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如芳草春長在,人似浮云影不留。干事創(chuàng)業(yè),第一次至關重要,第一次從事的崗位經歷,多半會成為一生的財富。但對于勇于挑戰(zhàn)的人來說,過于看重第一次崗位的經驗或許會成為走向更大成功的羈絆。畢竟,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如果不梅開二度,來個二次創(chuàng)業(yè),你怎么知道你還有那么多的潛能?
我堅信,我能行——成功就這樣開始。下面幾位檢察院轉崗達人的故事,也許能給你的“二次創(chuàng)業(yè)”提供借鑒。
從“材料男”到公訴人
2016年8月,姍姍來遲的員額制改革到底還是來了,我沒有太多猶豫,報名參加了公訴崗檢察官的遴選。對此我期盼已久,我期盼成為一名員額內檢察官,扮演改革的積極參與者而非看客;我更期盼通過這次改革來實現(xiàn)職業(yè)人生的“自定義”,完成從研究室“材料男”到公訴人的轉型。
參加工作近14年,其中超過一半的時間在研究室,并且有區(qū)、市兩級院研究室工作經歷,對研究室各項工作可謂駕輕就熟。我有檢察員資格,后來還擔任了研究室副主任,相對于競爭激烈、壓力山大的公訴崗,研究室對我來說可謂是“舒適區(qū)”。
為了轉崗,面對領導的提示點醒,我甚至拋出“狠話”,表明自己已經做好既失去職務也入不了首批員額,當它一年半載司法輔助人員的心理準備。值得慶幸的是,自己多少有幾年公訴工作的經歷,再加上領導的信任,雖然轉崗后被“擼”去了職務,但如愿以償順利通過了遴選,成為首批員額內檢察官。
這次轉崗有司法改革的背景和契機,但對于我來說可謂“蓄謀已久”。我念念不忘的是端坐在公訴席上,昂首說道“審判長、審判員,我受本院檢察長指派,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出席法庭支持公訴……”時,胸中那份篤定和莊嚴,這種強烈的職業(yè)榮譽感和自我認同對我來說具有致命的誘惑力。
其實,除了對公訴工作的這份情結或者情懷之外,更多的是對現(xiàn)實的考量。我應該算是一個危機意識比較強的人,而近年來“人工智能”浪潮以及司法改革進一步強化了我的危機意識,擔心當別人在一線砥礪專業(yè)技能,謀劃“知識管理”時,自己依然是一個寫材料的檢察官,長期從事“非法”(非法律業(yè)務)工作,與社會浪潮漸行漸遠,最終被“體制化”,動彈不得。我曾經跟一個朋友解釋說,在我們鄂西農村,如果自己家的孩子讀書沒太大出息,老一輩人就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去學門手藝,瓦匠、木匠、篾匠或者汽車修理工之類,正所謂“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對我來說,法律專業(yè)就是我的一技之長,是我最珍視的東西。
所有的崗位經歷都是寶貴財富,辦公室尤其是研究室工作經歷培養(yǎng)了我的文字功底,強化了我勤于思考、注重研究和善于學習間接經驗的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希望可以在新的崗位上進一步證明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
轉崗才知道,原來我這么能干呀
2016年9月,接到院領導通知,我從業(yè)務部門輪崗到辦公室,成為綜合保障部門的一名“員外郎”。盡管早有心理預期,可是,當在檢察內網人員分類通知中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xiàn)在“司法行政人員”名單中時,還是忍不住流下淚來,內心酸澀不已。
彼時,我的專業(yè)是知識產權,因為懷著一個成為“國家公訴人”的夢想,畢業(yè)之際踏上公考之路,成為檢察機關的一分子。從檢十年,從書記員做起,崗位從民行、預防再到辦公室,一路兜兜轉轉,距離夢想越來越遠,唯一不變的,大約是對莊嚴國徽以及那身“檢察藍”的熱愛。是啊,雖則崗位不同,都是檢察事業(yè)的一部分,一樣可以發(fā)光發(fā)亮,活得精彩!
