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期我參加英語演講比賽,在進入賽場后,評委走來說:今年的賽制變了。在此之前,比賽的邏輯很簡單,你演講結束,評委和嘉賓開始打分,按照分數高低去評判,每個人在出分之前,不知道自己的名次。
可是那次,比賽規(guī)則全部變了。評委的面前,只有兩盞燈,一盞叫作通過,另一盞叫作離開。沒有中間選項,沒有待定,要么出眾,要么出局。
那次比賽之后,我仔細觀察了許多電視節(jié)目,幾乎都變成了這個模樣,要么入選,要么淘汰。我曾經問過一個電視人:為什么這么殘忍,搞個待定讓人舒服一點不行嗎?非要這么殘忍,搞得人那么下不了臺?他給我說了一句話,我永生難忘:難道生活不就是這樣殘酷嗎?
這個世界其實真的很殘酷,要么出眾,要么出局,沒有中間選項。
我的一個朋友來北京找工作時投了幾份簡歷,他最喜歡的是一家做風投的公司,那次面試結束后,對方跟他說:“你回家等消息吧?!?/p>
他回到家,焦急等待著,直到其他幾家公司都給他發(fā)來了offer,希望他盡快入職,他依舊沒有等到那家公司的郵件,他發(fā)郵件給那家公司,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回復,直到他通過那個公司內部的朋友得知自己早就落選了。他很生氣地抱怨:“為什么不給我發(fā)個郵件明確地告訴我被拒絕了?為什么非要拖著我?害得我差點把別的公司拒了?!?/p>
我想,這是大多數公司的邏輯,沒有消息就是被拒絕了,可是,難道發(fā)一條拒絕的消息這么困難嗎?后來我發(fā)現(xiàn),確實很艱難,在這個社會上,拒絕意味著敵意,敵意代表著樹敵,所以,才在找工作這個領域,除了出眾和出局外,多了第三個選擇:待定。待定的邏輯,其實基本就是沒戲了。
可真實的世界里,沒有折中選項,要么出眾,要么出局,折中的選項,讓世界變得復雜,甚至讓人迷茫。你總要站一邊,要不然就更迷茫。
曾經有許多學生問過我應該考研還是應該工作,而且他們問我的時間,往往是在10月份,要知道,12月份就要開始考研。
他們放棄不了不上不下的工作,也放棄不了已經迷糊復習兩個月的考研,時間又很緊迫,于是,他們選擇折中的方式:一邊工作,一邊考研。白天工作疲憊不堪,晚上看書三心二意,到頭來,被領導辭退,考研還失敗。
可是,你是否發(fā)現(xiàn),當你最后幾個月背水一戰(zhàn)考研時,勝算就高了很多?當然你可以說,要是我這么做都失敗了怎么辦?但至少你盡了全力,不后悔了。另外,你這么年輕,為什么怕失敗,大不了從頭再來,大不了大器晚成。所以,其實這就是年輕時最好的選擇:要么出眾,要么出局。
選擇了就堅持,放棄了就別后悔,選擇一條喜歡的路,義無反顧地走,哪怕遍體鱗傷,鼻青臉腫。生活沒有中間選項,沒有捷徑,就算有,也是你走到終點時,回頭隱約看到的那條小路。
可是,無論路多么繞,路邊的風景,永遠是不可替代的、最美的經歷。
(本文選自李尚龍新書《你要么出眾,要么出局》,該書正在火熱預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