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慶
當前一些較為成熟的黨教微視頻,其取材角度、表現(xiàn)手法和情節(jié)結構方式都與以往的傳統(tǒng)黨教片有了區(qū)別,這些區(qū)別只有經歷過實際創(chuàng)作才能感受到。黨教微視頻并非傳統(tǒng)黨教片的“縮微版”,我們不能再以拍攝傳統(tǒng)黨教片的思維來拍微視頻。筆者在制作黨教微視頻《獨臂人生》的過程中,就切實感受到了其中差異,經歷了一次新創(chuàng)作思維的洗禮。
一個理念領全片
以往做傳統(tǒng)黨教片,我們的習慣是追求“高大全”。但做微視頻就不一樣,因為微視頻短小精悍,其傳播特點和片長限制要求我們必須拋開以往的習慣,追求理念的簡化。絕大多數(shù)微視頻,其實全片只是為了表達一個理念。能把一個理念表達清楚,微視頻的宣傳任務也就完成了。
《獨臂人生》就是如此。短短的5分鐘里,全片只表達了一個理念:周長輝身殘志堅。其實在最開始接觸周長輝的時候,我們就被他的事跡感動了,覺得他身上亮點太多:身殘志不墮,比一般的健全人還堅強得多;富而不忘本,以同情之心扶持村里其他殘疾人與自己共奔未來;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高自大,當別人嘲笑他時他不在意,當他獲得成功后對這個世界充滿感恩……老實說,我覺得他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但是我們能給這個人物的鏡頭只有5分鐘,所以我們只能將中心思想簡化,選取這個人物身上最本質、最打動人心的那一重象征意義。
我們用平實而又富有沖擊力的畫面組接,展現(xiàn)出這個身殘志堅的漢子的堅強形象。片中用大量的畫面展示了周長輝勞動的場面,讓觀眾看看這個獨臂漢子如何用殘缺的肢體拿起鋤頭干活,如何在村服務中心為老百姓辦理事務,如何寫字,如何點錢,如何像一個健全人那樣勞動和生活。周長輝在片中說:“我不覺得我是個殘疾人,正常人能辦到的我也能辦到?!边@其實也是本片的一個興趣點,觀眾確實都想看看周長輝如何生活和工作。
意義雖只有一個,但其中也有層次。身殘志堅,只表現(xiàn)到這一程度是不太夠的,還需要一個更高的層次,就是周長輝如何辦到很多健全人也難以辦到的事。這是通過大量的寫意鏡頭來展現(xiàn)的:他為殘疾人鼓舞士氣,帶領他們走上創(chuàng)業(yè)路;他當選了村主任,開始為村里落實項目、發(fā)展產業(yè);他躊躇滿志,每天奔波忙碌,為自己的事業(yè)和村民的未來奮斗不輟。
以往的黨教片一般會讓主人公在片中談談自己的理想志向,適時表達出主人公對黨的事業(yè)的熱誠。但我們覺得本片不必如此。我們要把對人物的解讀權利還給觀眾,只要觀眾能從故事中解讀出向上的力量,短片的傳播價值便已實現(xiàn),又何必求全責備呢?
