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達偉
摘要:關于光的反射,利用功率更大的激光筆直觀地顯示反射現(xiàn)象,并用細線來留下光路痕跡,然后進行直觀探究.并對法線提出引入的理由,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意義.
關鍵詞:光的反射;法線;探究
1《光的反射》蘇科版教材的處理
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時,蘇科版物理教材給出的思路是先探究三線共面,然后兩角的關系.這種探究符合思維的邏輯性.但筆者認為其中有些細節(jié)處值得商榷:
1.1關于三線共面的處理
圖1教材中為了探究三線共面,使用可繞中央軸旋轉的白色紙板(圖1),用激光筆緊貼紙板A射向鏡面上的O點,并將紙板B繞接縫ON向前或向后翻折……
問題:使用紙板的目的:一是為了顯示光路,二是為了說明三線共面.其中缺點在于學生對于光的反射觀察并不直觀,而且操作難度較大.廣大教師為了更好地實驗,通常在激光筆前端綁一個圓柱形玻璃棒,將線光源變?yōu)槊婀庠矗@樣做引起一個問題,就是當紙板向前翻折時,紙板B上也會出現(xiàn)光束(由于光源的問題).
1.2關于法線的提出
教材中對于法線、入射角、反射角是以信息快遞的形式提供,這樣使得法線的概念強加給學生,引起的結果就是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學生對于入射角、反射角理解不深,經(jīng)常性地認為是入射光線(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
2對教材的重新處理
2.1讓光的反射在學生腦海中直觀全面呈現(xiàn)
現(xiàn)在的大功率激光筆,不需要紙板、水霧、煙等來顯示光路,只需將教室的窗簾關起,直接在空氣中用激光筆照射平面鏡,學生仍然可以直觀的觀察到現(xiàn)象,并且改變?nèi)肷涔獾慕嵌?,反射光的角度隨之改變.這樣處理后的結果是光的反射現(xiàn)象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直觀的現(xiàn)象,并且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一束入射光斜射到平面鏡上,只有一束特定方向的反射光,并無其它方向的反射光束.
2.2用細線固化光路,直觀探究
這里所用的器材有:大功率激光筆、平面鏡、鐵架臺2個、夾子若干、透明塑料板、細線、強磁鐵、小螺帽、細線、記號筆、具有一定厚度的長方體盒子.具體的裝置如圖2所示(圖中1是鐵架臺,2是激光筆,3是強磁鐵,4是平面鏡,5是透明塑料板,6是細線).
圖2具體做法:平面鏡下放置強磁鐵,同時在鏡面上用記號筆做好標記(標記的下方是放強磁鐵的位置),作為入射光的入射點.調整激光筆的角度,使光束照到平面鏡的標記處,發(fā)現(xiàn)入射光會在透明塑料板上照出一個光斑,同時用記號筆記錄塑料板上光斑的位置,并放置一個強磁鐵在塑料板的標記處.找一根細線,上面穿有兩個小的螺帽,其中一端螺帽是固定的(被強磁鐵吸引在塑料板上),另一個螺帽不固定,被平面鏡下的強磁鐵吸引.將細線繃緊,另一端用磁鐵固定在激光筆的頭部.至此,剛才的光路用細線將其固定起來,而其中的原理學生也很清楚:光在同種均勻介質(空氣)中沿直線傳播和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下面就是來探究入射光、反射光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當線固定好后,引導學生觀察兩根線與平面鏡的關系,可以用帶有一定厚度的長方體盒子來輔助理解.當細線完全貼合在長方體盒子的
一側面時,發(fā)現(xiàn)長方體盒子底部完全貼合平面鏡,即兩線所在的平面與鏡面垂直.接下來可以引導學生,如果反射光不是在此刻的位置,情況會怎樣?可以通過移動塑料板與平面鏡之間的細線來模擬,保證細線與鏡面夾角大致相同(學生在觀察時有這樣的直觀感受),發(fā)現(xiàn)當兩部分線與盒子一面貼合時,盒子的底部已經(jīng)和平面鏡之間有一定的夾角(即盒子底部不完全貼合平面鏡),圖3從而說明入射光與反射光組成的平面應該與鏡面垂直(如圖3是兩種情況的盒子的側視圖,圖3中左圖是盒子底部與平面鏡貼合,右圖是盒子底部與平面鏡有一定的夾角).
2.3關于法線的說明
對于光學中引入法線,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引入法線的必要性.
2.3.1描述面的方便
如果不引入法線,那么描述時必須要說明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所在的平面與鏡面垂直,不如三線共面來得簡潔.
2.3.2描述角度的方便
如果不引入法線,那么反射角(入射角)可能要規(guī)定為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界面的夾角,若界面不是平面,而是弧面,反射角(入射角)又該怎么測量?有的人認為那就用入射點處外部的切面來表示,但這樣也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2.3.3光學規(guī)則的統(tǒng)一
如果不引入法線,角度定義為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界面(或切面)的夾角,那么在光的折射規(guī)律中,如何定義折射角呢?怎樣從折射規(guī)律中明確折射光線的位置?那時可能又要有更多的定義,這不符合物理規(guī)律的簡潔性.
3感想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材是教師進行備課的重要參考材料,在備教材時既不能奉教材為至高無上的準則,不能越雷池一步,更不能無視教材.要弄懂教材的做法,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理解,有目的、創(chuàng)新地使用教材,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炳昇,李容.蘇科版物理八上教科書[M] .江蘇: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