然而,初到辦公室的第一天,我還是被“嚇”住了——我的崗位是宣傳,負責內宣、外宣、新媒體、檢察外網、本院雜志,同時兼任機要員、行裝聯(lián)絡員——啊啊啊,誰來告訴我,內宣外宣是什么鬼?“兩微一端”是什么東東?什么是一名機要保密員的職業(yè)修養(yǎng)?!
前任宣傳小美女給了我滿滿兩張A4紙,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內網、外網、政務網、督察網、案件信息公開網等各種賬號、密碼、郵箱,交接了一下工作,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揮一揮衣袖,蜜汁一笑,不帶走一個稿件,留下欲哭無淚、風中凌亂的我。
當天的第一項任務,是編發(fā)一期單位微信公眾號內容——在此之前,我的相關知識是零,甚至沒有關注任何一個公眾號。因而,一邊吭哧吭哧惡補度娘相關知識,一邊用神馬“96”“135”微信編輯軟件邊學邊做,郁郁吐血三萬升,腦海中自帶BGM(音樂)單機循環(huán)著一句話:“天啊嚕,怎么這么難,這么難,這么難!”
第一次微信公眾號制作慘不忍睹,以失敗告終;第一篇案件宣傳稿寫成了知音體,感動了自己,笑哭了編輯;第一次會務接待丟三落四、張冠李戴……在經歷了很多個兵荒馬亂、水深火熱、不堪回首的“第一次”之后,漸漸步上正規(guī)。于是,撰寫的文章第一次刊發(fā)在報紙上,第一次刊登在頭版,第一次被總編輯夸“文筆如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編發(fā)的單位公眾號內容第一次被全院干警轉發(fā)點贊,第一次登上全省檢察機關微信周排行榜,第一次拿到縣區(qū)院排行榜第一名……
如今,轉崗辦公室正好半載,我的口頭禪也變成了:“天啊嚕,這么難的事情我竟然做到了!原來我是這么能干呀!” 新部門,新崗位,一路GTE新技能!雖然日復一日忙忙碌碌,然而心態(tài)卻更陽光、更自信!不信?讓我數(shù)道數(shù)道給你聽:
技能一:寫作,分分鐘給你熬碗熱情四射、能量滿格的“雞湯”
若問從前我最怕什么,寫文章排在第一位!專業(yè)的文書、調研、調查報告還好,七八百字的心得體會最是令人頭疼,常常文思枯竭,幾番抓耳撓腮、搜腸刮肚、用盡洪荒之力依舊無可奈何,不得不度娘之。那時候,一個月寫一兩篇文章已經算是高產,而今,一周寫三五篇是常態(tài)。趕上繁忙的日子,一天要寫好幾篇文稿,既有四平八穩(wěn)的檢察信息,又有激情滿溢的人物通訊,還有發(fā)人深省的案件,更不消說隨隨便便就能熬碗膩死人不償命的“雞湯”了——不逼不知道,所謂“文思泉涌”,其實就藏在每一個細胞深處。
技能二 :攝影,請叫我“P圖小能手”
轉崗之前,我的全部“攝影”技巧可以用一句話總結:“世界上沒有丑女人,只有不會用美圖秀秀的女人?!鞭D崗之后,我才知道,不是每一個PS都叫美圖秀秀。構圖、角度、光影、色彩、光圈、濾鏡、ISO、白平衡、PHOTOSHOP、Mix……要拍出一張令人滿意的照片,每一個都是要考量的因素。雖然目前與“攝影師”還有幾光年的距離,但與從前只會“一鍵美顏”的我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連我家可愛的小胖童鞋都會忍不住說:“媽媽拍的寶寶最漂亮!”得此夸獎,人生何求!