故事必須動人心
微視頻必須有故事,必須以故事為主體,甚至于通篇都是故事。因為把解讀的權利還給了觀眾,所以創(chuàng)作者不必加入主觀的東西,不必人為地升華片子的意義,要把畫面留給故事。
我們以往拍攝黨教片,在選材時的重要標準之一是題材“有戲”,也就是要求所選的人物或事件有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故事。在這一點上,微視頻的選材標準其實也一樣,都是挑選“有戲”的題材。只不過,微視頻是在一個更加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下傳播,面對的眼球資源競爭也更激烈,所以它對故事的要求便要更高一些,要選取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故事?!丢毐廴松返倪x材就是這一要求的反映。人物的獨特性毋庸質疑,周長輝這樣的人顯然比普通人更能喚起觀眾的同情心和探知欲;故事的個性也非常突出,這樣的故事必然有著比一般故事更加曲折的情節(jié)和更加深邃的內涵。
為了表現(xiàn)出周長輝身上的“戲”,我們在開篇采取設問方式,以一連串發(fā)問,既抖出情節(jié)包袱,也暗示出主人公需要面對的來自自身的和來自周邊環(huán)境的各種困難,然后展開情節(jié),將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半生娓娓道出。不過,娓娓道來不是講“流水賬”,必須要詳略得當、突出亮點。周長輝致殘后,重新走上人生道路是一個漫長而有故事的過程,講出來會很有意思。但是這并不是本片要表達的重點,因為周長輝日后所達到的人生高度遠遠超過了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我們對這個過程一帶而過,著重講述他如何奮發(fā)自強,在創(chuàng)業(yè)之路上百折不撓,直至成功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最大化。不僅如此,還要講出抑揚頓挫和矛盾沖突。周長輝自食其力去創(chuàng)業(yè),開過石場,辦過酒廠,打過工,養(yǎng)過魚,在周圍人看來就是不停地折騰,可是干一樣敗一樣。在這種情況下無數(shù)人都會選擇認命,把生存追求一而再地下降,最后泯然眾人。而周長輝卻始終選擇與命運抗爭,跌倒爬起,一次又一次,從不服輸。這個過程就像生命里的一首歌,抑揚頓挫又慷慨激昂。周長輝在抗爭之路上一路狂奔,這種對命運的不屈,恰恰是他個人命運最牽動人心的特質。
黨教微視頻的新穎之處也在于此:與傳統(tǒng)的黨教片相比,微視頻除了傳播正能量外,還加強了對個人命運的關注。
真實深入是關鍵
微視頻究其實質,仍然是紀錄片的一個品種,是紀錄片在新媒體領域的一個延伸。所以它在本質上仍要遵循紀錄片的一些創(chuàng)作原則。真實性原則便是一條絕對不能逾越的紅線。在手法上,微視頻仍要采用紀實手法。
微視頻制作的特點具有原生態(tài)式的生活味道,需真實地還原生活。《獨臂人生》的整個創(chuàng)作都是記錄真實的過程,是對生活進行觀察、選擇、紀錄的結晶。在創(chuàng)作中,我們沒有過多地渲染周長輝的過去,這一選擇其實也是出于真實性的考慮。要表現(xiàn)過去,會導致畫面匱乏,那么我們勢必就要迫不得已地走回以往拍黨教片時的老路——擺拍。微視頻不是微電影,擺拍是非到萬不得已時不能采納的。片中也基本沒有解說,一直是用畫面和同期聲來展現(xiàn)故事。我們先后三次前往蟠龍村,前后耗時半個月,拍攝周長輝的生活、勞動和工作畫面,盡量用中景和特寫鏡頭表現(xiàn)主人公正在進行時的一些細節(jié),用長鏡頭來展現(xiàn)主人公的生活動態(tài)。編輯時,從238個鏡頭里精剪出一個5分鐘的短片,既真實可信,又充滿活力。
說不要擺拍,其實也不是絕對的。對于黨教片來說,擺拍是一個能提高拍攝效率的選擇。不過我認為即使擺拍,也要是那種不留痕跡的擺拍。在本片中,我們只是進行了有限的現(xiàn)場編導,安排的擺拍都是主人公重復其日常生活中瑣事的一些場景。比如拍攝他起床打理自己,去的時候他當然早就已經起床了,我們就讓他重新“起床”一次,在我們面前像以往那樣穿衣洗漱。這樣的擺拍無害于畫面的真實性。
只是做到真實記錄顯然還是不夠的,必須要在真實的基礎上深入一步,做到深入記錄。以往的一些黨教片中,拍攝肢體殘缺的人物時,經常會回避殘缺部位,以免引起觀眾的不適。但是我們不這么看,微視頻要抓住人心,就要反映一些牽動人心的畫面。我們不但沒有回避主人公的斷臂,反而刻意地突出了斷臂在畫面敘事中的地位,不斷地拍攝主人公用斷臂做事、辦公、勞動的一些細節(jié)。也許這些畫面確實讓觀眾揪心,甚至產生不適,但恰是突出主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如此,怎么突出主人公身殘志堅呢?
總之,黨教微視頻是黨教片的一個新生品種。面對這個新品種,傳統(tǒng)黨教片的一些創(chuàng)作原則雖未失效,可是拍攝思維卻已有所不同。至于怎樣讓這一新形式日臻成熟,還需廣大黨教片創(chuàng)作者共同探索。
(作者單位:重慶市綦江區(qū)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