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娜+胡厚斌
從27歲開墾第一塊荒灘地起,現(xiàn)年48歲的徐志超在種菜這條道路上已走過了21個年頭。21年種菜路成就了徐志超,時間的磨礪讓他成為遠近聞名的種菜能手;也讓王埠村14.6 hm2土地換上了綠衣,被納入鄂州市生態(tài)農業(yè)示范園;更為附近一群留守老人創(chuàng)造了更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臨近年關,新鮮蔬菜市場需求量大增,每天約有3 000 kg新鮮萵苣從鄂州市志超家庭農場被運往鄂州、大冶、黃石等地市民的餐桌。這個春節(jié),徐志超注定要跟往年一樣在菜園子里度過,忙碌而又充實。同樣閑不下來的,還有常年為園區(qū)幫工的村民?;貫楦浇迕裉峁┚蜆I(yè)崗位20余個,每年為其支付勞務費超過40萬元。
幾經徘徊,終入農門
1969年出生的徐志超成長于普通的農村家庭,從小頭腦靈活、踏實肯干的他跟村里其他年輕人一樣早早外出闖蕩謀生,與朋友合伙做過生意,搞過養(yǎng)殖,奈何當時經濟體制不活,想在大城市做出一番事業(yè)來卻屢屢碰壁。在外打拼的過程中,他逐漸發(fā)覺城市蔬菜市場潛力巨大,回鄉(xiāng)發(fā)展蔬菜種植大有可為。
說干就干,1996年徐志超承包了粑鋪村大堤外江民垸0.23 hm2荒灘地,這里地勢平整,土壤肥沃,且水源便利,是種菜的絕佳地段。種菜對于農民出身的徐志超來說并不算陌生,但想要靠種菜來發(fā)家致富,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還遠遠不夠。為了提高專業(yè)技能水平,他一邊尋找周圍打理得當?shù)牟藞@子,向有經驗的菜農虛心討教;一邊前往新華書店購買相關書籍,一有空閑總是書不離手。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自留地,種一些粗雜糧或者時令蔬菜。初出茅廬的徐志超不敢冒進,選擇了甘藍、白菜、萵苣、豇豆這些常見的大路菜。江邊灘涂道路難行,每天天未亮徐志超就早早起床,將摘好的菜放進菜籃,掛于自行車兩旁,在泥濘的鄉(xiāng)間小路上婆娑前行。“年輕時候干勁很足,小雨也當天晴,繼續(xù)在地里勞作。”一心想為家庭為未來打拼的他干脆拿出僅有的3 000元積蓄,在地邊蓋了一間小屋,與妻子一同把家安在了菜地旁,將滿腔熱血都澆灑在這0.23 hm2荒灘地上。
誰料,當年7月,突臨的洪澇災害使得粑鋪大堤潰堤,江灘首當其沖,遭受了洪水的侵襲。積水一直持續(xù)至10月才徹底消退,眼見一年的辛勞全都消散在洪水里,還好之前販菜的盈余足以抵消虧損,徐志超心中苦澀之余稍感欣慰,更加堅定繼續(xù)走下去的信念。
鴻蒙初開,漸入佳境
1997年,恰逢粑鋪村土地調整,考慮到江民垸地勢低、排水緩等因素,徐志超將菜地搬到大田,共整合土地0.4 hm2。經過嚴謹?shù)氖袌隹疾旌?,把茄子列為重點種植品種,開始實施地膜覆蓋、保肥保水增溫等新型技術。
為了種好茄子,徐志超將當?shù)貍鹘y(tǒng)的每廂種植4~8行,改為每廂2行,如此一來,施肥、噴藥、采摘都比以往方便許多;引進早熟茄子品種迎春一號,通過分期整枝、疏果,使茄子的采收期由3個月延長到6個月,667 m2產量突破萬斤,種出來的茄子條形順直、顏色油亮,商品性大幅提高,成為鄂州市集貿市場的搶手貨,售價比其他茄子高0.2~0.4元/kg。
隨后的2年里,茄子的市場熱度不減,徐志超的收入也節(jié)節(jié)攀升。直至1999年初秋,他運到批發(fā)市場的茄子卻突然滯銷了,原來當?shù)夭素湉耐庳溁亓艘环N質量更佳的品種,售價比本地茄子高三成,購買的人卻絡繹不絕。當年10月,趕在茄子育苗之前,徐志超抽空前往武漢大東門甄選新品種,在多個品種的對比試驗中,日本長茄黑大和錦以優(yōu)良的特性脫穎而出,上市之后便大獲成功,不僅在鄂州蔬菜市場俏銷,還遠銷到武漢、黃石、大冶等地,產品供不應求,667 m2收益達到10 000余元,徐志超由此獲得“茄子大王”的美譽。
風雨一路,巧匠功成
如今,徐志超蔬菜基地的種植規(guī)模已從0.23 hm2擴大至14.6 hm2,從露地種植發(fā)展到大棚種植,各項設備設施齊全,實行機械化種植,走現(xiàn)代農業(yè)之路——耕地用旋耕機,澆水用噴滴灌,防治病蟲害則用振頻式殺蟲燈和機動噴霧器,并配有多臺潛水泵,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提及園區(qū)目前大力推廣的萵苣—小白菜—薯尖種植模式,徐志超沒有隱瞞地算起了細賬:這茬從福建引進的紅葉萵苣于2016年12月定植,每667 m2栽
6 500株,產量約5 000 kg,批發(fā)價3元/kg,銷售收入1.5萬元;萵苣采收后種小白菜,667 m2產值3 000元;之后再種薯尖等蔬菜,又可獲得上萬元的收益。
6.7 hm2設施蔬菜,扣除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利潤可達200多萬元。
一路走來,徐志超憑借精湛的種植技藝被湖北省科協(xié)授予“科技示范明星戶”,鄂州市科協(xié)授予“科技文化中心戶”。種菜有經驗、有“學問”的他,也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時不時有人跑來向他請教種菜方面的各類難題。2016年對慕名而來的楊葉鄉(xiāng)歸元種養(yǎng)專業(yè)合作社的1.3 hm2大棚萵苣進行技術承包,在他的悉心指導與服務下,667 m2產量達4 500 kg,產值超過10 000元,為該社來年大面積種植打下堅實基礎。
21年時間里,因為身處其中,徐志強見證了整個鄂州市蔬菜產業(yè)的衰落、復蘇與繁榮,當初在細雨里揮舞鋤頭的他怎么也沒想到靠肩挑背扛的農業(yè)能迎來如今這般的好光景。談及未來,他說:“沒有退休的想法,好不容易一切工作步入正軌,我還想找個接班人把這片蔬菜基地繼續(xù)傳承下去,壯大下去。”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這是人生價值的永恒定律,無關出身,無關學歷,更不在乎境遇。鄂州市臨江鄉(xiāng)粑鋪村十七組農民徐志超,1996年從0.23 hm2荒灘地試種起家,潛心研究,一路探索,終成為鄂州市頗有名氣的“種菜王”、“土專家”。如今,他創(chuàng)辦的志超家庭農場,種植面積達到14.6 hm2,還帶領周邊農戶群眾共同脫貧致富,被選為鄂州市五屆人大代表,華容區(qū)第五、六、七屆政協(xi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