技能三:策劃,“每一個新媒體小編都是天使”
身為一名苦逼的檢察新媒體小編,BIGBOSS天天在后面催催催,要選題要粉絲要流量要點贊要頭條要上榜——哪一樣不是讓人涕淚俱下、四顧茫然,哪一天不是輾轉反側無心睡眠?然則,要在萬千公號中脫穎而出,要把別人寫剩的殘羹冷炙做出新意,考驗人的智商、情商和“微商”。于是,每天徜徉在信息的浪濤中,追新聞、追熱點、追動態(tài),每天想創(chuàng)意、整排版、剪視頻、做H5,第一時間掌握各種網絡流行語,靈活運用各種表情包,各種技能全方位GET——震驚不?厲害不?是不是羨慕得停不下來?
其實,轉崗最大的好處,偷偷告訴你哦,是治好了我的一項“頑疾”——作為一名選擇困難、“懶癌”晚期、“重度拖延癥”患者,面對洶涌而來的各種瑣事、雜事,唯有建立時間觀念,一日三省吾身,想得更多一點兒,做得更快一點兒,減少出錯頻率,提高工作效率。忙了累了,自然吃嘛嘛香,每天樓上樓下輕松破萬步;倒頭就睡,哪有時間風花雪月傷春悲秋!真是有利于身體健康、家庭和諧。
“風景就在轉身后,我心安處即為家。”關于轉崗,我如是說。
轉崗后,如何迅速補齊短板
3月18日早晨,一陣悅耳的電話鈴聲響起?!澳茫抢钛┱\同志吧,您參與編撰的《第六屆中國檢察基礎理論論叢》已經由湖北省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校稿完成了,論文集將于近日寄往貴處,請注意查收。”放下電話,我立即和科室領導分享了這件喜事。盡管窗外春意略顯單薄,但在我心里已是春意盎然,思緒也不禁回到了一年前。
當時,“轉崗”是同事口中的熱頻詞匯。很多人對自己的去留和發(fā)展方向表示憂慮。有的甚至認為,一旦轉崗至非檢察官序列,那高擎正義之劍的檢察官之夢就將遠去。我也有著同樣的擔憂,畢竟在業(yè)務崗位工作已近5年,熟悉的環(huán)境和工作流程都讓我覺得“安逸”。但能否留下來,又會去哪里……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
事情終究是要有個結局的。恰逢落實檢察官員額制,院里順勢推進人員分類管理。領導逐一與干警談心,征求崗位調整意愿。鑒于自己是省警官學院偵查專業(yè)科班出身,又在公訴、控申等業(yè)務部門工作過,自認為過硬的業(yè)務素質讓內心那點“傲嬌”的小九九開始泛濫。借此機會,我表達了繼續(xù)留在偵查指揮中心辦公室工作的想法。
但計劃總趕不上變化,理想和現(xiàn)實也總在磨合中不斷交融。那次談話,領導和我說了很多,核心大意是,“綜合業(yè)務部門人員更迭,很多老同志即將退休,需要像我們這樣既懂業(yè)務又有干勁的年輕干警到綜合業(yè)務部門補充力量,希望我們顧全大局,在新的崗位實現(xiàn)華麗的轉身”。領導之言是中肯的。那次談心之后,我對綜合業(yè)務崗位有了新的看法,那點“傲嬌”的小九九也在無形中發(fā)生了變化。我暗自對自己說,一定要在新的崗位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轉崗到法律政策研究室,一切從零開始。小到操作統(tǒng)一應用系統(tǒng)檢委會業(yè)務,大到撰寫領導講話稿,我都一頭霧水。當被苦悶和焦慮困擾之時,在偵查指揮中心辦公室練就的冷靜和細心起到了作用。我開始琢磨寫作技巧和工作的道道。在同事的提醒下,我從練筆抓起,不斷尋找寫作靈感,從效仿做起,逐步累積寫作素材……在大家的幫助下,我漸漸進入角色。
轉崗不久,我有幸被抽調至湖北省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工作。這是一個大好的學習鍛煉機會,我暗自“竊喜”,卻又內心忐忑,“竊喜”的是可以向省院領導和調研“大咖”好好請教,迅速補齊短板;忐忑的是作為一個調研新兵怕辜負了領導的一片良苦用心。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幾個月的借調工作經歷,讓我的調研能力、寫作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回首轉崗的歷程,恰似我的一次“二次創(chuàng)業(yè)”。期間,有失敗,也有不被看好,但更多的是收獲與肯定。當前,我不敢說自己“創(chuàng)業(yè)”成功,但至少我走在“創(chuàng)業(yè)”的路上。
