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心
張居正是明朝很有作為的政治家。在出任內閣首輔期間,他勵行改革,推行考核官吏成績的“考成法”,整頓吏治,改革賦役制度,重用戚繼光等愛國名將,大力加強北方邊防,重用著名的水利家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執(zhí)政十年,成效卓著。
張居正之所以在任職期間能夠大膽而堅決地實行各項改革政策,并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恐怕與他首先嚴格治理家庭,教育子弟、家人遵紀守法,之間不無重要的關系。
張居正出任的“內閣首輔”,相當于過去的宰相。張居正位極人臣,可以說是有權有勢,在整個國家,除皇帝之外,他的權勢最大,但他對子弟、家人要求卻非常嚴格,教育他們要帶頭奉公守法,任何人不準自恃特殊,更不允許憑借他的權勢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來。
當年,朝廷整頓全國的驛遞。所謂“驛遞”,即古代政府為供各地官員往來和文書郵遞所使用的一種交通設施。整頓中明確規(guī)定:非公事,任何人不得隨意使用政府的驛遞。為了把這項整頓做好,張居正首先要求自家子弟、家人,帶頭遵守政府的規(guī)定。
有一年,他的兒子去外地應鄉(xiāng)試,盡管路途遙遠,但他不準兒子沿途使用政府的驛遞;而是由他自己出錢雇請車馬,送兒子前去應試。臨行時,他諄諄告誡兒子說:“驛遞是國家的交通設施,是用來辦理公事的。在路上,你一絲一毫也不能驚擾各地的官員,更不能隨意動用國家的驛遞?!?/p>
他兒子非常理解父親的教誨,遵照父命,一路上都是自己解決交通和食宿,沒有麻煩任何政府官員。
有一年,張居正的弟弟患了重病,需要回到家鄉(xiāng)治療。因為病情危重,保定巡撫得知后,擅自做主,破例發(fā)給他弟弟使用驛遞的手御,以避免在路途上耽擱時間。
按理說,這是極為特殊的情況,巡撫又主動破例給予照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張居正得知以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弟弟,立即退還了巡撫的手御。
家中每年應繳納的賦稅,張居正總是“戒子弟輸納,無敢后時”,就是提醒、教導子弟、家人按時繳納國家賦稅,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在他的督促之下,應該服的勞役,子弟們誰也不敢推托逃避。
張居正經常教導子弟、家人,任何人都不準依恃自己權勢,隨便結交官員。不僅不準許子弟與各省督撫及護邊大帥等私通書信,密切往來;就是京師要津,也不能隨便往返,更不許子弟向地方官妄有請托,借用官員威勢去辦私事。
他曾多次寫信,關照有關地方官員說:我的家人、子弟中,若有向地方官請求獲得官祿的,要及時告訴我,以便查處;一定不要留情面,該怎么處罰就怎么處罰。
在封建社會,有的人身居高位以后,往往千方百計地廣積錢財,以便為子孫立永久之業(yè),讓他們享用。張居正則認為,這樣做,表面看是在愛子孫,實際上是在害子孫。
因此,他平時教育子弟,除“砥節(jié)礪行、文藝兩端”以外,“無一語及垣屋田宅”。就是說,除了督促加強道德修養(yǎng)和讀書學習兩件事以外,張居正從未談及過購置房屋、土地之類的事。
張居正的家鄉(xiāng)有一塊淤地,家鄉(xiāng)的地方官想劃撥給他家。他知道后,立即去函謝絕。他表示,不愿意憑借職權,侵占眾人的利益。家里現(xiàn)有的田產,可以得以溫飽,無需再增,“我不愿意廣積財產而助長子弟們的過錯?!?/p>
張居正平時罷朝回家,在子弟、家人面前,從來絕口不談朝廷的公事。他說:“天下事有未發(fā)者,密不使聞?!比绻凶拥芟氤藱C打聽或干預朝廷公事,他就會勃然大怒曰:“此非乃所當聞!”
由此可見,張居正“為國家之心與訓諸之意愿深遠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