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佑標
母親的話,總是熱乎的、綿密的,給人溫暖,催人奮進。作為家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母訓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推崇。
齊國被燕國攻破后,又發(fā)生綽齒之亂。齊王倉皇出走,不知所蹤。侍臣王孫賈尋而不見,只得回家。母親教導他:“汝朝出而晚來,則吾依門而望;汝暮出而不還,則吾依閭而望。汝今事王,王走,汝不知其處,汝尚何歸焉?”聽了母親的話,王孫賈在齊國街市上振臂高呼,率領(lǐng)眾人殺了綽齒。齊王也很快被找了回來。
“齊王出走,你不知道他在哪,還回來干嗎?”王孫賈母親的話,是勸子忠于職守。李贄點評道:古來母訓盡有,不能如此哀切動人。
漢代京兆尹雋不疑的母親,勸導兒子為官應“嚴而不殘”。雋不疑每次出門辦差抓了囚徒,其母輒問,有沒有糾正冤案并使人活下來,若有,母親便喜笑顏開。如果沒有,“母怒,為不食”。為讓兒子成為一個慈善愛民的好官,雋母可謂用心良苦。
清代的蔣士銓在《鳴機夜課讀記》中,詳細描述了母親勸學時的情景。記母教銓時,組繡紡績之具,畢置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兒怠,則少加夏楚,旋復持兒而泣曰:“兒及此不學,我何以見汝父!”訓誡之中飽含著母親對孩子的厚愛與希望。
母訓浩如煙海,動人亦正人?;騽褡优c人為善,或教子勤學苦練;或勸子廉潔為官,或教子精忠報國,不一而足。梁啟超很推崇“母教”,說“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遠可善種”。又道:“故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廣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養(yǎng)始。蒙養(yǎng)之本,必自母教始……”
母訓為何有力量?因為母親是子女的根。那個懷胎十月的人,那個用乳汁喂養(yǎng)子女的人,她的一言一行總是為著孩子們的。
有人比喻:母親的話,是你干渴之時,滋潤心田的一眼清泉;是你迷途之時,指引重返正確軌道的一盞明燈。然而,視清泉而不顧、見明燈而不返的,也不乏其人。
“后悔沒聽母親的話”,仿佛是現(xiàn)今一些貪官落馬后的習慣性表達。他們的這些話,無論是虛情假意,還是肺腑之言,都值得深思。從沒有哪個母親會教自己的子女為非作歹??上В赣H的話被一些人當成了耳旁風。
《禮記》上說:孝子之養(yǎng)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母親對子女總是用心操心的,把母親動人的話語、正人的勸導牢記在心、付諸行動,讓老人額頭的皺紋少一點、舒展一些,不正是很好的盡孝嗎!