從政治處到反瀆局,初心不變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葉一枝總關情。”這是清朝詩人鄭板橋的一首詩,在到反瀆局工作以前,我讀到這首詩時并沒有太多的感觸。曾經的我,一路讀書到大學畢業(yè),在畢業(yè)當年就考進了檢察院,之后又一直在政治處從事宣傳工作,平時工作中大多與文字打交道,對“民間疾苦”了解得還真不多。
2017年年初,我從政治處“轉崗”到了反瀆局,在這里,我突然間發(fā)現(xiàn),原來我與“民間疾苦”的距離可以這么近。
初到反瀆局,我就碰上了大案子,見識了什么是“不落腰包的腐敗”。
新年伊始,我們接到了信訪舉報信,舉報稱房管局監(jiān)察大隊大隊長及其幾名下屬存在瀆職行為,導致很多群眾繳納了購房預付款,現(xiàn)在卻“房財兩空”。
接到舉報后,局長立即指派我所在的辦案組前去調查。通過走訪群眾,我們了解到平頂山市新城區(qū)某房地產開發(fā)公司開發(fā)的住房打了地基就再也開不了工,老板也跑路了。經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79戶購房戶購房款無法追回。
具有多年辦案經驗的偵查員老師立即意識到,這個事件背后一定存在瀆職行為,于是就帶著我繼續(xù)摸排這條線索。
可是在辦案初期,我們就遇到了極大的難題:我們被“圍攻”啦!這些既沒拿到房也沒拿回錢的購房群眾知道我們著手調查案件后,紛紛找到檢察院求“公道”,與群眾溝通協(xié)調、安撫他們的情緒已讓我們感到精疲力竭。而另一方面,我們遇到的這位監(jiān)察大隊大隊長王某還是一名頗具經驗的嫌疑人。王某是單位的中層領導,社交面廣,社會經驗豐富,生活閱歷及法律政策水平都很高,具有極強的反偵查能力。王某到案后既沒有顯露出絲毫慌亂與不安,在訊問過程中,這名嫌疑人避重就輕,對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事實矢口否認,訊問一下子陷入僵局,能否運用智慧突破該案,既是對偵查員的嚴峻考驗,也是決定案件成敗的關鍵。
正當我們幾個苦惱之際,我們的宇宙超級無敵美少女局長“起姐”出現(xiàn)了,成功地救我們于水火之中。起姐當時說的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這幾名嫌疑人的瀆職行為坑了這么多老百姓的血汗錢,咱們一定要從細節(jié)入手,找出犯罪證據(jù),為群眾討回公道 ?!?/p>
在此情況下,起姐帶著我們改變了進攻方向,利用一周時間,對這79戶購房戶全部進行走訪,向他們詳細詢問購房經過,并翻閱了12冊卷宗,列出了長達10余頁的訊問提綱,又連續(xù)幾天奔波各地,詢問了8名證人,最終掌握了這幾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證據(jù),以書證證據(jù)證實了三人的失職行為造成了79戶購房戶房款無法追回,并給國家造成了1700余萬元經濟損失的惡劣后果,三名犯罪嫌疑人最終也得以受到法律對他們應有的懲罰。
在轉到反瀆局三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對鄭板橋的詩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將詩的內涵運用到反瀆職侵權工作中,正好可以彰顯我們工作的宗旨:服務群眾,關情群眾,懲治“不落腰包的腐敗”,維護公平正義,是我們每一位反瀆干警義不容辭的職責。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