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林
日前,教育部網站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guī)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堅決杜絕將“助學金”變成“獎學金”或用“助學金”代替“獎學金”的行為。評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時,不能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對申請資助時弄虛作假的學生,要以適當方式予以懲戒。(見中國新聞網)
惠及過大多數學生的助學金,卻屢次被推上風口浪尖,成為網民熱議的焦點,其原因就在于“訴苦比困”的副作用。讓大學生拿自己的傷痛來得到那一千多塊錢,其實是一種更大的不幸。近年來,“劃定貧困線”“演講比貧”等新聞屢屢出現在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工作環(huán)節(jié),如何甄別“真假貧困生”,讓有限資源“用在刀刃上”,儼然成為高校的一道難題。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建立起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在高等教育階段,我國已經建立起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體系。但近年來,大學生助學金遭非貧困生“偷食”現象時有發(fā)生,為了確保助學金能夠真正雪中送炭,一些高校采取了許多措施,盡最大可能讓“假貧困生”無法得逞。
在嚴格標準的同時,兼顧人性關懷,也考驗著學校管理者的智慧。學校在評定貧困生進行助學時,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要考慮不傷害學生的尊嚴。采用更加科學化、人性化的措施,讓貧困生有尊嚴地成長。教育部的通知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是很值得贊許的。
有的高校利用大數據,根據貧困學生在學校食堂里的消費情況,對貧困生進行甄別。這與“競選”貧困生這種侵犯學生隱私權的行為相比,大數據的使用使得貧困生認定更為人性化。但這項措施的背后,說明高校管理者的潛意識層面存在一種認知:貧困生的飯卡消費額度一定很低,貧困生的話費消費一定很低。但是,學生飯卡消費低可能是因為他們經常訂外賣,話費高則有可能與家人的長途通話費用高昂有關聯(lián)。說到底,根據這些指標衡量貧困生并不可靠,甚至有時會傷了貧困生的心。
貧困生認定,大致包括跟蹤調查貧困生餐卡消費額度,觀察貧困生日常生活消費結構和狀況,班主任、輔導員談話,學生資助中心不定期對取得資助資格的學生進行調研和回訪等。這些措施多管齊下,是可以讓助學金真正發(fā)放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中,但這樣的人為操作,還是難免出現偏差。
貧困生認定的公平,根本上還要靠誠信。誠信要起效用,關鍵要有懲戒相伴來制約失信行為。通知強調,對申請資助時弄虛作假的學生,要以適當方式予以懲戒,這應該是一個兜底思路。發(fā)達國家的學生資助,只需學生把家庭收入、納稅證明交給學校即可。一旦造假被發(fā)現,學校將取消貧困資助,且會列入誠信檔案,跟隨學生終身。可見,當造假的成本過于高昂,這種造假的行為便會大大減少。這對于我國貧困生的評定工作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很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