1979.一九七六年龍陵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

      方良好,袁道陽,邵延秀等.2013.滇西南地區(qū)黑河斷裂中西段晚第四紀構(gòu)造活動特征[J].地震工程學報, 35(2):342-353.

      谷一山,毛玉平.1992.1988年耿馬7.2級地震斷層特征及其發(fā)震構(gòu)造研究[J].華北地震科學,10(1):1-11.

      虢順民,向宏發(fā),周瑞琦等.1999.滇西南龍陵—瀾滄斷裂帶:大陸地殼上一條新生的破裂帶[J].科學通報,44(19):2118-2121.

      虢順民,向宏發(fā),徐錫偉等.2000.滇西南龍陵—瀾滄第四紀新生斷裂帶特征和形成機制研究[J].地震地質(zhì), 22(3):277-284.

      李傳友,張培震,袁道陽等.2010.活動走滑斷裂上斷塞塘沉積特征及其構(gòu)造含義——以西秦嶺北緣斷裂帶斷塞塘為例[J].地質(zhì)學報,84(1):90-105.

      劉靜,徐錫偉,李巖峰等.2007.以海原斷裂甘肅老虎山段為例淺析走滑斷裂古地震記錄的完整性——兼論古地震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地質(zhì)通報,26(6):650-660.

      劉興旺,袁道陽,張波等.2013.滇西南地區(qū)汗母壩—瀾滄斷裂晚第四紀構(gòu)造活動的地質(zhì)地貌證據(jù)[J].西北地震學報,35(增刊):108-115.

      盧海峰,馬保起,于盛鍔等.2006.甘肅文縣北部北東東向斷裂帶新構(gòu)造活動特征[J].地震研究,29(2):147-155.

      盧海龍,胡小猛,吳潔利等.2012.地貌沉積學方法在活斷層研究中的應(yīng)用[J].西北地震學報,34(2):192-198.

      毛玉平,張俊昌.1991a.瀾滄—耿馬地震發(fā)震構(gòu)造初步研究[J].地震研究,14(1):9-15.

      毛玉平,李盛德.1991b.瀾滄、耿馬地震序列圖像與發(fā)震構(gòu)造討論[J].西北地震學報,13(1):57-62.

      冉勇康,王虎,李彥寶等.2012.中國大陸古地震研究的關(guān)鍵技術(shù)與案例解析(1)——走滑活動斷裂的探槽地點、布設(shè)與事件識別標志[J].地震地質(zhì),34(2):197-210.

      王輝,強祖基,袁著忠等.1991.1988年云南瀾滄—耿馬的烈度分布及地表破裂[J].地震學報, 13(3):344-353.

      王凱,高莉萍,姚振興等.1991.瀾滄—耿馬地震的震源機制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34(5):569-580.

      王閻昭,王恩寧,沈正康等.2008.基于GPS資料約束反演川滇地區(qū)主要斷裂現(xiàn)今活動速率[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38(5):82-597.

      向宏發(fā),徐錫偉,虢順民等.1999.滇西地區(qū)2組交叉型活動斷裂及其地震地質(zhì)意義[M]//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活動斷裂研究(7).北京:地震出版社,81-87.

      徐錫偉,聞學澤,鄭榮章等.2003.川滇地區(qū)活動塊體最新構(gòu)造變動樣式及其動力來源[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33(增刊1):151-162.

      俞維賢,周瑞琦,侯學英等.1994.瀾滄—耿馬地震的成因機制[J].地震學報,16(2):160-166.

      俞維賢,柴天俊,侯學英等.1991a.瀾滄7.6級地震形變帶[J].地震地質(zhì),13(4):343-352.

      俞維賢,侯學英,周瑞琦等.1991b.瀾滄—耿馬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J].地震研究,14(3):203-214.

      張培震,聞學澤,徐錫偉等.2009.2008年汶川8.0 級特大地震孕育和發(fā)生的多單元組合模式[J].科學通報,54(7):944-953.

      周瑞琦,俞維賢,谷一山等.1990.云南耿馬7.2級地震地表破裂帶研究[J].地震地質(zhì),12(4):291-301.

      猜你喜歡
      探槽腐殖土瀾滄
      陳腐垃圾土固化的工程特性試驗研究*
      填埋場腐殖土粒徑分級特征及重金屬污染程度評價*
      陳腐垃圾填埋場腐殖土好氧堆肥-浸提技術(shù)工藝研究
      瀾滄縣蔗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思考
      中國糖料(2016年1期)2016-12-01 06:49:06
      渭河斷裂咸陽段活動性研究*
      地震研究(2015年2期)2015-07-30 02:04:27
      1988年瀾滄—耿馬地震前震源區(qū)應(yīng)力狀態(tài)分析
      地震研究(2014年3期)2014-02-27 09:30:46
      腐殖土對廢水中Cu2+的吸附
      槽探素描圖AutoCAD數(shù)字化成圖
      郯廬斷裂帶赤山段中晚更新世之交的史前地震遺跡
      山西交城斷裂北端及中段3個大型探槽全新世斷錯現(xiàn)象分析
      济南市| 辽阳县| 永修县| 唐河县| 嘉鱼县| 婺源县| 饶河县| 安丘市| 玉环县| 克山县| 滁州市| 忻州市| 镇安县| 彭水| 柳河县| 沙雅县| 邵东县| 澜沧| 武陟县| 锦屏县| 庆安县| 海晏县| 青州市| 沂水县| 炉霍县| 海门市| 达州市| 武乡县| 宁南县| 永和县| 大余县| 乐业县| 南宁市| 永兴县| 读书| 鄂伦春自治旗| 开阳县| 铁力市| 泌阳县| 宜兴市| 嘉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