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不息的文脈
甌溆草堂
書房,只是一間裝著書的房屋。主人于此生發(fā)的思想和態(tài)度,才是最珍貴的東西。
在重慶的文化圈,有一個地方小有名氣。它有個風(fēng)雅的名字—甌溆草堂。主人是從溫州來重慶定居的一對夫妻,雖經(jīng)商,但有點儒商的味道。這對夫妻最熱衷的事便是邀請朋友來家里一聚,談天說地、聽音樂、看書,很是熱鬧。到他家吃飯,也不需要和主人家有多熟絡(luò),“帶上詩,便可以了”。幾年下來,他們家舉辦過大大小小、主題各異的沙龍,迎來送往的賓客也有上千人。
在一些媒體的筆下,甌溆草堂也被稱為“城市會客廳”。我倒覺得,與其說是城市的客廳,不如說是一間開放的大書房。連主人自己也表示,甌溆草堂本就是他的書房的名字,可謂是他八分之一的生命。
給自己的書房取名字,在現(xiàn)代人看來,有點太鄭重其事了。但他們家倒真有想象中的書房的模樣。倒不是有多奢華,只是那滿屋的書卷氣和文藝范,讓人覺得很舒適。
男主人喜愛書和音樂,家里有上萬本藏書和很多張CD。有一部分書和CD被堆砌成墻,成為屋內(nèi)的一道別致的風(fēng)景。角角落落處,放著幾個淘來的小玩意兒。墻上掛著的大多是名人的字畫。
舉辦沙龍時,客人們都能在這里找到最舒服的狀態(tài):有的三五成群,或敘舊或爭論;有的找一本書,窩到一個角落,進(jìn)入另一個世界;有的找個有花花草草的地方坐著,安靜地看著屋內(nèi)形色各異的人們,也未嘗不可。有時,主人還會邀請本土的一些音樂人到家里助興。不說話,也不想看書,那就聽音樂吧。在這里,有陌生人,有朋友,有看不完的書,有聽不完的音樂,也有火花四射、思想碰撞的瞬間。不工作也不宴請朋友時,主人家便與自己的這些藏書和音樂為伴。這應(yīng)該就是書房應(yīng)有的樣子,宜靜、宜動。
書房是用來藏書的,但它向來不止于做一間藏書的倉庫,里面藏著的是一代一代綿延不息的文化,有關(guān)家族與民族的。我做了母親后,對此深有感觸。我總希望女兒的成長是緩慢而有質(zhì)感的,是能聽得到花開的聲音的。家中的書房,現(xiàn)在一部分功能是供她玩耍的空間。但是我期盼著她在這里,從爬來爬去找玩具到慢慢可以坐下來翻開一本兒童讀物,再到打開更多的書,在這個空間里擁有自己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品德,體會到讀書給人生帶來的美麗,這才是書房的價值吧!
《普天樂》(節(jié)選)
元·張養(yǎng)浩
水挪藍(lán),山橫黛。水光山色,掩映書齋。
圖畫中,囂塵外。暮醉朝吟妨何礙?
正黃花三徑齊開。
家山在眼,田園稱意,其樂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