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兒6歲,好吃。某晚,放學經(jīng)麥當勞,駐足……
“爸爸,麥當勞!”兒垂涎欲滴。
“嗯,麥當勞,想吃?”
“想吃!”
“兒子,一個人想吃就吃呢,叫狗熊;想吃而能不吃呢,叫英雄?!?/p>
接著問:“兒子,你要做英雄還是做狗熊?”
“爸爸,我當然要做英雄!”
“好!那英雄,想吃麥當勞時會怎樣呢?”
“能不吃!”很堅定!
“太棒了,英雄!回家吧?!?/p>
兒流著口水,隨我回。
從此,兒學會了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經(jīng)得起誘惑。
二
兒9歲,四年級,數(shù)學不及格,悶悶不樂。
“怎么了?考試不及格,還給我們臉色?!?/p>
“因為數(shù)學老師很討厭,她的課我不愛聽?!崩碇睔鈮选?/p>
“哦,怎么個討厭法?”我很感興趣。
“……”兒說了很多,“總之她也不喜歡我?!?/p>
“哦,別人喜歡你,你就喜歡她;別人不喜歡你,你就討厭她。這說明你是個主動的人還是被動的人?”
“是個被動的人!”兒子回答。
“是強者,還是弱者?是大人,還是小人?”繼續(xù)問。
“是弱者,是小人!”兒怯怯地說。
“那你要做大人,還是小人?”
“做大人!爸爸,我知道了:無論老師喜不喜歡我,我都可以去喜歡她,尊敬她,主動影響她,做一個強者。”
第二天,兒開心上學,數(shù)學從此優(yōu)秀,并知道了何為大人,何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